摘 要:國際貿易可以使勞動力需求彈性發生改變。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就業和收入受到的沖擊就大;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小,就業和收入就不容易受到沖擊。文章利用中國工業行業的相關統計數據,通過建立各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函數模型,考察在加入貿易自由化變量后,模型中反映勞動力需求彈性的變量值發生變化,從而在數據上說明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
關鍵詞:勞動力需求彈性 貿易自由化變量 壟斷競爭模型 經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F4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62-03
一、 理論基礎
Dani Rodrik(2000)指出跨國界的低熟練程度勞動力替代性的增強會影響就業關系中的三個關鍵因素:非工資費用的負擔由雇主轉向工人、工人收入和工作時間的不穩定性、工作場所工人討價還價的能力降低。勞動力需求彈性反映勞動力價格,也就是工資的變動導致的勞動力需求量的變動。彈性越大,表明勞動力價格,也就是勞動者工資的微小變動會導致勞動需求量的巨大變動。
貿易自由化使得一國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通過兩個渠道來完成的。一是國內貿易政策自由化使得國內企業面臨來自國外更加激烈的競爭;二是向國外發展,如要素集聚和貿易自由化,使得緊張的國外競爭傳給了國內生產者。
從而,貿易自由化一方面從替代效應上,影響勞動力的需求彈性;一方面從規模效應(也稱為產出效應)上影響勞動力的需求彈性。替代效應表現在產出不變的情況下,其他生產要素的變動,對勞動力的替代帶來就業的變動。其他生產要素在生產函數中份額的增加,是對勞動力需求的一種減縮。規模效應表現在當勞動力在生產函數中的份額不變時,由于工資水平的變動導致產品成本的變動。產品成本的變動,會導致產品價格的變動;產品價格的變動會使產品的銷售量發生變動;銷售量變動會使廠商調整產量,最終導致勞動力需求量的變動。
由于一般情況下,勞動力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存在一定的僵化性,就業變動具有摩擦性,使得企業實際勞動力需求與理想狀態不同,勞動力需求函數會發生改變,從而也影響勞動力需求彈性。所以在勞動力需求函數中引入勞動力市場的摩擦。用lA表示實際勞動力需求lnLA,用l表示理想勞動力需求lnL,用lA-1表示滯后一期的實際就業量,λ表示調整成本,也就是勞動力市場的摩擦系數,即雇傭和解雇勞動力的障礙,且0<λ<1。這樣實際勞動力需求就是理想勞動力需求同滯后一期的實際就業量的加權平均:
則1-λ為調整速度,同勞動力市場的摩擦呈反向關系,λ變大,1-λ變小。上式表明:當λ=0時,即勞動力市場完全靈活,不存在摩擦時,實際就業和理想的勞動力需求相等lA=l。這樣理想的勞動力需求函數中會加入一有關勞動力市場的摩擦系數。
二、模型的建立、變量的選取和計量結果分析
(一)前提假設和基本模型
假設中國工業行業的市場類型為壟斷競爭市場,生產過程中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生產函數為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勞動力充足且供給彈性非常大。這種假設是中國工業行業特征的一個很好的近似。首先,建立測量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基本模型。由廠商利潤最大化推導出壟斷競爭市場勞動力需求函數為基礎,用lnL=δ0+δrln(r/P[TX-])+δwln(w/P[TX-])+δmln(m/P[TX-])作基本模型。其中,L表示勞動力的需求,r表示資本的報酬利率,w表示勞動力的報酬工資,m表示原材料的報酬,即原材料的價格(δw為勞動力需求的實際工資彈性。)。由于假設中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且中國資本市場的利率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所以具體的模型設定取消了利率和原材料價格m,只保留工資w。要分別研究貿易的替代效應和規模效應,就要分別設定產出和資本不變情況下的模型方程。另外,由于勞動力市場制度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使勞動力需求產生滯后性。在模型中加入勞動力需求的滯后變量。勞動力需求函數就變為與公式lA=λlA-1+(1-λ)(δ0+δwlnw+δrlnr+δmlnm)類似的式子。其中lA=LnL。最后,再單獨加入貿易自由化變量來考察,貿易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綜上所述,分別建立產出約束下的勞動力需求函數模型和資本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函數模型,來分別測量兩種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大小;加入勞動力市場滯后變量,考察勞動力市場制度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最后加入貿易自由化變量,考察貿易自由化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共六個方程。
需要提及一點的是,勞動力需求和供給都可能受到工資水平的影響,因此估計出來的彈性可能會同時包含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的成分。但考慮到中國勞動力供給非常充分,同時假定中國勞動力供給具有完全的價格彈性是合理的,所以,本文所使用的模型估計出來的彈性可以認為只反映勞動力的需求彈性的。
(二)數據、變量選取及計量方法
數據本文所采用的數據時間跨度為從1993年至2002年, 10年間《中國統計年鑒》工業部門的38個行業的統計數據,由于其它制造業和自來水的生產供應業數據不全,所以去掉這兩個行業,共36個行業。各工業行業的勞動力需求數量和工資報酬數據來自相應的《中國勞動力統計年鑒》,其它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其中,各行業勞動力需求量采用工業分行業職工人數年底數,用L表示;各行業工人工資采用工業細分行業職工平均勞動報酬,用w表示,這里要說明沒有采用工資來表示,主要考慮到勞動報酬更能反映工人全面的收入;各行業產量和資本的數據采用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指標統計的工業總產值和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但1997年以前不是這種統計方法,則選取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指標統計的工業總產值和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分別用Q和K來表示。 工資、產量和資本在具體的計算中需要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這里分別用以上原始數據除以消費者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得出實際的工資、產量和資本數據。
本文采用了單方程回歸模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計方法,對各工業細分行業做單獨回歸。這樣做的結果是不考慮時間變量對回歸參數的影響,直接得到變量間的長期關系,可以和很清楚地分析具體行業的具體情況。
(三)計量結果及分析
1.產出約束下的勞動力需求彈性模型和估計結果。(1)勞動力市場摩擦對產出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首先用兩個方程研究產出約束下,勞動力市場摩擦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
用這兩個方程分別估計產出不變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第二個方程加入勞動力市場調整成本的變量λ,表示勞動力需求彈性受上期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即摩擦系數。λ越大,表示勞動力需求受上期勞動力需求的影響越大,也就是勞動力市場制度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越大。一般來說,摩擦系數越大,滯后性越大,勞動力需求彈性會越小。
其中,Li代表第i個行業的就業人數,t代表年份,w代表實際工資水平(行業名義工資除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Qi代表第i個行業的實際產出(行業總產值除以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λ為勞動力市場調整成本,b1即為產出約束的勞動力需求彈性。估計結果如表1(略表)。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32個行業的b1小于0。說明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大部分工業行業的勞動需求工資彈性為負值,工資上升會導致廠商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符合勞動力需求規律。這32個行業中,有13個行業的b1值在0.01水平上顯著,7個行業的b1值在0,05的水平上顯著,7個在0.1的水平上顯著,5個在0.1及以上水平不顯著。這些通過檢驗的27個行業中,15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絕對值大于1,表明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富有彈性,勞動力需求對工資比較敏感,工資較小變動會導致勞動力需求的較大變動;11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絕對值小于1,表明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缺乏彈性,勞動力需求對工資變動不敏感。說明工業不同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不相同。
注1:表中上角標1表示為方程(1)的估計結果,上角標2表示為方程(2)的估計結果。數字后的*號表示顯著水平,***表示在α=0.01的水平上顯著,**表示在α=0.05的水平上顯著,*表示在α=0.1的水平顯著,沒有標*號的數字表示不顯著。彈性變動一列為|b12-b11|/|b11|,表示兩個方程估計出來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動百分比的絕對值。最后一列表示兩個方程估計結果的可決系數R2值,R12表示該行業方程(1)估計得可決系數,R22表示該行業方程(2)估計的可決系數。第二列至第六列數字下括號中的數字表示每個系數的t統計量。
注2:表格第一列工業行業依次為煤炭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及竹材采運業、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木材加工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造業、非金屬礦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延壓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延壓業、金屬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業、電力蒸汽及水生產供應、煤氣的生產供應業。(資料來源:本文經計算整理)
還可以看出,勞動力市場的滯后性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32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小,10個行業的λ在0.01水平上通過檢驗,10個行業的λ在0.1的水平上通過檢驗(占5/9),剩下12個行業的不顯著。所以,勞動力市場的滯后性對中國工業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有的影響可以認為是顯著,勞動力市場的摩擦變大,可以導致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小,勞動力需求對工資的敏感性下降,大約占2/3。有的則不顯著,占1/3,也就是這些行業的勞動力市場的摩擦系數變化和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化不能通過該模型加以分析。
(2)加入貿易變量后產出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彈性的變動。
關于模型的假設與前相同。在這里我們加入貿易自由化的變量。采用進口滲透率可以基本反映中國貿易自由化政策的變動,同時也可以反映其它制度因素對貿易的影響,這是比單純用關稅、配額和許可證限制等指標所具有的優勢。也就是說進口滲透率越高,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本文具體的進口滲透率RAIM采用中國1993年至2002年工業制成品的進口量與相應年份工業總產值的比,作為所有行業的貿易自由化變量。中國工業行業的各年平均進口滲透率(用RAIM表示)見表2。
由于計量方程是建立在產出約束條件下的,貿易自由化只能通過影響要素之間的替代彈性作用于勞動需求彈性。所以這一階段的分析是檢驗貿易自由化影響各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的替代效應。3即為加入貿易變量后產出約束的勞動力需求彈性。估計結果如表3(略表)。
注1:表中上角標1表示為方程(1)的估計結果,上角標3表示為方程(3)的估計結果。數字后的*號表示顯著水平,與表1含義相同。最后一列R32表示該行業按方程(3)估計的可決系數。第二列至第七列數字下括號中的數字表示每個系數的t統計量。
表3中b33即為加入貿易自由化變量后產量約束下的勞動力需求彈性,可以同表1的b11做一個對比。25個行業的b13值至少在0.1水平上通過檢驗。其中8個行業的彈性系數在0.01水平上顯著,11個在0.05水平上顯著,5個在0.1的水平上顯著。這些行業的彈性在加入貿易變量后,都有所變大。說明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的2/3的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有重大的影響,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從而就業和工資所受到的沖擊越大(雖然不能直接顯現出來)。而另外1/3的行業則不能通過該模型加以說明貿易自由化與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的關系。
表3中b33一列表示進口滲透率的系數,可以看出15個行業的系數至少在0.05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6個行業在0.1水平上顯著,且均為相當大負值。說明進口滲透率同勞動力需求成負相關關系,隨著進口滲透率的增大,勞動力需求下降。說明這些行業貿易自由化使得勞動力的替代性增強,從而使得勞動力需求彈性b1變大。剩下15個沒有通過檢驗的行業,則不能通過該模型分析。
表3中b3一列表示工資與進口滲透率交叉項的系數,顯示了工資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綜合變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15個行業的b3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13個行業在0.05水平上通過檢驗,占1/3多。8個行業在0.1水平上通過檢驗,占2/9。這些行業的全部為正,說明工資和貿易自由化對勞動力需求的綜合影響為正。但模型本身并不能判定這種正相關的原因。只是加入交叉項會使得回歸結果更具有顯著性。
2.資本約束下的勞動力需求彈性模型和估計結果。
(1)勞動力市場摩擦對資本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
這一階段的方程就是將方程(1)和(2)中的實際產量Q換成實際資本K(行業固定資產年平均凈值除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即有方程:
來分別估計資本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彈性和勞動力市場摩擦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其中b1表示勞動力需求彈性,b2表示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λ含義同方程(2)。估計結果見表4(略表)。
注1:表中上角標4表示為方程(4)的估計結果,上角標5表示為方程(5)的估計結果。數字后的*號表示顯著水平,與表1含義相同。彈性變動一列為|b15-b14|/|b14|,表示兩個方程估計出來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動百分比的絕對值。最后一列表示兩個方程估計結果的可決系數R2值,R42表示該行業方程(4)估計得可決系數,R52表示該行業方程(5)估計的可決系數。第二列至第六列數字下括號中的數字表示每個系數的t統計量。注2:同表1。
從表4中第二列可以看出,在資本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彈性的估計結果同產出約束下的估計結果不同。彈性為負的33個行業中有17個行業在0.01水平上顯著;7個行業在0.05水平上顯著;4個行業在0.1的水平上顯著。通過檢驗的28個行業中,有18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絕對值大于1,包括產出約束下那些彈性絕對值大于1的行業。這說明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不受到方程形式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10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絕對值小于1,基本上和產出不變的行業估計出的結果相似,也在小于1的位置上保持穩定。
還可以觀察出,資本約束下勞動力市場的滯后性對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可以反映勞動力市場的摩擦使得中國工業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
(2)加入貿易變量后資本約束下勞動力需求彈性的變動。
這一階段的估計,同產出約束下的估計方法相同,采用的模型就是把方程(3)中的Q變為K即可。
注1:表中上角標4表示為方程(4)的估計結果,上角標6表示為方程(6)的估計結果。數字后的*號表示顯著水平,與表1含義相同。最后一列R62表示該行業按方程(6)估計的可決系數。第二列至第七列數字下括號中的數字表示每個系數的t統計量。注2:同表1。
表5中b16即為加入貿易自由化變量后資本約束下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可以同前一列b14做一個對比。16個行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比在產出不變條件下多了另外5個行業,占總行業的4/9。
剩下的20個行業的b16值至少在0.1水平上通過檢驗。其中9個行業的彈性系數在0.01水平上顯著,7個行業在0.05水平上顯著,4個在0.1的水平上顯著。這些行業的彈性在加入貿易變量后,都有所變大。也說明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的5/9的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有重大的影響,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從而就業和工資所受到的沖擊越大(雖然不能直接顯現出來)。而另外3/4的行業則不能通過該模型加以說明貿易自由化與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的關系。
表5中b46列表示進口滲透率的系數,可以看出11個行業的系數至少在0.05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三個行業在0.1水平上顯著,且均為相當大負值。再次說明這些行業的進口滲透率同勞動力需求成負相關關系,隨著進口滲透率的增大,勞動力需求下降。說明在這些這些行業貿易自由化使得勞動力的替代性增強,從而使得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剩下21個沒有通過檢驗的行業,則不能通過該模型分析。
表5中b36一列表示工資與進口滲透率交叉項的系數,顯示了工資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綜合變動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19個行業的b3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12個行業在0.05水平上通過檢驗,占1/3。5個行業在0.1水平上通過檢驗,約占1/9。這些行業的b3全部為正,說明工資和貿易自由化對勞動力需求的綜合影響為正。
三、經驗研究的總結
在中國勞動力市場制度發生變動和貿易自由化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本章將勞動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結合的理論框架,使用計量經濟的方法分別測定了中國工業分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分為產量約束下的勞動力需求彈性和資本約束下的勞動力需求彈性,即替代效應和規模效應。并且測定了勞動力市場制度和貿易自由化變量對中國工業分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彈性的變動總結在表6中。
從表6(略表)中可以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經兩種(產出約束和資本約束)方程估計,中國工業行業中大部分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工資彈性為負值,符合隨工資的增長勞動力需求下降的理論上的規律。不同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也不同,有的行業富有彈性(絕對值大于1),有的行業缺乏彈性(絕對值小于1)。
2.勞動力市場制度使得勞動力就業存在摩擦性或滯后性,對勞動力需求產生顯著的影響。產出約束下回歸的結果是中國工業大部分(34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受到上期需求的正的影響,摩擦系數為正。且替代效應使得約2/3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小,勞動力需求對工資的敏感性下降。資本約束下回歸的結果則不同,36個行業中25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受到上期需求正的影響,且產出效應使得8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小,占很小一部分。存在勞動力市場的滯后性時,用本文的測算方法可以看出替代效應比產出效應更加顯著。
注1:表中b11、b12、b13、b14、b15、b16表示為方程(1)(2)(3)(4)( 5)( 6)估計出的勞動力需求的工資彈性。彈性數值與各行業對應。第二列至第七列數字下括號中的數字表示每個系數的t統計量。注2:同表1。(資料來源:本文經計算整理)
3.加入貿易自由化變量后,測算出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行業勞動力需求彈性的影響。產出約束下,25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約占2/3,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勞動力的替代性增強,這些行業的就業和工資越容易受到沖擊。資本約束下,20個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占5/9。
這些結論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只是證明了工業一部分行業符合理論上的描述,即勞動力市場的滯后性使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小,貿易自由化使這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彈性變小,行業的勞動力就業和收入不容易受到外來沖擊;彈性變大,則容易受到沖擊。兩者總的影響是貿易自由化的沖擊較大,最終使勞動力需求彈性變大,但替代效應要表現強烈一些,而規模效應表現稍弱。
參考文獻:
1.丹尼·羅德瑞克著.熊賢良,何蓉.全球化走的太遠了嗎.北京出版社,2000
2.Robert E.Baldwin. The effect of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employment and relative wages. New York. 1995. NBER Working Paper No.5037
3.Mary E.Lovely, J.David Richardson. Trade flows and wage premiums: does who or what matter. New York. 1998. NBER Working Paper No.6668:10~33
4.Pravin Kirishna,Devashish Mitra, Sajjid Chinoy.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labor demand elasticities: evidence from Turkey. Jouran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5:391~395
5.Matthew J.Slaught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abor-Demand Elasticities. New York.1998.NBER Working Paper 6262:1~20
6.Rana Hasan, Devashish Mitra, K.V.Ramaswamy. Trade Reforms, labor Regulations and Labor- Demand Elsticit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a. East-West Certer Working Papers. Hawaii.2003.59:9~18
7.周博.中國勞動力需求彈性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4)
8.劉杰.中國貿易自由化對工業就業和工資的影響.河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9.周申.貿易自由化對中國工業勞動力需求彈性影響的經驗研究.世界經濟,2006(2)
10.趙領娣,付秀梅.勞動經濟學——理論、工具、制度、操作.企業管理出版社,2004
11.曾湘泉.勞動經濟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12.劉社建.中國就業變動與消費需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3.Pablo Fajnzylber, William F. Maloney. How comparable are Labor Demad Elasticities across Countri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6406.2001
14.蘇應蓉.發展中國家貿易戰略的選擇與就業.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4(4)
15.熊偉.試析對外貿易與勞動就業的相互影響.國際經貿探索,1999(3)
(作者單位: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商務經濟系 天津 300451)
(責編:若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