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和諧是目前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而社會保障體系在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起到了 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的基礎上,就如何建立 健全有效的和諧社會保障體系進行了整體性、戰略性思考和設計。
關鍵詞:和諧社會 社會保障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嗎: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290-02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 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指明了我國社會建設的方向。作為維系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重要 制度內容的社會保障工作,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構建和諧社會保障體系的現實緊迫性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1.社會保障制度是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所謂和諧社會,是指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 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但是,如果喪失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殘者得不到生活保障,失去 工作機會或收入較低者得不到基本生存資料,生病者得不到有效醫治,和諧社會無從談起。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主要表現為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勞資沖突開始表面 化;城鄉差距與地區發展差距拉大。這說明,在以要素分配為特征的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制度 下,弱勢群體是不可能擁有公平地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機會的;因此,要使社會成員都能享 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必須依靠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形成社會保障 基金,保證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
2.社會保障制度是和諧社會的安全網。穩定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保證,而社會保障制度則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和諧 的安全網,是政府和社會對弱勢群體實施最底生活保障的制度安排。它通過滿足社會弱勢群 體的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以維護社會穩定。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二、現有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尚未做到完全從我國國情出發,理論研究與立法滯后。我國全民企業現行的勞動保險條例照搬了不少當時蘇聯的辦法,照顧需要多,考慮可能少, 規定了一些偏高偏寬的待遇,包的過多,保的過寬。特別是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有些人 把勞動保險看作是“共產主義因素”,對勞動保險的性質產生了誤解,片面地強調擴大“按 需分配”部分。同時,在“文化大革命”中,勞動保險基金由按企業工資總額的一定比率 提取改為在企業營業外項目中開支,實報實銷,成了“大包干”。于是,用工制度上的只能 進 不能出,工資待遇上的只能增不能減,勞動保險上的包的過多過寬,這三者互相配合、互為 補充,就形成了現行勞動制度上“大鍋飯”、“鐵飯碗”的積弊,使一些人躺在國家和企業 身上“吃”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保障的性質、基本 功 能、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保障中政府與個人的責任等一系列問題,都存在著諸 多的認識分歧。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未來時期的發展,也存在多種不同的評價和主 張。具體操作中,不少保障項目定性不清、目標不準,沒有具體的實施步驟。比如,社會保 障、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相互內涵交叉,經常混用;住房救助演變成部分人新的社會福利 ;發行彩票被定義為彌補財政不足的重要手段,等等。從立法來看,雖然有關社會保障的內 容在憲法以及勞動法中均有體現,但作為社會保障法的核心部分的《社會保險法》,目前仍 未出臺。
2.社會保障體系協調性差,缺乏統籌安排。表現為社會保障的歷史責任與現實責任劃分不清,政府與企業、民間、市場的責任劃分不清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責任劃分不清。當前參與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部門很多,除了財政部 門,還有民政、衛生、人事、計劃生育、勞動就業、保險公司及各企業單位;籌資辦法、政 策規定等方面政出多門,部門、單位之間難以統一協調困難,加之機構重疊,以致相互扯皮 、相互掣肘的現象時有發生,最終影響社會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轉。
在不同所有制單位之間,勞動保險待遇相差懸殊。全民企業的勞動保險包的既多又廣,待遇 也 高,一個人只要進了全民企業就馬上無條件地享受各種勞動保險待遇,由國家和企業全包了 下來,而集體企業則沒有統一規定,多是自行安排,除了縣和市轄區以上的大集體參照實行 全民的勞動保險制度以外,許多集體企業,尤其是新辦的集體單位,沒有勞動保險,或者有 也很少。
3.社會保障工作的專業化水平不高,管理口徑不統一。我國社會保障資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法定的企業交費、勞動者個人交費以及政府有限的財政 撥款,由于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監管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基金收支、管理等環節存在 一定隱患和潛在風險。一是各項基金支付乏力,基金增值難度大。二是基金監管混亂。由于 我國長期以來缺乏統一的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機構,加上社會保障基金財務管理制度、會計 核算制度不健全,致使隨意濫用、挪用社會保障基金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產生腐敗現象, 造成社會保障基金的大量流失。在管理體制上,現有實行的是部門或單位“所有制”,各管 各的,管理不統一,制度不健全,基金無儲備,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嚴重,造成許多矛盾 。
三、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思路
和諧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應當在深入分析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歷史和現實狀況的基礎上, 對如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整體性、戰略性思考和設計。
1.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的國情、國力來改革勞動保險制度。我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又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窮國。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生產 力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現在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00多美元,不僅比經濟發達的國 家低很多,就是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約800美元)也低得多。這個嚴酷的客觀現實決 定了我們的勞動保險,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在待遇上不可能搞得很高,還只能是低水平 的;在項目上也不可能搞得過多,只能是解決一些主要問題,這是首先需要清醒認識的一個 問題,是和諧社會勞動保險制度構建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2.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立法進程。通過立法建立統一、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所有發達國家的共同模式。目前通過立法建立 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已成為當 務之急。完善社會保障法。應當堅持滿足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求原則、普遍性原則、社會保 障的范圍和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公平與效率結合原則、城鄉有別原則。制定 出臺《社會保險法》;健全社會保障的司法機制,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康運行提供最終 保障。
3.統籌兼顧,適當安排。正確處理勞動保險與生產的關系。發展生產是改善職工生活的源泉,只有生產發展了,勞動 保險才能逐步得到提高。脫離開客觀實際可能,片面地提高和擴大勞動保險待遇,必將使勞 動保險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后則使生產和勞動保險都無法發展。因此,新的社會 勞 動保險制度,必須考慮到:一是使勞動保險能夠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與企業的生產經營 掛鉤,使企業負擔得起,不能因實行勞動保險而拖垮企業;二要使勞動保險能夠增強職工內 部團結,有利于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不能由于偏高的勞動保險待遇而影響職工隊伍的鞏 固和團結,不能使不干活的比干活的待遇還高,而影響生產一線的工人;三要使企業能夠集 中精力搞好生產,把現在完全由企業辦勞動保險改為由社會辦勞動保險,并逐步發展社會勞 動保險服務事業,為城鎮就業開辟新的門路。
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職工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調動各方面的力量來辦社會勞動保險。勞 動保險問題關系到國家、企業和職工個人的利益,社會勞動保險,應當調動國家、企業和職 工個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來籌集基金,特別是應當與職工個人的得失相聯系,以調動廣大職 工的積極性,使之更加關心保險事業,并有利于加強核算,促進社會節約,共同努力辦好社會勞動保險。
4.改革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社會勞動保險專管機構。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管理機構,以革除目前 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多頭分管、條塊分割、政事不分、監督乏力的弊端。社會勞動保險是一 項十分重要的事業。它關系到千百萬職工及其親屬的切身利益,隨著城鎮集體事業的發展和 退休職工的逐漸增加,社會勞動保險的任務將日趨繁重,亟需由專門機構來加強管理。新建 立的社會保障管理機構,應該將各項社會保障職能統一起來,對各項社會保障進行統一管理 。新的機構應當是獨立的,專司社會保障事業,不附屬于任何一個部門。新的社會保障管理 體制要嚴格實行政事分開,政府部門只負責制定政策和規定制度,不負責實際操作、經辦。 同時,還應當進一步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勞動保險學》,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 大力培養社會勞動保險的專業人才。
5.拓寬渠道,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營運效率。通過社會保障預算的編制、審批、執行、監督和決算制度,對社會保障資金實行全過程監督 。特別是要將社會保障結余資金引導到可靠有效的投資上去,除了購買安全性高的國家特種 國債和存儲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外,也可以進入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領域。此外,還可考慮向 基礎設施建設等收益穩定的領域進行投資,保證這部分資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劉國防.誠信與信用辯析.中國工程咨詢,2004
2.王小君.中國社會保障的財政風險及其防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
3.鄭功成.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4.李珍.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5.譚建立.加快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設想.經濟學動態,1998
(作者單位:青島市社會勞動保險事業辦公室 山東青島 2660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