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導致生產要素、資源和分工在不同層次上迅速地變化,并日益集聚于有個性的地區。基礎工業在很多地區也正在經歷著集聚與整合。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很多城鎮也出現了基礎工業的集聚,但是由于體制與機制的禁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重復生產和盲目競爭等問題日益嚴重。文章利用在留日期間實地調研所獲得的一手資料,分析日本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集聚與成功的發展經驗,探討我國目前城鎮基礎工業集聚的問題,探求我國城鎮基礎工業集聚與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集聚 基礎工業 日本東大阪
中圖分類號:F4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189-02
一、產業集聚
1.產業集聚理論。集聚通常是指資源、要素和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中呈現出集中分布的狀態,同時也是三者在地理空間中集聚的趨勢和過程。產業集聚是在經濟活動體系中相互關聯的企業,由于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密切協作、資源的綜合利用等因素而在空間上呈現出的集中分布現象,這種集中分布有利于企業提高生產的經濟效益;同時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中心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集聚經濟,但也會產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與不平衡。
2.產業集聚理論的發展。一個多世紀前馬歇爾首次提出著名的產業空間集聚的三個原因:第一,促進專業化投入和服務的發展;第二,為具有專業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場;第三,使企業從技術溢出中獲益。集聚經濟根植于生產過程,某一地理區域中企業、機構和基礎設施間的聯系引起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后來,經濟學者和經濟地理學者對產業集聚理論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產業集聚理論進行了研究。Hoover在1937年,首次將集聚經濟分解為內部規模經濟、地方化經濟和城市化經濟。20世紀70~80年代,應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宏觀經濟理論探討當代生產的空間組織變化,對產業集聚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靈活的“產業區”或新的“產業空間”(Scott,1983,1988)。之后,在20世紀90年代,從新熊彼特主義的觀點出發,將創新、技術變化與經濟增長和貿易的分析結合起來,研究產業集聚的創新體系(Lundvall,1992)。Krugman(1991,1995)應用不完全競爭經濟學、遞增收益、路徑依賴和累積因果關系等解釋產業的空間集聚。Porter(1990,1994)提出地區競爭力的著名的“鉆石\"模型,他特別強調產業集聚對一定地區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作用。
3.我國城鎮基礎工業集聚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產業空間集聚為創新提供了更多容易捕捉的機會,企業能夠更方便地接近市場,了解顧客的消費傾向,減少企業的學習成本,強化企業間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技術進步,加速企業的產品創新。世界上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實際上是各具特色的產業創新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工業的迅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近鄰大中城市的鄉鎮地區,由于土地資源的優勢以及相對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加之逐步完善的交通設施,再有政府對工業園建設的促進與優惠政策,使其成為了工業企業選址的絕佳場所。這同時也帶動了城郊以及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對于鄉鎮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促進作用。自主性的發展,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都促進了基礎工業在城鎮的集聚。但是,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的城鎮工業集聚的發展,也可以看到幾個問題十分突出:一是由于國家對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主要以GDP為指標,使得同一地區內不同行政區,產業同構現象嚴重,導致同一地區內的惡性競爭。二是產業同構造成了諸多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三是惡性競爭導致地區內部企業間關聯性缺乏,造成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價值低。四是產業地域性低,產品生命周期短,難以形成產業綜合體,生產系統難以形成,難做到產業創新。
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下面將以日本基礎工業集聚地之一的東大阪市為參照,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的集聚
東大阪市位于日本關西地區大阪府內,緊鄰大阪市的東面,由布施、河內、枚岡三個地區組成,原屬舊河內郡,后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成立了布施市、河內市、枚岡市,后三市合并名為東大阪市。是日本有名的中小企業之都,也是日本著名的機械加工制造業集聚地之一。
1.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集聚的形成。東大阪市緊鄰工業發達的大阪市,且具備良好的發展條件。該市發展成為大阪府機械加工制造工業的集聚地域的中心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當時,從屬于舊中河內郡的東大阪市是日本有數的以種棉和棉織品而繁榮起來的地區之一,以河內木棉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紡織業在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發展起來。還有,利用生駒山的水力,使得伸線業及其相關產業得以發展。
到了大正時期,由于日本電氣軌道的開通,電動機開始普及,手工作坊式的各種工廠開始轉向利用能源來進行生產,由于東大阪市與大阪市緊鄰,且在土地上沒有明顯的界限,但卻具備地價上的優勢,所以逐步發展成為新工廠選址的適用地。
當時東大阪市的工業主要以鑄造、金屬網、螺釘業、理發器具為主,這就為機械金屬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全國都道府縣螺釘生產量的比例來看,在明治42年東京占57.8%,大阪占20.6%,是當時的第二位;到了大正10年二者的位置發生了轉換,大阪以占全國產量比重的45.7%,占據了全國第一的位置,東京被排到了第二位,占全國產量比重的29.8%。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后東大阪市的理發器具產量達到了全國的50%以上。
在昭和期間,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一步推進,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的工廠數量、從業人員數量、生產總值每年都在以相當高的增長率不斷增長。且出現了工廠的兩極分化現象,具有實力的工廠開始脫離批發商的資本控制,走上了工廠制的工業化道路。而一些小規模的工廠成為了批發商的外包加工廠,只進行產品的加工而不具備產品研發能力。
在戰后的高度經濟成長期,利用與大阪相鄰的便利交通條件以及高度經濟成長期的大環境背景,再加上當時大量的農業用地,都成為了東大阪市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使得東大阪進入了飛速的工業化發展階段。特別是昭和30年代后半與40年代前半之間,由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阪市內地價飛騰,大批工廠不得不遷出大阪市。而當時東大阪市由于緊鄰大阪市,成為了大阪工廠絕好的遷移地,該市的工廠數量也在這個期間劇增。根據東大阪市工業統計調查報告的資料可分析出,昭和30年東大阪市的工廠數為2000多家,以5年作為一個時間單位衡量,工廠數的增長率變化如下:昭和30年至35年間,增長率為37.6%,昭和35至40年,增長率為42%,昭和40年至45年增長率為52.3%,昭和45年至50年增長率為55.2%。增長率的上升曲線說明東大阪市的工業化進程在昭和40年代的步伐是最快的。并且,從行業類型來看,主要是以機械加工制造業為中心。昭和45年在大阪市舉辦了世界博覽會,隨之進行的城市道路設施的改造,大阪中央環狀道路的開通,東大阪市及周邊城市設施的建設,都使得東大阪市與大阪之間形成了非常方便的交通體系。
綜上,東大阪市的機械加工制造業的集聚就是經過明治到昭和初期,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后成為了阪神工業地帶的主要支柱之一。
2.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集聚地的特征。東大阪市工業的特征,可以從集聚規模、行業構成、企業規模等方面,將之與日本另一著名的機械加工制造集聚地——東京都的大田區進行比較中得出結論,即機械金屬工業所占比例大、企業規模小。
根據日本工業統計年鑒可以分析出,從平成9年的工廠數來看兩個地區的集聚規模,東大阪市的工廠數是大田區的將近1.5倍,可以說東大阪市工廠集聚的數量比大田區要大。從行業類型來看,兩地區都是以機械加工制造業為主要構成,但是東大阪市的城市型輕工業的工廠數占總工廠數的41%,大田區的輕工業工廠只占總數的23%,特別是東大阪市的紡織、服裝工業、造紙業所占的比率比大田區高出很多。主要是因為紡織業的基礎不同,東大阪工業在其萌芽時期就是以紡織為中心的,這對后來工業發展的影響意義是深遠的。另外,一般機械、金屬制品的工廠數所占的比例,東大阪市占總數的58%,而大田區所占的比例為總數的76%,在這兩個地域所占的比例都超過了總工廠數的50%。一般機械與金屬制品所占的比例非常高是這兩個地域的共同點,東大阪市機械工業的比例為大田區的一半左右,金屬制品工業所占的比例東大阪市比大田區高4%。因此,東大阪市的金屬制品工業的比例在所有業種中占據了首位,一般機械排在第二位;而大田區正好之相反。
另外,工廠規模。所有制造加工業的工廠中,從業人員在10人以下的工廠,占總工廠數的81%,在其中從業人員在3人以下的又占了60%,在這方面兩個地域是相同的,都是以小規模工廠所占比重大為特征的。
3.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集聚地內部的企業群空間分異。以昭和63年各地區的工業生產總值為該指標分析東大阪市東、中、西地區在東大阪市工業中的比重。可以得出結論:西部(原布施地區)地區與中部(原河內地區)地區之和占據了總值的90%弱,而東部(原枚岡地區)地區只占10%強。其中產業分布差異如下:
(1)原材料工業。東部地區在全市工業中所占的比例較低,地區內鋼鐵工業的比例為22.99%,比全市平均值的7.04%高出很多,金屬制品工業也比全市平均值高出3%。這兩種工業之和占了該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43%。中、西部地區的鋼鐵以及金屬制品工業的工業生產值占各自地區的25%、20%。所以東部地區是以鋼鐵、金屬制品為主要行業構成。
(2)組裝加工型工業。西部地區的一般機械工業占該地區的18.45%,運輸機械工業占8.72%的比例,高于全市平均值。再加上電氣機械和精密機械這樣的組裝加工工業的生產總值,占該地區工業生產總值的35.6%(全市平均值為33.2%)。中、東部地區的組裝加工業占各自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32.82%和25.39%,可見西部地區的特點表現為一般機械工業所占的比重比較高,而原材料工業所占的比重為23.44%,比全市的平均值29.11%要低。
(3)生活關聯型工業。西部地區的生活關聯型工業占該地區比重36.18%,比全市平均值的34.02%,和中部地區的33.3%,西部地區的28.35%稍高,但可以認為是大致同等程度。從行業的構成中顯示,東部地區的造紙、化學工業所占的比例較高;中部地區的食品與紡織工業所占的比例較高;西部地區的塑料、印刷出版、家具、服裝、皮革制品的生產值較高。呈現出了各自地區的不同特點。
綜上,東大阪市工業行業的分布狀態如下:東部地區的工業發展是從線材開始,發展成為以鋼鐵、作業工具等金屬制品為主要行業,形成了東大阪市原材料工業的集聚地區。西部地區在進入低成長期之后,工業用地受到了嚴重的限制,而且在城市規劃中該地區被規劃為商業地區,所以隨著城市改造開發,商業設施的面積在不斷擴大,原來的工廠用地也在向住宅用地轉換。生活關聯型工業的比例較高,與組裝加工型工業各占該地區工業全體的1/3強。而類似鋼鐵和金屬制品工業的原材料工業只占了1/5。中部地區的原材料工業,組裝加工型工業以及生活關聯型工業基本上各占1/3的程度,相對比較平均。但在組裝加工型工業中電氣機械工業的生產值占該地區總的工業生產值10.59%的比例,比全市的平均值8.86%高出近2個百分點,所以中部地區是電氣機械工業相對比較集中的地區。
4.東大阪市機械加工制造業集聚地企業群組織結構與生產模式。在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期以后,其工業生產模式就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很多大規模、中規模的企業將產品的生產過程分成若干個步驟,利用垂直分工、以外包的形式轉移到具備不同生產能力的企業。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剛性生產模式轉變為柔性生產模式的開端。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產者采用新技術以滿足小批量多樣化訂單的需求,這種需求也影響到了生產的組織形式。從東大阪市作為機械加工業集聚地的發展歷程來看,一直就是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生產組織形式:少數的大企業是金字塔的頂端,無數的小企業位于金字塔的底部,支撐著大企業。這其中,是以大企業為核心、以核心技術為中心,通過垂直、水平的分工網,利用生產外包與轉包的形式,形成生產合作,實現地方產業集聚的優勢。東大阪市企業間的明確專業化分工,對于靈活地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形成靈活的生產體系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另外,長期以來的合作使得該地區企業間形成了地脈與人脈上的緊密聯系,而這種信任關系又將進一步促進了企業間的合作,使得該集聚地植根性得到加強,從而實現產業集聚的長期效應。
三、對我國基礎工業集聚與發展的借鑒
1.建立產業集聚功能區域。模糊行政區劃的界限,建立產業集聚功能區域,以功能區域為主體進行全局性規劃與資源整合,以發揮集聚的優勢。
2.構建健康的合作網絡。在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品種單一、大批量生產的剛性生產方式已經落伍,多品種、小批量、個性化的產品成為了市場需求的主流,無論是已形成的還是新興的集聚,集聚區域內企業間穩定、健康的合作網絡是必要條件。因此,在大力吸引外資進入的同時,應該注意發揮地緣文化的作用。在很多發達地區也同樣,地脈、人脈、共識等基于地域文化的元素都已經在集聚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研發本地化的產品。組成集聚的企業在依賴全球聯系網絡的同時,必須要保證不脫離與本地的聯系。從目前的集聚發展狀況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在我國許多城市中已形成的依靠出口加工的集聚地,但其經濟基礎是脆弱的,只是扮演了完成全球商品鏈中低附加價值勞動的“加工車間”角色,雖然這種集聚會給本地企業帶來一些優勢,但是很容易導致本地區內的低成本惡性競爭。因此,扎根于本地,將觸角延伸到全球,才是我國產業集聚發展的可選途徑。
4.更新組織結構。柔性生產方式的特點是小批量生產定制的產品,以靈活地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現在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柔性制造系統等新技術的發展,為柔性生產方式提供了條件。那么作為這種生產方式的載體——企業,也要將原來的組織形式與聯系形式進行調整,從加強企業間的合作入手,建立健全本地化以及全球化的網絡,以應對靈活柔性生產方式。
(注:由于筆者留日是在1999年以前,因此本文中所用的關于東大阪市的數據都是1999年以前的數據)
參考文獻:
1.王緝慈.簡評新產業區的國際學術討論[J].地理科學進展,1998(3)
2.王緝慈.地方競爭優勢的源泉[J].戰略與管理,2002(49)
(作者簡介:劉焱,華東師范大學資環學院城市與區域經濟系博士研究生,同時系天津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城市經濟、行政區經濟,都市區管治等方面的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