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我國縣域經濟的特點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從而提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區域經濟 科技扶貧 資源要素 外向度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259-02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回顧與思考
(一)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的概念及特點
1.什么是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也就是說,首先,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它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廣大農村為腹地,城鄉兼容。其次,縣域經濟有一個較完整的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且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第三,縣域經濟以市場為導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獲取競爭優勢,具有開放性。第四,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其活動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一、二、三產業各部門,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重點產業。
2.我國縣域經濟的特點。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基本特點。
(1)農村性。在中國,習慣上總是把“縣”與農村和農業聯系在一起,離開了農村和農業也就不稱其為“縣”。所以,農村性是我國縣域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
(2)地域性??h域經濟的地域性,是指縣域經濟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范圍,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間可分割的行政界限。縣域經濟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經濟活動,主要是在這一特定區域內進行的,縣域的經濟管理權限也局限在這一范圍內。(3)層次性。是指一個縣范圍的全體經濟的總和,它既有產業的總和,也有各種經濟所有制的總和;既有老百姓經濟,即就業與收人;也有政府經濟,即財政收入和財政收支平衡。從這個意義上看,縣域經濟具有明顯的層次性。(4)綜合性??h域經濟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運行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縮影,具有與國民經濟相對應的各個產業、領域和部門??h域經濟集三次產業、集生產和非生產性活動、集經營與管理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5)差異性。縣域經濟的差異性以及相關聯的縣域社會差異性,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據統計比較,人均GDP最高的100個縣是最低縣的15.1倍。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經濟實力雄厚,其數量占全國縣(市)總數的不足1/20,人口占全國縣域總人口的不足1/10,而創造的GDP超過全國縣域經濟的1/4,實現縣級財政收入近1/3。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的平均人口84.8萬人、GDP164.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7.6億元、人均GDP2.1萬元,分別是全國縣域平均數的1.86倍、5.14倍、6.29倍、3.1倍。2003年,全國縣域經濟GDP增長速度為14.28%,東部地區縣域經濟GDP增長速度為15.03%,中部地區為12.84%,西部地區為14.82%。
(二)新形勢下縣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它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h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基層經濟、基本支柱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對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推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再次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積極拓展農村就業空間,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山西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原崛起,關鍵在縣域經濟,重點在縣域經濟,難點也在縣域經濟。因此,理清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研究制定加快發展措施,促進太原市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成為擺在全市各級領導干部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和戰略任務。其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強國富民的基石。據統計,2003年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有2861個。縣域國土總面積896萬多平方公里,超過國土總面積的93%??h域內人口總數9.1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88%。全國縣域經濟的GDP為6.45萬億元,占全國GDP的55.15%。全國縣域人口平均為45.53萬人,縣域GDP平均為32.0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為1.21億元。同時,縣域經濟的主體是農村、農業和農民,農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才能鞏固,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村社會才能穩定。從全國經濟發展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縣域,只有農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國的小康。
2.工業資源的基地??h域資源是國家資源的基本構成部分。土地、礦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資源大都集中在縣域。沒有縣域資源在國家資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沒有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業和輕工業,以礦物質為原料的重工業和新興產業等,大都依賴于縣域資源的支撐。同時,廣大農村為國家建設還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可以說,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生產要素主要源于縣域。
3.拉動消費的“超市”。在縣域范圍內有五六萬個小城鎮和集鎮,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購買力,占全國零售商品總額的1/2以上,加上農民從城市購買的部分,則達到70%以上,集中了貨幣流量的60%。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域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水平的提高,使縣域成為國內最大的市場。只有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農民收入和購買力提高,市場容量才會進一步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才會更強。
4.經濟發展的動力??h域經濟包括城鎮經濟、鄉村經濟、農戶經濟幾個層次。按經濟成分又可劃分為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資、股份制和各種混合經濟。各個層次、各種成分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無論哪個層次、哪種成分實現大的跨越,都會對縣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促動作用。2002年,全國縣域經濟GDP增速11.3%,遠高于全國平均數的7.8%,其中基本競爭力提升最快的百縣(市)GDP增速達到28.2%。21世紀,縣域經濟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是進入工業化中期后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推進器。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局限性
1.城鎮化發展滯后。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村實行的是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體制,縣域經濟發展自主性和空間較小,導致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城鎮化水平較低,小城鎮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強。從實踐中看,我國大多縣域交通、通訊等條件差,除了縣城之外,很多小城鎮基礎建設落后,功能不全,缺乏聚集產業、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高等資源要素缺乏。與城市經濟比較,縣域經濟所擁有的諸種資源要素,以自然資源、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初級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資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術人才及科教機構、領先學科、現代化的電訊網絡等高等生產要素。受傳統觀念和財力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縣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較低,人口素質不高,影響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與方法在縣域的推廣應用,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
3.產業結構不合理。首先,產業結構層次低;其次,第一、二、三產業之間關聯度??;第三,產業結構趨同,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縣域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觀。
4.政策體制性影響。目前,中國絕大多數人口仍然在農村,城市人口僅占29.12%。相對而言,縣域由于缺乏大項目、大產業支撐,發展后勁不足。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城市投入也遠遠大于農村,以致于有人戲說:“中國的城市象歐洲,農村象非洲”。
二、當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偏低,整體競爭力較弱。目前縣域經濟的規模、速度、實力、機制、效益,同城市經濟和全國百強縣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2.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調整依然滯后。一直以來,山西省縣域經濟典型的農業經濟特征明顯,效益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近幾年雖有所發展,但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很??;第二產業優勢不夠突出,資源性加工企業規模小,能力弱;現代高科技企業起點低、數量少,產業的技術含量仍然較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雖然較快,但因起步晚、規模小,不足以支撐整體經濟發展。
3.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一是資金嚴重短缺;二是人才大量外流;三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四是對外開放程度偏低。
4.農民增收任務艱巨,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統籌不夠協調。
三、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1.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興起全民招商的熱潮。要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各種機會。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法,招商引資的主體由行政事業單位轉移到工商企業,招商引資的對象從吸引縣內外投資擴大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招商引資的領域從以興辦工業為主擴大到涵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領域。
2.要加大科技興縣的力度,提高縣域經濟整體素質。要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更多科技人才、大中專生到農村去,到貧困地方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面向農村,面向鄉鎮企業,面向縣域經濟,面向貧困縣、組織科技扶貧,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縣域經濟整體素質,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能力。
3.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搞活縣域經濟。要鼓勵各類企業、各種專業協會、合作社,投資加工銷售農產品。引進現代營銷手段,如經紀人、批發商、代理制及期貨市場、計算機網絡等,樹立市場名牌意識,打出該省綠色食品名牌。
4.加強小城鎮建設,構筑二、三產業集聚平臺。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著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通過城鎮化集聚二、三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要把小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與工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5.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城鄉“一盤棋”思想,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實行統一規劃、一同實施,逐步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要以發展工業的理念來發展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產業整體開發;要深化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抓好勞務輸出工作,增加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
(作者單位:山西省商務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2)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