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的升級即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當前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矛盾突出顯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比例不協調等方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刻不容緩。文章主要從理論上分析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現狀、問題,并與發達地區和發達國家相比較,對其進行發展階段定位,依據產業結構發展之客觀規律,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合理發展趨勢。
關鍵詞:西部開發 產業結構 對外開放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70-02
一、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現狀
產業結構是區域產業構成、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相互關聯關系及其綜合。我們現在沿用的是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把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Primary)、第二產業(Secondary)和第三產業(Tertiary)。我國的三次產業分類分別是:
第一產業主要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第二產主要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它各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部門和社會組織等等。
根據庫茲涅茨關于產業結構演變的理論,他認為農業部門(第一產業)實現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農業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斷下降的趨勢;工業部門(第二產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趨勢,而其勞動力比重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服務部門(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國家都是上升的。
在我國,長期以來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投入主要著眼于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將其作為東部地區能源、原料供應基地,所以它的工業結構呈現出明顯的資源依賴型特征,重工業所占的比重比較高。這種工業結構本身存在發展的不合理性,在發展到一定的深度后難以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發展水平,并且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
除了工業外,西部地區目前的農業生產結構也比較單一,仍然以糧食生產為主,特色農業的發展遠遠不夠。據統計,西部最貧困的地區,種糧的可見和不可見成本要比中部種糧大省高出25%左右,糧食的品質也缺乏市場競爭力。而且,由于不斷地開荒種地、砍林伐木,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更加劇了農業的不利地位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
西部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改革開放后,西部第三產業獲得較快發展,但是與東部相比差距仍較大。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市場化程度低,除商業、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外,其他眾多領域的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市場進入障礙較大,尤其是在金融、保險、電信、鐵路、航空等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型產業,政企不分、行業壟斷問題嚴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旅游業,2000年西部海外游客占全國總數的10.4%,而創匯卻只占7%。此外,教育文化產業落后,教育文化消費水平低,產業資源開發不夠,產品市場化程度低等等問題并存。
可以說產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但西部地區更為突出。西部各省、區、市第一產業GDP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地區省份。

由表1數據可以得出,從1991年以來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和GDP比重從70.75% 、35.33%下降到54.81%和17.6%;而第二產業的比重保持相對穩定,第三產業的就業和GDP比重從15.38%、26.44%上升到30.2%和39.6%。但從各產業內部來分析,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的下降速度超過了勞動力比重的下降速度。這表明第一產業勞動密集程度有所提高, 就業狀況有所惡化。西部地區傳統產業優勢是農牧業,但是隨著農牧產品價格下跌,農牧業的發展面臨著困難。第二產業的就業和GDP的比重沒有太大變化,說明該產業的的發展沒有帶動就業的擴張,對經濟的發展貢獻也并不明顯。只有第三產業在就業和經濟發展中都表現出了積極的作用,但與東部地區相比,第三產業也依然十分薄弱。這些現實都使得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從表2可以看出,與西部地區相比,東部地區的產值比重和實力都要優于西部地區,并且呈現出東部地區結構的高級化,在產值分配上也是東部地區更加符合庫茲涅茨關于產業結構演變的理論的敘述。2005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的比重為17.6% ,2004年為19.5%,下降了1.9%,但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2%,更比東部地區高出9.6%。但是較高的第一產業比重并不表明其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2005 年西部地區GDP 為33 360. 3 億元,占全國的18.3% ,這就是說,在占全國71.5%的土地上僅創造出了占全國18.3%的產值。所以西部地區的經濟有待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加速經濟發展。
二、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從20世紀90年代起,西部和全國的勞動力結構調整都進入加速階段,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西部地區的調整速度要比全國結構調整步伐慢,更是低于東部地區。其本身調整的基礎是不協調的,這樣拉大差距后顯得更加不合理。在產值結構方面,西部地區三次產業間產值結構調整的程度比較大,而且西部地區一直實施資源型工業戰略,服務業發展相對低下,所以在進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時,與勞動力結構相比,產值比重結構會表現得更加明顯。
并有研究表明,如果與發達國家比較,以日本為例,將就業結構作縱向比較的話(以中國西部的就業結構與日本歷史上就業結構進行比較),20世紀后期,我國西部就業結構與日本20世紀初期的就業結構相似。到2005年,西部就業結構達到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的水平。這就說明了現階段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工業化前期,產業結構仍然是以農業化為主的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①
總而言之,與東部地區相比,并經過定位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西部的這種產業結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層次低,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較慢。與東部相比,西部的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在經濟中的產值比重還沒有達到優化。而農業內部發展的技術知識含量低,其檔次和質量品種跟不上變化的市場需求,也處于落后的境地。
2.技術水平落后,工藝設備陳舊。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雖有國有企業的資產存量,技術優勢,但西部地區的主導產業大多是“三線建設”時期興建的一些重工業,其布局分散無序,與地方經濟不接軌,外界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與高素質的人才難以融入到地方經濟中。并且,西部工業基地中的機械、紡織、儀器、儀表等支柱企業大都面臨工藝設備陳舊、產品老化、機制不活等問題,因而在市場經濟中缺乏競爭力。
3.基礎設施缺乏,投資環境較差。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基礎限制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因而在道路、通信設施等一系列的現代經濟發展必須的條件都顯得不盡如意。而由于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限制,也共同促使了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落后,這都不利于發展,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
三、產業結構優化的對策
我們要對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同時促進西部大開發,就需要把擴大開放作為強大的動力,特別是必須進一步全面對內開放,消除地方貿易、人才流動壁壘,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資源得到合理優化配置,給企業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公平公正的國內大市場,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好西部的產業調整問題,與東部形成合理分工布局,發揮各地的區域優勢,壯大優勢產業,增強實力。具體實施方法有:
1.結合自身基礎和資源優勢,加快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西部經濟發展雖然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但已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特別是一些軍工企業、重工、科研機構在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西部工業結構調整首先要以優勢企業為基礎,提高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同時,要調整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加大對輕工業生產的支持與投入。可以主要依托西部農業生產特點,重點發展棉紡織業、油料加工業、皮革加工業、肉食品加工業、糧食加工業、中藥材加工業。在這方面東部地區的協作與支持將起到重要作用。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可以依托西部地區復雜的地貌和氣候類型,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民族,發展特色旅游經濟,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為此,要加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意識和質量,創造安全、舒適、環保的旅游環境,從而提升西部第三產業的檔次和比重。
2.加大對高新科技和信息產業投入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要利用在陜西、甘肅、四川、貴州、重慶等軍工企業和科研力量比較先進的特點,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現代生物醫藥、核能等高新技術及信息產業。特別是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是西部人才、技術高地,利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這些城市應以加速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為突破口,帶動整個西部產業升級。
3.搞好城鎮規劃,優先發展,重點突出成都、重慶,西安、蘭州等城市在西部開發中的戰略地位,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同時帶動周邊中小城鎮,加快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設,實施綜合開發。為投資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設便利設施。
4.改善投資結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化投資機制,把調整區域投資結構放在顯著位置,增強投資主體的自主決策和風險約束機制。加強基礎設施投資,保護環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搞好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開發、利用,把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有效地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提高區域競爭的方法之一。
西部地區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有利契機,加快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力爭在未來的幾年里使其趨于合理、完善,提高西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使西部的未來具有配套的基礎設施、濃郁的文化氣息、完善的服務體系、良好的生活環境,進而促進西部經濟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
1.田祖海.西部大開發:以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9)
2.江勇,袁和平.宏觀經濟管理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3.周馮琦.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郭愛君,武國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演變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7(5)
5.樊寶平.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及其對策[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
6.魏敏,李國平.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狀況及調控戰略[J].理論導刊,2003(3)
7.盧中原.西部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環境變化和調整思路[J].經濟研究,2002(3)
注釋:
①郭愛君,武國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演變分析,甘肅社會科學,2007(5)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經濟學院 廣東深圳 51806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