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走出去”戰略是貫徹國際貿易“雙向循環流動”規律的需要,在當前,我國具備了“走出去”戰略的可行性,企業應實施正確的“走出去”策略選擇,政府也應采取措施推進“走出去”戰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走出去”戰略 重要性 實施舉措
中圖分類號:F7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282-02
一、 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現實意義
在21世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跨國經營將成為世界經濟舞臺的主旋律,世界各國都在國際化經營中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方面的策略:引進來就是引進國際的產品,技術和資本。資本輸出是發達國家保持經濟強勢,快速積累財富的主導戰略。一個國家在資金和技術方面,只有輸入沒有輸出,長此以往,就會產生資金、技術的嚴重的對外依賴性,降低國內資金的運用、增值能力和技術的創新能力,違背國際投資雙向循環流動的客觀規律。目前我國在對外投資上還處于弱勢。美國經濟學家維農的研究表明:一個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比例,發達國家為1:1.4,就是對外直接投資明顯小于吸引外資。我國的比例則更少,對外直接投資為發展中國家平均數的1/3。所以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化經營,是改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弱勢,實現國際化投資雙向循環的需要,也是利用國際資源,特別是利用國內匱乏的國際資源,直接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規避國際貿易壁壘的現實需要。
二、 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可行性
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化經營不僅有需要,而且有可能,這種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良好的政策環境。從2002年開始,我國成為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國家。我國在海外的直接投資不足全球投資總數的0.3%,但在經濟的增量和增勢的影響方面是巨大的。國家為了進一步發揮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變吸引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巨大反差,大力支持,積極鼓勵對外直接投資,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
2.充足的外匯儲備。外匯是決定一個國家對外投資能力的重要標志。2006年我國外匯儲備2864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反映國內資金的過剩,這為國內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有較大規模的海外市場。2006年我國出口額高達3256億美元,一個國家有很高的出口額意味著這個國家有較大規模的海外市場。世界貿易實踐表明,較大規模的出口國家,經過一段時間,將成為較大規模對外投資的國家,因為從出口轉向當地投資生產,可以規避貿易壘壘,減少風險,增加成功概率。
4.對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有特別作用。近年來,國際社會炒作人民幣升值,我國承受日益增長的匯率壓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對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實屬聰慧之舉。
三、 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策略選擇
1.戰略選擇。截至2000年,全球63000家跨國公司擁有69000家海外分機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44000億美元,截至2002年6月,我國海外投資企業6758家,中方直接對外投資為132億美元。中方投資機構為海外投資機構的0.97%,投資額為世界投資總額的0.3%。單個項目的投資額,發達國家平均金額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為450萬美元,我國為100萬美元。面對現實,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應采取“漸進性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立足本國市場,選定一個務實的發展目標,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走向國際市場,采取“先易后難,逐步升級”的戰略方針,提高成功率,減少失誤,積累經驗,逐步升級。
2.產業的確定。目前我國在海外的6000多家投資機構主要從事資源開發、加工制造、工程承包、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旅游、餐飲等行業。今后在海外投資的產業選定,根據邊際產業理論和國際市場的供求情況及國內產業的供求結構,宜確立三大企業領域:一是加工組裝型制造業,主要有家用電器、摩托車配件、金屬制品、塑料制品、玩具、五金等,這些屬勞動密集型、典型的成熟期的相對優勢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二是服裝紡織業。我國服裝紡織品的市場份額非常高,國際競爭優勢明顯,急需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輸出過剩生產能力,繞過貿易壁壘,扭轉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三是資源開發,如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建立起重要戰略資源的海外供應基地。
3.區域定位。目前我國6000多家海外投資企業,分布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近80%投資項目在亞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對外交流的擴大,我國境外投資企業遍布全世界,但今后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地理選擇仍應以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如亞洲地區、非洲地區、東歐地區、拉美地區,這是由我國目前企業的投資規模、產業結構、企業的技術水平、產品的科技含量所決定的,但并不絕對化。
4.投資方式。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采取獨資、合資、并購、新建等方式。獨資方式適合于技術領先、生產經營必須保密的行業。合資方式是國際投資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多采用的方式,現階段,我國對外投資以合資方式為主。合資經營雙方可以優勢互補,揚長避短,可以輕易逾越東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障礙,降低經營風險。合資前,對合作者的資信情況、資產債務、管理能力、企業綜合素質要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謹防欺詐陷阱,如偽造財務報表,夸大盈利能力,高估無形資產的價值,虛設債務等等。
并購方式適合周期波動大、限期長的行業。并購方式可以縮短磨合期,降低并購成本,同時獲得實用技術和管理訣竅,特別是對方處于經營困境或股票價格暴跌時實施并購更為有利。
新建方式適合組織控制阻力少,經濟建設麻煩少,能獨立自主、駕輕就熟行使經營管理的行業。新建方式的缺陷:新建需要一定時間,使投資回收期相應拉長;對價格波動頻繁而且幅度較大的行業,存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
5.戰略聯盟。建立戰略聯盟是中小企業眾多的國家或地區,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條捷徑。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面臨的困難比大企業要多得多,對于大多數不熟悉國際市場規則或無力直接經營出口業務的企業,要與大企業建立某種穩定的協作業務,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協作分工體系;對于具有規模效益的中小企業,可以與國內企業集團或國外跨國公司,建立半緊密層的協作關系。中小企業實施戰略聯盟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因企制宜;可以互相持股、合作開發;也可以聯合產銷,特許經營。
6.體制與人才。企業的體制是企業整合資源、實現企業發展目標的基礎。中國企業要開展國際化經營,必須解決體制問題,對企業實施公司化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企業管理和組織結構要符合國際化經營要求,要建立學習型、跨職型、富有彈性的新型組織結構,努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要培養本領過硬的人才隊伍。培養、招聘國際化經營人才,選聘熟練外語、電腦、懂經營、經濟、外貿、法律和財會的人才,還可聘請項目所在國的專家、教授作企業顧問,以較少代價,獲得高級人才為企業服務。
四、政府如何推進“走出去”戰略
1.放寬對外投資審批政策,簡化審批程序,增加審批透明度。按照合法和效能原則合理調整有關部門的職能,簡化程序,縮減審批內容減少環節,強化管理,完善服務。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參照有關國家對我直接投資審批的做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現行對外直接投資審批制度,進行符合對外直接投資規律的合理審批。接照責任原則在重視對外投資項目前置審批的同時,更要強加事后監管。按照監督原則明確對外直接投資審批的條件、程序,公平、公開、公正規范審批手續。
2.政府采取傾斜政策,重點扶持一批優秀企業。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資金缺乏,資源有限,只能支持重點行業和企業優先發展。
效益好的大企業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經營管理也有一定水平,技術水平相對高一些,抗風險能力也強,對他們實行優先扶持的政策不僅可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和提高,而且可以加快我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經營的進程。政府采取適當的傾斜政策,重點扶持一批優勢行業和“龍頭企業”,使他們能率先具備國際競爭的實力;鼓勵國內企業進行強強聯合,建立起集團化、綜合化和國際化經營的跨國公司,以更強的力量參于全球化競爭。
3.建立風險分擔機構,為企業海外投資創造良好環境。企業海外投資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如何回避風險。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非洲、中東、東歐及拉美地區是我國海外投資的重要場所,我國的企業和產品在這些地區有競爭優勢,但是,這些地區有不少國家投資風險較高,特別需要形成境外投資風險保障機制,鼓勵企業去投資。我國政府應盡快與外國簽訂投資保護,避免雙重征稅。按照國際慣例和完善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擔保制度,擴大國內企業在境外投資的商業信貸資源,進一步完善跨國經營的信用擔保制度,正確執行企業授信政策,改善買方信貸政策,放寬外匯管制等。
(作者單位:浙江喬治白服飾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溫州 325000)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