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行收入政策在提高城鄉中低收入階層收入水平,刺激其現實消費,擴大內需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其在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及高低收入者消費差距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建立財政、稅收、金融政策三管齊下的社會保障和投入機制,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進而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低收入階層
消費需求 收入政策
中圖分類號:F0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253-02
現階段,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尤其是以農民和城市低保戶及工薪階層為代表的中低收入階層整體收入水平不高、消費需求不足,是形成我國內需不足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社會利益分配關系的收入政策措施,使得城鄉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對于促進傳統消費升級,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仍未從根本上打破貧富分化的格局,基尼系數顯示收入差距不斷拉大,2006年湖北省城鎮基尼系數為0.297,是1992年的1.5倍多。以增加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和消費信心為抓手,財政、稅收、金融政策三管齊下,建立增強中低收入階層消費意愿的社會保障和投入機制,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進而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
一、現行收入政策在拉動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長和消費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惠農收入政策刺激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近年來,國家為切實提高農民收入,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增收減負政策,包括開展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收、對種糧農民實行三項直補等,使得農民收入大幅提高,從而刺激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據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湖北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3419.35元,其中從土地征用補償、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報銷醫療費等獲得的政策性補貼收入達59.39元,增長49%,加上近年實行農業零稅收后減負的部分,惠農收入政策直接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由于湖北省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較高,2006年達到80%,高出城鎮居民5個百分點,惠農收入政策間接帶動了全省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2006年,全省農村(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16.4億元,較上年增長13.2%。
2.個人所得稅政策調整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自2006年起,國家將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利于減輕工薪階層稅收負擔,對于中西部地區中低收入群體意義尤其重大,中西部地區相當部分中低收入階層不必繳納個人所得稅,有利于提高其貨幣購買能力,促其增加消費支出。2006年,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共完成2452.32億元,年增17.1%,增幅同比下降11.8%。中國約2000余萬人因月工資、薪金所得未達1600元的納稅標準而不必繳納個人所得稅。此外,個人所得稅政策調整對縮小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有關部門調查表明,2006年上半年,適用稅率30%~45%的個人所繳納的所得稅增長了47.7%。
3.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制度實施,改善了城鄉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有效啟動了低收入或無收入階層的基本消費。隨著湖北省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城鎮中低收入階層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等三項基本保險的人數越來越多。2006年,湖北上調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惠及200多萬人,全省完成對145萬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工作,全省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160元,較2005年提高22元,月人均補助水平提高15元,并對部分生活特困群體采取臨時救助措施,使得城市低收入階層基本生活消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二、現行收入政策在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及消費差距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
盡管現行收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和消費水平,但仍未從根本上改變高收入和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和消費差距。主要表現在: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呈擴大態勢,據有關部門對湖北省10%的最低和最高收入戶統計,兩者收入之比由2005年的6∶1擴大到6.3∶1;低收入家庭入不敷出,生活質量偏低,2006年湖北省最低收入戶的家庭人均總收入和總支出分別為3880元和4127元,支出高出收入247元,形成收支倒掛;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相對滯后,城鄉消費結構層次差距擴大,湖北省農村消費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36.9%下降到2006年的29.8%;住房、汽車、旅游及文化等高檔消費品在中低收入階層中還不普及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的弱質性使得農業勞動力收入增長受到一定的阻礙,難以在短時間內激活農村消費市場。首先,農業生產和銷售的價格剪刀差導致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受市場因素的影響,近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和農產品零售價格增長緩慢并存,部分抵消了農業增收減負政策效應。2005—2006年,湖北糧食價格上漲5.8%,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了16.5%,后者高出前者10.7個百分點,這種價格剪刀差格局勢必影響農民進一步增收。其次,農業弱質性導致農村資金大量流失,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難度加大。據調查統計,2002—2005四年間,全省縣域從金融渠道凈流出資金達1346.2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為農村資金。最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使本來基礎薄弱的農業、農村在資金、技術、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方面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較慢,農業勞動力收入增速低于城市,農村消費升級乏力。
2.城鎮中低收入居民受種種因素影響,其消費擴容受到一定的制約。一是城鎮中低收入居民工資收入增長速度長期慢于經濟增長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據統計,1991—2006年15年間,湖北省年均經濟增長率為12.1%,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均增長率為6.8%,兩者相差5.3個百分點。二是近年來商品房價格增長較快,使得中低收入階層負擔加重,從而使其消費擴容受到一定的影響。湖北省商品房均價由2000年的1368元/平方米升至2006年的2556元/平方米,年均增長14.5%,房價的不斷攀升使得居民預期支出心理增強,即期消費相應減弱。三是醫療、養老和子女教育等預期支出居高不下,在中低收入階層總收入有限的條件下,儲蓄成為其家庭必要開支后的首要選擇。
3.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使得中低收入階層消費預期不確定性增強,從而限制了其即期消費能力。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帶動下,湖北省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總體而言,改革仍嚴重滯后于社會發展和經濟改革的步伐,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有限,保障水平較低,保障項目尚不完善,尤其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尚處于空白階段,加之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監督體系尚未健全導致中低收入階層醫療、教育負擔較重,使得中低收入階層未來支出的心理預期及儲蓄動機增強,從而抑制了其即期消費。
4.個人稅收征管辦法等方面的缺陷,使得初次分配后的國民收入差距有待進一步調整。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征稅方式是源泉扣繳,單位有法定的代扣代繳義務,它對工薪階層的約束力是有效的,而針對非工薪階層的稅收約束則相對無力,因此工薪階層成了個人所得稅最大的納稅主體。個人所得稅制度和征管辦法的這些弊端,限制了對高收入者的有效調節,使得高低收入者之間承擔的稅負不均,變相加重了中低收入階層的稅賦,進一步削弱了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水平和消費信心。
5.針對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信貸發展不充分,制約了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意愿。受社會信用環境不完善、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的消費觀念及中低收入階層還款來源不足等因素影響,針對中低收入消費群體的消費信貸業務表現出起步晚、發展慢、起點低等特點,金融機構現有的消費信貸業務大多準入門檻高、消費信貸品種單一,信用消費對低收入階層和農民而言還存在較大的距離。以農民信貸消費為例,存在支持農村消費的金融主體單一、金融服務體系還不完善、銀行卡消費相對落后等問題。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為例,作為支持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一項財政貼息貸款業務,自2003年6月在湖北開展以來,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至2006年末,貸款余額為1.2億元。但由于受擔保基金規模、貸款單筆限額、貸款申請審批涉及的部門較多、程序復雜、反擔保門檻較高等因素限制,貸款發放速度較慢。
三、以增收為目的,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社會保障和投入機制是增加中低收入階層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
對中低收入階層而言,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不足,因此,必須通過千方百計提高其收入水平,從而刺激其消費需求。對于農民而言,首先要從財政、稅收政策方面改善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財政投入重點應轉向農村道路交通、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農村教育衛生和農村水電氣等基本生活設施的建設,稅收政策重點是在全面取消農業稅的基礎上,逐步減免農民從事農村工商業的工商稅收;其次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發展現狀,消除限制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制度性障礙,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最后,要穩定增加對農民的各項轉移支付,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對于工薪階層而言,重點是增加工薪階層的工資性收入,首先要縮小壟斷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工資收入差距,遏制灰色收入、尋租收入等非法收入,增加普通工薪階層的收入和消費信心;其次,建立合理的公務員工資分配制度和工資增長機制,特別要保障基層和偏遠地區公務員工資改革政策的落實。對于城鎮低收入者而言,重點是落實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地方政府要根據當地經濟增長水平,適時調整和提高最低工資保障標準,保障中低收入階層“勞有所得”,滿足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消費需求。在此基礎上,配套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社會保障和投入機制。
1.發揮財政的主導調節作用,建立全方位的社會保障和投入機制。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和消費信心。建議實施多渠道、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針對城鎮低收入群體、進城農民工的城鎮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援助,加快消除城鄉差別,盡快建立并最終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中低收入階層即期消費意愿。二是健全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對城鄉困難人群的救濟救助力度。在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和公共財力連續保持高位增長的條件下,應著力提高對城鄉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和覆蓋范圍,逐步在廣大農村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資金來源多元化,財政分級負擔,堅持貨幣、實物、服務保障相結合。可借鑒發達國家對低收入人群實行不定期、有時限的購物補貼,這樣既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又促進了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消費需求。三是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薄弱環節和農村的投入,減少中低收入階層支出負擔。在對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學費實行“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加大財政對農村和落后地區的基礎生活設施投入,以利于中低收入階層從被動分擔公共財政支出的困難中解脫出來,釋放消費能量。
2.發揮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體現高低收入者之間公平的稅賦機制。一是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稅方式,實行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和源泉扣繳并重的征繳制。2007年邁出了實施個人申報納稅制度的第一步,從目前實施效果看,還不太理想,今后要進一步加大個人申報納稅力度,統一規定納稅人年終向稅務機關辦理結算申報納稅手續,對已扣繳的稅額可以從全年應稅額中抵扣。二是實現個人收入支付規范化,盡量減少現金支付,建立銀稅一體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利于稅務部門對個人真實收入監控和征稅。三是加快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步伐,完善征稅信息系統,通過公開納稅信息,推進誠信納稅,制約偷逃稅行為。四是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提高公民的納稅意識。
3.發揮金融的資金配置作用,拉動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一是大力推動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首先要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體系。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建立多元化的農村消費融資供給市場主體。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切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鞏固和發展其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的地位;在現有政策契機下積極推進村鎮銀行試點;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村消費;大力推廣郵儲小額質押貸款等支農信貸業務,鼓勵郵政儲蓄機構與農村信用社辦理大額協議存款,對農村金融機構辦理資金批發業務;積極組建小額信貸組織,推動農村生產和消費市場發展。其次,設計適合農村消費特點的金融產品。在品種創新上,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探索農戶醫療消費貸款,積極推廣農戶住房裝修貸款、農戶耐用品消費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貧困勞動力培訓助學貸款等信貸品種,積極開辦個人委托消費貸款業務,促使消費信貸逐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在額度設置上,針對貸款支持的對象,積極探索大額貸款的路子。在還款方式上,可開辦分期還款業務,將農戶消費貸款的還款壓力分散在不同時期。最后,提高對農村消費的金融服務質量。農村金融機構要構筑適合農民特點的消費信貸營銷網絡,合理設置營業機構和網點;加快農村金融電子化建設,推動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業務,提升為農戶消費提供支付結算、代農戶理財等方面的服務層次。二是大力推動城鎮中低收入階層消費信貸發展。首先,積極推動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工作,為城鎮低收入階層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其增強現實消費能力。金融機構要依托社區信用平臺,擴大貸款覆蓋面;適當放大擔保基金的倍數,充分發揮小企業在吸納下崗失業人員的主力軍作用;在政府協調下,推行貸款審批“一站式”服務,由勞動保障、擔保機構、金融機構定期聯合會審,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對工作落后的地方適當采取相應制約措施,加大督辦力度,同時對貸款發放好的地方適當予以獎勵。其次,積極推動助學貸款工作,為城鄉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學創造條件。在現有基礎上,研究制定鼓勵和支持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和個人創業的信貸政策,逐步建立助學貸款政策與就業政策有機結合的新模式;將生源地助學貸款扶持范圍從一、二類院校擴大到三類院校、市州院校的貧困學生,擴大貸款覆蓋面。最后,適當降低準入門檻,發展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消費信貸,在利率、首付款比例等方面給予其適當優惠。
(作者單位: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貨幣信貸管理處 湖北武漢 430071)(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