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繼續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加速提高我國農村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的有力保障,是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有效途經。文章介紹了我國采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必要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農機購置補貼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227-01
一、 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的必要性
1.增強農民購買力,激發農民購機積極性。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進入低谷期,據統計,1997年—2003年七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鎮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長速度不到城鎮居民的一半;2000年—2002年,增收農戶占總農戶的56.4%,收入持平農戶占1.6%,減收農戶占42%,全國農村有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近6000萬人處于低水平、不穩定的溫飽狀態。拋去生活消費支出,再考慮到收入差距、農機養護使用支出及柴油價格連續上調等因素,則大多數農民不具備購買農機的能力。因此,實行農機購置補貼這一深得民心的政策,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也增強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極大地拉動了農機工業的發展。
2.提高農村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機械化是農業工程技術的核心部分,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及技術裝備是形成農業標準化作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重要物質保障。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的出臺,對農民購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對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減輕農業生產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由于我國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偏遠山村貧困之現狀,促進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很多偏遠山區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造成了“三留守”問題,農村勞動力減弱。據調查,人工與機械作業強度對比參照:耕地方面,人工每日3~4畝,耕田機每日15~20畝;收割方面,人工每日1畝,收割機每日20畝。可見,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減輕了農業生產勞動強度,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激活農機作業市場,促進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農機購機補貼降低了農機購買成本,使得農機作業價格下降,從而有更多的人愿意使用農機,激活了農機作業市場。隨著農機數量和品種的迅速增多,農機合作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應運而生。
二、我國當前農機購置補貼存在的問題
1.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更新緩慢,不能適應廣大農戶對農業機械購置的需求。 目前,我國上榜的農機具補貼目錄基本上是大型農業機具,如收割機等。而針對于地區性的農機具并沒有規定的很細致,故對于適應某地區的農業機具國家并沒有安排,致使很多農民買不到滿意的產品,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及農業的增收效果。
2.產品質量差,產品返修率高,售后服務滯后。 目前,各個省對農機具購置補貼實施的具體手段不一樣,如湖南省是指定在各個地區的農業局。這里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某些國家部門為了提高本部門的效益,本來自身在通常情況下不銷售農機具,但為了創收,就到一些不正規的廠家購貨進行出售,實施補貼,但由于缺乏經驗,對農機具的質量并不在行,使得農民買回產品后經田間操作,發現產品質量很差,產品返修率高。再者售后服務滯后,延務農時,反映極不滿意。另外,有的部門把單價定的比較高,如一臺耕田機價格在個體經營戶處購買只要2600元,在相關部門則賣2900元,而后經過補貼300元,農民到手的價格還要2600元,實質上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實惠。
3.供貨不及時,出現耽誤農時的現象。因為補貼的產品品牌不多,所有購機的農民都要到同一個農機部門購買相同的品牌, 使得這一部門農機具供不應求,經常出現斷貨,而廠家的規模又不大,面對如此火爆的市場,生產量在旺季達不到所需要的數量,致使供貨不及時,耽誤農時。
4.加大農村貧富差距。 一般在農村購買農機具的家庭主要還是農村的富裕戶,對于一年收入都不到3000元的貧困戶來講,購買農機具是可望不可及。故對于購機戶來說,他可以用購買回來的新型農機具去找副業,賺取更多的貨幣,而對于貧困戶只會越來越窮,貧富差距由此加大。
5.對新型產品、配套農機具,廣大農戶尚未了解的產品,補貼力度不足。 總的來說,我國目前配套農機具很少,國家投入研究資金不太多,而僅靠某些私營企業去研究開發,資金投入太少,高科技人員不足,設備落后,所開發新產品耗時太多。就是有新產品投入市場則宣傳力度不夠,并不為農民所知曉,沒有得到及時推廣運用。
6.農業購置補貼資金投入少。雖然國家對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從全國范圍來講,資金量是很大,但中國人多地廣,分到每一個地區就很少了,具體到每一個縣鎮,只有幾十萬元,而農業機械購買價格從單機來講并不便宜,如小型收割機一臺要4萬元左右,耕田機3000元左右。整體來講只能買到幾臺農業機械設備。
7.農機服務體系薄弱 。近年來的機構改革,使得大部分省、市、區的農機管理機構降格或與其他農業部門合并,客觀上造成了農機化工作力度減少。受到沖擊最大的是農機基層服務體系,個別鄉鎮農機管理站資產被平調或處置,人員被遣散或增加的人員全是一些安置人員,沒有相應的技術能力;有的雖然還承擔農機管理職能,但沒有經費保障,多數精力迫于生存而從事各種形式的創收活動,致使農機管理、安全監理、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抗災救災、社會化服務等工作得不到很好開展和落實。
三、 推進我國農業購置補貼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有關政府部門嚴格按政策及程序辦事,陽光操作,專款專用。在執行農機補貼工作中,要陽光操作,既體現政策的嚴肅性,又熱情的為農民群眾服務。使農機補貼款項真正地落實在農民群眾身上。
2.提高為民服務意識,打造農民滿意工程。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在農機購置補貼的具體工作中,應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主動為農民服務,把農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做好工作的檢驗標尺。在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中,堅持陽光規范操作,積極為農民群眾當參謀,指導農民做好農機選型和合理配置,協助農民解決購機過程中的有關問題。搞好購機農民與農機生產廠家的銜接,各級農機管理部門應主動為有關廠家提高相關信息,協助廠家搞好售后服務。實行扎實有效、細致周密的工作,使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成為黨和政府的德政工程、農民群眾的滿意工程和農機部門的形象工程。
3.繼續深入到農村中去,把黨的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個別鄉鎮由于通訊設備落后,宣傳不到位,致使很多農民不知道黨的這一政策,沒有得到實惠,故有關工作人員應深入農村基層到各家各戶宣傳,把工作做到位。
4.豐富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目錄。目前,農產品的國家補貼目錄并不豐富,很多適應當地的農機具沒有真正補到用戶家中,擴大農產品的補貼目錄是當前急需的工作,也是農民的迫切需要。
5.加強農業機械設備技術推廣工作。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都很低,對于農機具說明書上的內容很多人看不懂,也不懂得如何修理,這就要有關技術人員深入農村開辦培訓班專門講課和進行實地培訓,而且應經常到農村去蹲點服務,不要僅僅是敷衍于表面形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加強技術推廣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陶紀坤.論農村社會保障與擴大內需的關系.當代經濟管理,2007(1)
2.張也庸.淺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綜合效應 . 2007
(作者單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懷化 418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