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而我國的再就業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城市貧困家庭就業問題;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城市貧困則是困擾各個國家的難題,而且城市人口的就業不足往往導致城市貧困問題的加劇,并成為現代城市“發展”與“解困”中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關鍵詞:城市貧困家庭再就業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3-287-02
什么因素制約了貧困人口的再就業?再就業家庭的群體性特征是什么?就業后他們的生活狀況有哪些改善?他們的就業風險和憂慮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課題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調查。
一、再就業家庭情況
再就業家庭的群體特征。貧困家庭再就業鎖定在城市生活中最困難的群體——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貧困家庭。這類家庭大部分由三口人構成:夫妻雙方和一個未成年子女。調查以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戶主及配偶為對象,他們中間有的家庭已經通過就業脫離了保障;有的家庭仍在接受低保差額救助。調查顯示了這些貧困再就業家庭的社會經濟特征。
1.中年群體成為再就業的主流。再就業家庭中,就業者的年齡普遍偏大,以40~50歲的人數居多,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年群體成為再就業的主流與政府近年來對大齡失業者實行的就業優惠政策有很大關系。
2.就業相對穩定,擇業面正在擴寬。從就業時間來看,大部分就業家庭的就業狀態相對穩定,就業擇業面從國企到私企,從公益崗位到社區就業正在擴寬。
3.將近一半就業對象從未接受過技能培訓。大部分就業者的文化程度為初、高中,下崗后有近一半人未接受過技能培訓,這對于保持就業的長久和穩定非常不利。
4.大部分人就業后工資不超過千元。低工資使就業缺乏吸引力,同時也使貧困家庭就業后生活水平沒有明顯改變。
5.食品和教育成為再就業家庭的主要支出。隨著社會救助政策的不斷完善,再就業家庭的居住、看病難問題有所緩解,但隨著食品和教育費用的增加,它給再就業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日益凸顯。
6.貧困家庭居住條件有所改觀。大部分貧困家庭實現了“居者有其屋”,居住條件有所改觀。
二、再就業家庭的就業瓶頸
1.低收入。貧困家庭認為,就業不如救助幫助他們解決的實際問題多,所以,有些接受救助的家庭不愿意就業。也就是說,兩個人就業都無法走出低保線,就算加上就業鼓勵200多元,其家庭收入與就業前相比相差無幾。與此同時,就業加大了生活成本。脫離了“低保”后,不再擁有任何保障,吃、住、教育、看病等諸項費用完全要由自己承擔,而以前這部分支出是由政府相關優惠政策間接幫助解決的。于是,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能夠就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就業并不充分。為享受“救助”,家庭中一人就業,一人留守低保的現象十分普遍。不舍得放棄“低保”是因為他們看到,就業不僅不能維持原有的生活質量,反而加大了生活支出,一旦失業,他們將面臨著既無保障又無工作的雙重危機。
2.無三險。我們發現,“沒有三險”是貧困家庭消極就業的另一個原因。市政府加大了對零就業家庭就業的幫扶力度,放寬了享受“三險”的年齡條件,除了將自謀職業的“4050”人員和靈活就業的“4045”人員劃入享受社會保險補貼范圍并將零就業家庭中的“3540”人員也劃入社會保險補貼范圍之中。
新政策對零就業家庭的再就業起到有力幫扶作用。然而,隨著城市失業人口低齡化的趨勢增強,以下崗人員、農轉居人員、兩勞釋放人員為主的就業困難家庭仍受到“三險”困擾。
盡管政府采用了種種促就業措施,使失業者調整了心態,接受了培訓,但現實中,許多就業者因單位繳不起“三險”被解雇,有的為爭取“三險”不斷“跳槽”。貧困家庭的就業空間本來就狹窄,受到市場競爭的強烈擠壓,“社會保險”不能落實,主動而穩定的就業便無從談起。
現在,許多貧困再就業家庭收入低下,經常性的失業、干臨時工已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在養老、醫療、教育方面,他們承受的壓力比正常人要大,假如就業都不能幫助他們解決“保障”問題,他們最后只有重新回到依賴救助的老路上去。調研發現,有的貧困家庭再就業后因承受不起新的生活壓力,重新轉向政府申請“吃低保”,其背后潛藏的問題值得深思。
三、低保邊緣家庭的就業問題
自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來,救助標準是以家庭經濟收入劃定的。按照這種標準界定救助,部分特殊困難家庭被排斥在救助之外,得不到救助。
“低保邊緣家庭”到目前為止由于界定較困難還是個未知數。但據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分析,這類家庭為數不少。為此,把“邊緣家庭”納入救助范圍。
實際上,“邊緣家庭”的困難帶有特殊性,這類家庭中一般都有病人或殘疾人需要照顧。這樣,給家庭另一方就業造成了影響。邊緣家庭或許不缺乏就業能力,但由于家庭成員長期患病,家庭支出較大,使其陷人困境。許多人因為照顧家庭而失去工作。邊緣家庭的就業難受到就業地點和時間的制約。對于邊緣家庭中的勞動力來說,找工作不難,但就近工作而又合適的崗位卻不容易。許多人都經歷過走上工作崗位后沒幾天,又因為無法兼顧家庭,不得不辭掉工作的痛苦過程。
四、解決途徑及辦法
鑒于不同家庭就業難點的不同,解決途徑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針對貧困再就業家庭,幫扶的重點在于解決低工資和“三險”的問題;針對“零就業家庭”,重點應解決弱就業能力問題;針對“低保邊緣家庭”,需要依托社區給予特殊扶助。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1.針對“再就業家庭”工資低的問題,建議增加就業鼓勵,以“再就業扶助金”形式予以幫扶。按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工資應隨行就市。但對于就業困難群體,單靠市場調節是不夠的,需要政府通過“體制框架外工資”給予彌補。考慮到就業第一年工作風險性最大,各種不穩定的因素最多,建議將扶助期限設定為就業第一年,為期一年。扶助金額可根據就業后工資的情況分成高、中、低三個檔次,從而達到提高就業者收入、穩定就業的目的。
2.建議擴大“社會保險補助”優惠面。對在非國有、集體企業就業的人員,給予“三險補貼”作為就業鼓勵手段。目前,許多貧困家庭在非國有、集體企業就業,從業范圍從家政護理服務發展到社區保健、物品快遞等15類工作,這些崗位易于被就業弱勢群體所接受,成為社區就業的主要根基。鑒于各區經濟實力不同,繳納方式可采用漸進式、分階段的方式逐步推進。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區,可考慮由政府承擔“社會保險”的繳納,經濟實力一般或較弱的城區,可采用政府和傭工分別承擔“社會保險”的繳納的方式,待時機成熟逐步過渡到由國家統一繳納。
3.針對“零就業家庭”的零就業能力問題,建議加大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的力度。進行“消除零就業百日援助活動”,在“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小額貸款、稅費減免方面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充分體現了政府對“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的關注。但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政府不應只著眼于“安排就業”,假如就業技能不提高,再失業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只有“把技能培訓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從制度上建立長遠、有效、高質量的培訓機制,才能轉變扶助對象無技能和低技能的現狀,增強自我發展和擺脫貧困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困難問題。
4.針對“低保邊緣家庭”,建議以社區為依托重點開發支持性就業項目。社區幫扶并不是簡單地包找工作.而是針對其特殊困難,進行“量體裁衣”式的就業項目開發,例如社區小飯桌、小便利店、手工藝品編織等等。通過提供政策咨詢、信息傳送、職業指導、開發就業項目等服務,最終找到適合邊緣家庭的就業項目進行幫扶。社區幫扶應形成全程跟蹤,動態管理模式,即:隨時將就業困難家庭納人服務體系,開展服務。在這里,基層領導的高度責任感,耐心細致地“沉”到家中摸清情況,研究脫貧方案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貧困家庭都具有經濟收人少、生活質量低、心理承受力差等共同特點。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和自身努力實現再就業的難度極大。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政策的調節給予扶助。當前,社會救助呈現了更多福利優勢.怎樣加大就業優勢,讓貧困家庭通過利益得失的識別去優先選擇就業而不是救助,是防止形成懶漢群體、提高社會救助效率、保障社會公平的重要前提。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市勞動教育培訓中心 山西陽泉 045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