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大背景下,文章利用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定量分析了高校大學生 的職業規劃,對各個年級大學生職業規劃作了比較分析,發現現在大學生對就業指導有著較 高的需求,這與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總結出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 切入點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判,找出自身特性,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的引導學生進行選課,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指導 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013-02
一、導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使得在校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畢業生人數也連年攀升。據 統計,我國2000-2006年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07、115、145、212、280、338及413 萬,2007年將進一步增加。隨著畢業生的數量日益增加,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也越來越凸 現,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大學生為什么會出現就業困難呢?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都有哪些因素呢?答案有很多,什么 社會因素、政策因素、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夠高、教育體制不夠合理等等。之所以有這么多的 答案是因為對問題評判的標準不統一。筆者認為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可以分為兩種因素:一 種是來自大學生之外的外界因素,比如社會、體制等,稱之為外因;另一種是來自于大學生 自身的因素,比如個性、自我意識等,稱之為內因。
相關文獻表明,目前有關就業市場和就業機會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成果; 而對于大學生自身的因素的研究卻很少,更缺乏直接調查的客觀數據作為理論依據。本文主 要是針對內因來探討影響大學生就業的若干因素。筆者從事高等院校的教學,通過調查問卷 的形式,和大學生進行了長期的互動式教學,通過交流和觀察,并進行統計分析取得了客觀 數據。本文將對影響大學生就業涉及的自身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內現有研究中,僅有一項是對北京市人文經濟類綜合性重點大學 大學生的調查。該調查顯示:有62.2%的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和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2. 8%的不明確,只有4.9%的有明確的設計。該調查的作者認為這是一個就業迷茫導致就業困難 的現象,提出建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提升就業能力的論點。這個論點沒有錯誤,只是結 論過于簡單,缺乏足夠的論證。怎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規劃?使大學生提高樹立正確 職業規劃的素質,教師要從哪個切入點出發?這兩個問題還沒有得到回答。本文將對這兩個 問題進行詳盡的論述。
二、樣本與資料
1.調查地點的選擇。本研究對河北省河北大學(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經濟學院一、二、三 、四年級的學生進行 了問卷調查。
2.近似分層定比確定調查樣本的結構。 根據研究的目的,考慮到實際調查的可行性,作者將研究對象界定為在校內的學生,大四期 間外出實習和找工作的學生不作為調查對象。
3.調查對象的抽取。 在每一年級,由各班班委按要求提供調查對象。由于選取調查對象時所依據的標準只有在校 內這一項,如果忽略極端偏差情況的發生(雖然班委提供對象時并沒有嚴格按隨機方式進行 ),可以認為班委在不知調查意圖的情況下提供對象的方式接近于隨機抽樣的方式。
4.資料收集。 調查采用自填問卷的方法,由作者帶問卷到各班,回答者當場填寫,當場回收。調查時間為 2006年4月,實際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樣本的基本 情況見表1。

5.對主要變量的測量及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變量是準備大四要做的職業規劃。筆者將其操作化為與畢業方向相關的七項具 體指標,從不同側面進行綜合測量。這七項指標是:①大四要進行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 三管齊下;②考研、找工作同時并進;③考公務員、找工作同時開始;④考研、考公務員雙 管齊下;⑤只為找工作做準備;⑥只為考研做準備;⑦只準備報考公務員。表1中一、二、 三、四年級所對應的縱列是每個年級中的人員占本年級人員總數的百分比,只有總體比所對 應的列,是七項指標中各項占總體的百分比,七項之間不重復計數。資料主要用EXCEL進行 數據的錄入及匯總,同時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分析中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圖表分析,定性分 析和定量分析以及對比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職業規劃比較。 表2對樣本中所有大學生在職業規劃上的一般狀況進行統計分析,把大學生分為三類:對自 身職業定位、職業規劃比較清楚的大學生中只選定了一項;對自己職業規劃模糊的大學生在 職業規劃的選擇中選定了兩項;在職業規劃的選擇選定三項的大學生是根本沒有職業規劃的 人群。

通過表2可以看出調查結果和導言中提到的北京市人文經濟類綜合性重點大學大學生的調查 顯示數據基本一致。具有清晰的職業規劃的學生占少數,而且從大一到大四隨年級的增加呈 遞減趨勢。這說明學生需要職業規化方面的指導,高校教師應當擔負起指導學生職業規劃的 職責。
2.大學生迫切需要就業指導。 在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你需要就業指導嗎?我們將“需要、不需要”作為答案之一放在 問卷中。答案的統計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需求率非常高,表2中職業規劃模糊和無職業規 劃的總合的數據與表3是相對應的:表2中職業規劃模糊和無職業規劃的大學生大都需要就業 指導,甚至一些職業規劃清晰的大學生也需要就業指導。第二,就業指導的需求率隨大學生 年級的增加呈明顯的上升態勢:說明大學生沒有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得到正確的就業指導。 表3中的超高的就業指導需求率說明教師的指導方法有問題,高校教師指導學生就業的切入 點沒有找準。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切入點在哪里?
3.找準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切入點。 高等院校的教師針對就業這個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怎樣對大學生進行指導呢?從學生反饋 回來的問卷中可以找到答案。在問卷中有多個問題涉及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比如有這樣的問 題:你的專業是誰為你選擇的?你喜歡你的專業嗎?你和同學的關系怎樣?你經常參加集體 活動嗎?你和你的導師見面交流嗎?交流的次數?你有沒有主動找老師談過話?你的性格是 內向還是外向?你知道同學對你的看法嗎?你認為同學對你的看法對你有影響嗎?你認為老 師對你的看法對你有影響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加權的方法,最終制定出表4。發現 需要就業指導的人,基本上就是職業規劃模糊或沒有的學生,他們的共同的特點之一就是自 我認識不清。

表4表明:把職業規劃看作是自己的事情的學生就是表2中職業規劃清晰的學生,他們都能對 自己的性格特征作出準確、客觀的判定,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獨立意識。
認為職業規劃與自己無關的學生占據被調查人數的80%以上,這些學生幾乎都不能準確說出 自己的性格特征。翻看這部分學生的調查問卷,經過加權計算,發現這些學生思想上沒有獨 立意識、對自己認識不清、對自己性格特征不能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這些導致了他們職業 規劃模糊,認為職業規劃是老師和家長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四、小結與討論
筆者利用問卷調查的資料,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狀況進行了初步描述,總結出大學生職業規劃 與對就業指導的需求呈正相關,發現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需要就業指導、有待樹立正確的職 業規劃。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跨系、跨學校、跨專業聽課,在我國高校作為新生 事物已經 出現。本調查結果將會更進一步促進這一新生事物的普及和發展,將會更有效的增強學生獨 立的職業規劃能力,同時也將使教師的教學由傳統照本宣科授課方式變成與學生互動的教學 方式。
因為學生對社會需求不了解,對課程設置內容不了解,對自身素質不了解,不同個體的學生 自身素質不同,因而在不同學科、不同學校當中發揮的優勢不同等等。針對上述問題,學校 應開設一些新的授課內容。其內容應是對各校、各專業所學學科范圍、學科特點、社會需求 及對學校個體素質的要求作分門別類、具體全面的詳細介紹,以便學生在選修課程時作出準 確的判斷和選擇。教師在各學科授課時應將所授課程與學生的擇業目標關系告訴學生。隨著 聽課的深入和學生 知識的積累增加,學生對學科的認識將有新的發展,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擇業規劃和聽課目 標,同時也會產生新的問題。任課教師有責任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調整擇業 規劃和選課目標,提供相關書目,從而提高學生的擇業意識和擇業能力,通過互動達到因材 施教。
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學生的擇業規劃將有所變化。學校應設專人與學生開展對話,對學生 新的擇業規劃中所需知識提出的學習要求給予補充。由于高校教學課程設置的嚴謹和課程設 置固定的特點,因此要求學校在教學規劃中對本文上 述新增內容給予安排。
建議學校培養一部分具有較高心理學修養的教師。在開學之初,教師以心理訪談或其它方式 和學生進行溝通,從科學的角度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專業。經過多次 的與學生互動式交流,使學生逐步樹立獨立意識,客觀準確的認識自我;針對學生的個性特 征,引導學生真確看世界、看社會;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社會和自身三者之間的關系作出 準確的判斷,使學生明白在大學應該學些什么,通過何種途徑、何種課程學到對社會有用、 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對于可以提供跨校、跨專業學校的學校,學生很可能不知道那些既符合 自己個性特點又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有哪些,這尤其需要高校教師的合理指導。
對于學生方面,從大一開始,就應該積極主動的與教師配合溝通,盡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 盡早的用成熟的成年人的思維模式指導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說作為成年人,你的生活里不能 只有學習兩個字,你的思維里要時刻想到作為成年人的責任。高校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方 法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觀點。這時候學生就能夠客觀、準確的判斷自己和社會的關系,體察 社會的需求,在教師的幫助下在學校找到適應社會需要的知識和能量。
總之,用黨中央號召的一句話就是——以人為本,以大學生自己為本。作為高校的教師要盡 可能敏感的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清自己在社會上合理正確的位置,使學生在四 年漫長的大學生活中成長、成熟、成才,做好學校、社會、學生之間的紐帶工作,使學生順 利步入社會。
五、問題
由于本次調查的抽樣采取的是近似分層定比抽樣的方法,而非嚴格的隨機抽樣,本研究結果 的推廣性會受到一定影響。另外,大四的學生都是采取在校生做調查,這肯定影響了樣本的 代表性;調查問卷只是一年的數據。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研究結論的效用。
[基金項目:河北大學社科青年基金,項目號:XSK06049]
參考文獻:
1.張強.大學生擇業與就業指導教程.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2.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人民網.2006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2)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