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適度消費要求消費體現以人為本原則,遵循公正原則和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原則。 文章通過分析國際國內消費不公正現象說明適度消費是實 現消費公正的內在要求,指出適度消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 展 必然要求。
關鍵詞:適度消費 消費倫理 以人為本 公正 永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010-02
消費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倫理問題。本文主要從倫理的角度分析適度消費應該體 現以人為本、遵循公正和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原則的內涵和要求。
一、適度消費要求消費體現以人為本原則
在消費領域,以人為本,就是要使消費不斷滿足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與促進人的全面 發展。
1.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理想目標和最佳狀態。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 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①“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②“人終于成為自己與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 — 自由的人。”③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第一,人的活動特別是人的勞動活動,以及人的 需 要手能力的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能在任 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 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 、漁夫或批判者。”④第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 關 系的全面占有與共同控制。“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 系和觀念的全面性。”⑤第三,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自由發展。人的素質的全 面 提高,表現為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發展和完善,以及 各種素質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人的個性發展表現為個人主體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以及個人 獨特性的增加和豐富。
2.適度消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消費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 展。實現人的全部才能和力量的充分發展,就必須滿足人自身生存與發展、創造與享受的需 要。適度消費是能滿足這種需要的消費。首先,適度消費是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的消費。 所謂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不是以消耗 更多的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為標志,而是以知識和智慧價值含量的高低為尺度;表現為消費 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質量和數量的多樣化,能夠滿足消費者發揮自己個性的主觀要求和愛 好、有更多的選擇消費的自由。其次,適度消費注重精神生活質量。物質主義的過度消費并 不能給人帶來精神的享受和樂趣,相反,在消費者階層中,精神上的空虛和心理上的緊張是 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因為人類對物質的需要是有限度的,當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會 呈現出邊際效應遞減。再次,人類除了物質需求外,還需要社會關系和休閑,能否擁有較為 充實的精神生活是消費水平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判斷一個人是否富有,主要是看其是 否擁有較高質量的精神生活,看其是否個性得到全面發展,而不能簡單地視其擁有金錢的多 寡以及消費物質財富的數量。
適度消費強調在物質消費增加的同時增加精神消費,并不斷提高精神消費比例,提高消費中 高層次精神文化的含量,以建立一個崇高的精神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3.注重精神消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達到基本小康,正向全面小康水平邁進。在這個過程中要優化消 費結構。在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關系上,要提高精神消費所占的比重。
精神消費,主要是指居民及社會集團為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 耗和享受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活動。從內容上來講,精神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消費、文 化消費、娛樂消費、體育消費和醫療保健消費等。從結構層次上來看,精神消費可以分為娛 樂性、消遣性的消費和發展性、智力性的文化消費等。豐富健康的精神消費,不僅是衡量人 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而且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它具有自主性、多樣性、 意識形態性、效用持久性和正負效應性的特點。
在精神消費中,我們一方面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對消費者進行合理的、科學的消費指導, 從而使人們通過積極向上的、健康有益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精神消費 ,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促進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推動社 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另一方面,要抵制不健康的精神消費,以保證人的健康 發展。
二、適度消費要求消費遵循公正原則
適度消費是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促進所有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體現消費的公正性。公正是 人類社會的主題,它既是社會的理想存在樣式,又在相當程度上關涉現實的制度性安排與社 會問題解決的正確途徑。公正也是消費倫理學中的基本范疇。適度消費倫理所體現的公正主 要表現在代內公正和代際公正兩個方面。
1.代內公正原則。 代內公正是指空間和地域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或者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在謀求生存和發展 上的平等,要求一個人、一部分人或一國的消費不能剝奪他人或他國人民基本的生存權利為 條件。代內公正原則主要體現在國際公正和國內公正兩個方面。
(1)國際公正原則。由于歷史等各種原因,當代社會不同國家、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巨大 的 反差。少數人過著不可持續的、浪費的消費主義的生活,而多數人處在基本生活要求不能被 滿足的境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8年9月9日發表的《1998世界人類發展報告》說,占世界 總人口1/5的約12億富人消費世界45%的肉和魚,而另有1/5最窮的人只消費不到5%的肉和 魚。同樣,這12億富人消費了世界58%的能源,擁有74%的電話,消費了84%的紙張,并擁 有87%的汽車。與此相反,全球仍有26億居民缺少最基本的衛生設施,15億人住房簡陋,20 億人無法喝到合乎標準的飲用水,世界1/5的兒童受教育不足5年,同樣百分比的兒童營養不 良。《2006年人類發展報告》也指出:全球最富裕的500個人的收入,超過了最貧窮的4.16億人的總收入。這說明,在國際社會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水平過于懸殊 ,這是極為不公正的。發達國家必須減少自身過度的消費,幫助貧困國家提高消費水平,以 實現全球范圍的適度消費。
(2)國內公正原則。在一國之內,少數人過度消費,多數人消費不足,也存在不平等和不公 正 現象。在我國,消費不公正主要表現在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消費差距過大。第一,城鄉消 費差距過大,1978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為138元,城鄉消費水平之比是2.9∶1,1 990年擴大到3.0∶1,2000年至2005年連續六年保持在3.6∶1左右。2005 年農村居民人均消 費 支出僅為城市居民的32.2%。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耐用消費品擁有 情況均落后于城市10余年,相當于上世紀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從城鄉居民消費構成來 看,2000—2005年,城鎮居民消費比重由60%上升到67.1%,而農民消費比重則由40%下降到3 2.9%,六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第二,地區之間消費差距過大。2005年農民人均消費最高的 上海是最低的貴州的4.68倍;東中西部消費比為1.69∶1.20∶1,比2000年的1.66∶1.19∶1 有所 擴大。2006年農村中占人口20%的高收入居民與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居民的消費比為3.48∶1 。而2005年城鎮中占人口20%的高收入居民與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居民的消費比為4.22∶1。 針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農村居民、城鎮低收入和西部地區 居民的消費水平,實現全國范圍的適度消費。這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2.代際公正原則。 代際消費公平強調人類在資源消費上要公平地對待下一代。因為每個人都有生存和發展的權 利,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消費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消費能力為代價。如果當 代人對有限資源的消費減少了后代人對資源的使用,從而給后代人帶來損失甚至危害;或者 本代人出于近期考慮對有限資源的消費減少了當代人長期對該資源的使用,這些都是消費的 不公平性。當代人在考慮自己的需求消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各代人的需求與消費負起歷史 的責任。
三、適度消費必須遵循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原則
1.永續發展的內涵。 永續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經濟的永續發展以及社會的永續發展三 個方面。其中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礎,經濟的永續發展是前提,社會 的全面進步是目標,三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
永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升華和延伸。已有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涉及環境保護、生態建設、 資源利用,經濟、社會、文化、工業、農業、教育、科技等方面。條塊分割式的各說各話, 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一直就是以被肢解的形式存在,嚴重制約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 展及其對新興工業化國家可持續發展實踐的指導作用。應該說被肢解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既是 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現代科學范式(分析、還原)的產物。從系統學的角度,在現有發展 模式下每一個局部(國家、地區、行業等)都在以損害其他局部利益為前提實現自身的可持 續發展。所有局部追求可持續發展結果的加和必然是整體的不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 與實踐需要范式的轉變(從分析到綜合、從局部到整體)和理論的創新,最終才能走向整體 可持續發展。⑥
永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總 體一致,但“永續”發展的信心更強、決心更大,表明在科學發展的戰略問題上沒有任何討 價還價的余地,而且要做到“永續”。換言之,就是既要達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又要時 刻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 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這是我們黨從新的起點出發,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 求。⑦
2.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嚴重制約了人類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的基本問題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即經濟增長方式問題,而經濟的出發點和基本 動力則是消費。羅馬俱樂部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地球是有限的,任何 人類活動愈是接近地球支撐這種活動的能力限度,對不能同時兼顧的因素的權衡就變得更加 明顯和不可能解決。”⑧人類的活動如果超出地球的承載能力,那么等待人類的將是可 怕 的生態災難。工業社會中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導致人與自然的矛盾日趨復雜和日益尖銳,導致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系統的破壞,使自然界 的承受能力接近臨界點,危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口數量的激增和人們消費方式的改變使 地球生態體系及其平衡關系遭到嚴重破壞。
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2002年9月發表了名為《活著的地球》的報告預測,由于目前人類 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后人類的整 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報告指出,由于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 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 少15%。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 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人類的永續發展。
3.發達國家是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責任者。 必須指出的是:世界環境的日益惡化主要是由發達國家的過度消費造成的,而廣大的發展中 國家卻承受著貧窮和生態的雙重壓力。盡管這樣,發達國家為了推卸責任,卻把矛頭指向落 后國家,指責窮國人口增長過快,窮國應放棄發展來拯救環境。事實上,發達國家在注意自 身環境保護時,并沒有停止對環境的污染,而是轉移到其他國家。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 計,工業發達國家的有毒廢棄物占全球生產量的95%,1986—1988年共有350萬噸廢物被運往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美國39% 的“骯臟產業”已經轉移到第三世界。⑨美國學者丹尼爾#8226;科爾曼指出:“破壞臭氧層 的含 氯氟烴是從工業國的空調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產和噴霧劑中釋放出來的。不幸的是,發 達國家造成的環境影響多由第三世界的窮國來消受。有毒垃圾裝上船后,駛離工業國港口, 為尋找一個填埋地點而周游世界,最后極可能落戶在某個急等錢用的第三世界國家。”⑩ 近年來,國際上也有“中國環境威脅”的怪論。對此,前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曾用具體事實 進 行了反駁。馬凱列舉了三組相關數據。一是中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量少。從1950年到2002年, 50多年間中國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同期累計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 ,中國排放的份額更少。二是中國人均排放水平低。國際能源機構統計,2004年人均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中國是3.65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7%,為OECD國家的33%。1950年到2002 年的50多年間,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位居世界第92位。三是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 放的彈性系數小。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測算,1990年到2004年的15年間,單位GDP每增 長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長0.6個百分點,但中國僅增長0.38個百分點。從1990年 到2005年,中國每萬元GDP能耗下降了47%,等于節約了8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 排放18億噸。1980年到2005年,中國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護等又凈吸收了50億噸的二氧化 碳。自上世紀70年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少生了3億人,否則,空氣中的二氧化 碳就要多出12億噸。這些都是中國對控制世界人口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積極貢獻。B11由此可見,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指責是毫無道理的,其目的是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
4.倡導適度消費,實現永續發展。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責任。《21世紀議程》強調:“全球環境不斷退 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續性消費和生產模式”,應“促進可減少環境壓力和滿足人類基本需要 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應形成關于財富與繁榮的新觀念,“以便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 標準,減少對地球有限資源的依賴,并與地球的支撐能力取得更好的協調。”B12在 這方面,發達國家應履行更多的義務和承擔更大的責任。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里提出:“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 、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互相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 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江澤民同志也指出:“必須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 ,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根據我國國情和長遠發展的戰 略目標而確定的基本國策。”B13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 “堅持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 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 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B14倡導適度消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
⑥張錄強.科學與社會發展范式的革命.經濟與管理,2005(3)
⑦十七大財經關鍵詞:永續發展 財產性收入 CPI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6415939.html2007—10—22.
⑧米都斯等.增長的極限.李玉恒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⑨孫道進.環境倫理學的哲學困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⑩丹尼爾.科爾曼.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B11馬凱批駁“中國環境威脅論”. 北京青年報,2007.6.5
B1221世紀議程.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B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要).中央文獻出版 社,2002
B14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 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周超光,碩士,副教授,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主任,主要從事社會主義經 濟理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 廣西南寧 53022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