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工文化程度偏低、教育培訓參與率低、轉移前教育培訓工作進展不平衡、教育培訓的需求量大是促使我國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的主要原因。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培訓評估機制,積極動員大學生參與到農民工教育培訓之中去,要合理引導農民工自我教育培訓等,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就業能力。
關鍵詞:農民工 教育培訓 思考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65-02
我國進城務工就業農民的規模越來越大,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素質和文化素養與產業工人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從農民工的“準入問題”到“權利維護問題”再到“發展問題”,可以看出全社會為消除“農民工人”這一歷史性的飽含辛酸的稱呼、促使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而做出的努力。農民工培訓問題是屬于“發展問題”,也是農民工身份社會地位實現轉變的關鍵一步。農民工的培訓、農民工素質的提高不僅是提升農民工經濟福利的舉措,更是合乎我國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舉措。
一、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現狀分析
1.農民工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從總體來看,我國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仍然偏低。據《長江三角洲農民工調查研究》顯示,具有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別所占的比例為3.7%、17.5%、52.6%、14.8%、6.9%、3.5%、0.9%。
2.農民工教育培訓參與率低。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
3.農民工轉移前教育培訓工作進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培訓規模小、培訓率還很低,據2004年教育系統統計顯示,陜西、天津、山西等12省(區、市)教育系統培訓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占本省(區)農村勞動力總量超過8%,而青海、寧夏等10省(區)教育系統培訓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占本省區農村勞動力總量不到2%。
4.農民工教育培訓的需求量大。雖然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六部委的《2003年-2010年全國農民培訓規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開始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2004年,農業、財政、勞動保障、教育、科技、建設部共同組織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中央財政安排2.5億元,各地也安排資金,用于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補貼,當年享受補貼的農村勞動力近250萬人,這項措施進一步調動了農民參加培訓和培訓機構面向農民開展培訓的積極性。但據調查顯示,在2004年外出就業的1.2億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培訓的占28%。以此類推,有3000多萬人曾參加過各類培訓。與近幾年技校招生火爆和農民工培訓市場紅火的情況對照,可以看到農民工培訓的巨大需求。
二、農民工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培訓“質”、“量”有待提高。如果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不注重“質”,那么農民工在這個過程中學歷是提高了,但是農民工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很難真正提高,培訓內容應基礎知識與實用技能并重。
2.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不完備,培訓單位信譽差。長期以來,我國缺乏農民工培訓的整體規劃,缺乏真正實施農民工擇業培訓的專門機構。雖然過去有過農廣校、農民夜校等農技培訓機構,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而名存實亡。農民工培訓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發狀態。政府有關部門和用人單位的用工信息與就業服務等尚未形成健全的網絡體系,影響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培訓機構為農民工服務意識不強,培訓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方式不夠靈活,培訓條件較差,效果不夠明顯。
3.用人單位作為農民工再教育和培訓的主要機構但卻沒承擔起相應的培訓責任。企業作為培訓投資的主體結構之一,其投資要受投資成本和收益預算的約束,要滿足“企業培訓投資的未來收益現值必須大于或等于企業成本貼現值”。教育培訓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這種正外部性的準公共產品由企業來提供時,企業會認為其職工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他們卻沒有為其負擔任何成本;就算是認為員工受到培訓后獲得技能上的提高會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收益,但企業還是會考慮員工的不穩定傾向,企業會擔心一旦員工素質提升后會跳槽到另外的企業,那企業就會更加覺得“賠了夫人又折了兵”。
4.農民工教育培訓經濟障礙和時間缺乏。與當地居民相比,農民工的收入是十分低的,但有65.7%的農民工需要供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老人;33.7%農民工需要供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女;有16.9%的農民工需要供養一個及一個以上的兄弟姐妹,他們的工資收入就顯得更加不足。當前農民工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工接受教育培訓,使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可能性變小。
三、解決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
1.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農民工培訓投入機制。鑒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農民工收入水平整體低且差距較大,農民工培訓經費全部由農民工個人承擔難實行,必須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用人單位、農民工個人以及其它社會力量共同負擔的合理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建議中央政府像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一樣,設立專項資金,支持農民工轉移后的培訓工作,對經濟困難的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給予必要的支持。中央財政要安排資金,用于農民工培訓國家項目,并增加農民工流出、流入大省的轉移支付,用于培訓補貼。同時,在農民工教育培訓中,農民工個人也要負擔一定的費用,主要是教育培訓所需的生活費和接受長期培訓的部分學費。在基礎教育已經達標的地方,還要廣泛吸收社會捐助用于農民工教育培訓。
2.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培訓評估機制。應針對于培訓機構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一整套標準化的農民工教育培訓監測和評估指標,把監測和評估的結果作為重要的反饋信息來相應調整以后培訓的計劃,提高教育培訓效果。
3.要發揮社區教育在培訓中的作用。一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應把農民工看成是新市民,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并將農民工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中去。二要社區摸清農民工基本情況,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社區應該建立農民工電子檔案,做到城市農民工信息數字化,可以便捷地分析農民工教育培訓形式、內容、走向、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能力等。這樣就能更好地統籌教育資源,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培訓工作。
4.要整合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提高農民工教育培訓就業能力。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市場運作等手段,整合農村、城市各類教育資源,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形成農民工教育培訓就業體系。通過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實行管培分離的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廣泛調動分布在農村、縣城、大中城市的教育資源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要引導和鼓勵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在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聯合,擴大教育培訓規模。引導和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與勞務輸出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教育培訓與就業輸出的良性互動。
5.要引導農民工自我教育培訓。農民工自我發展需求的鼓勵,是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基礎。開辦農村圖書館、農村網絡等現代化資源,為農民工自學成才創造條件。農民工利用網絡查找自己有用的農業信息和致富經驗,能夠激發他們的欲望和興趣,只要在政府的網絡調控指引下,他們就能激發出無窮的潛力。
6.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民工教育培訓市場。目前,農民工培訓信息與招工信息渠道相比,當前培訓信息的發布程序和渠道不夠規范健全。還應把農民工人力資源開發與城鎮勞動力資源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政府應該開放農民工教育培訓市場,以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培訓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并建立農民工技能開發制度框架。
7.要積極動員大學生參與到農民工教育培訓之中去。吸收大學生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對農民工、大學生和政府三者而言,是三方共贏的結局。對農民工來說,他們學到了各種專業知識。而對大學生而言,這也是難得的實踐機會,因為他們在為農民工講解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會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并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將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對政府而言,因為其自愿性質,培訓成本可大大降低。為此,筆者建議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國情教育,使他們了解我國的農民生存狀況,了解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下鄉(暑假三下鄉)”與“進城(城市農民)”并重。鼓勵學生社團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對農民工服務活動,學校應給予各個方面的支持。同時,必須切實開展大學生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活動,避免流于形式。
8.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目前,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增加職業教育吸引力,在義務教育或高中教育之后可以增加職業教育,使學生畢業時不僅有過硬的文化知識,而且有一技之長,為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村勞動和城市流動打下技能基礎。
總之,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限于各級政府、企業以及農民工本身,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對農民工進行教育培訓,這是使我國經濟社會走向健康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道路之計。
參考文獻:
1.于偉等.農民工教育培訓狀況及對策[M].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5)
2.柳娥.農民工培訓機制淺探[J]. 農村經濟, 2007(3)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農牧局能源辦 甘肅慶陽 745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