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是國家經濟體系的核心,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 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 具、金融產品等方面對金融結構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現代金融發展 史實質上是金融不斷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金融創新 金融產品 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030-02
一、金融創新的原因
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現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國際金融 市場的多變性,促使金融業競爭不斷升級。
1.經濟增長推動金融創新。主要因素為:(1)經濟增長中,居民財富增長,儲蓄投資 需求變化,形成了更復雜的融資偏好,刺激金融組織迅速增加,經營業務多樣化。上世紀, 金融組織為適應儲蓄和投資需求的變化,既有商業銀行成為金融百貨公司,實行高度綜合化 的經營,也有許多金融組織進行高度專業化經營,如各種基金組織和信貸協會、進出口銀行 、銀行持股公司、金融超級市場、網上虛擬銀行等。(2)經濟發展中,一方面企業經濟活 動區域擴張,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國際一體化;另一方面企業的融資區域和金融活動區域 發生擴張,資金運動出現了國際一體化的趨勢。
2.回避風險的金融創新。有金融創新就有風險,為回避風險,上世紀形成了可變利率 的存款單和抵押貸款業務,形成了以金融產品為內容的金融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以及金融衍 生工具交易,出現了利率互換和貨幣調換等業務。
3.回避管制的金融創新。金融管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證金融機構經營的安全和金融體系 的穩定。但是,有些立法與經濟發展對金融體系的要求不適應,阻礙金融機構實現其利潤最 大化時,金融家就會基于利潤最大化動機而采取某些商業抉擇行動,探索新的金融工具、服 務和管理來回避金融管制,增加其競爭力,以求最大利潤。因此,在回避金融管制的創新活 動中,形成了歐洲離岸金融市場等;在美國,一是突破“Q條例”的限制,二是逃避存款準 備金繳存制度等。
二、金融創新的類型
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的各個領域經過金融創新已經發生了質的 變化。以目的性為標準對金融創新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競爭性金融創新、合作性金融創新與 監管性金融創新。
1.競爭性創新,指個別的金融機構為了商業利益進行的業務創新,這種創新可能最終 成為全行業的活動。一般而言,金融創新首先發生在個別企業、個別部門。由于創新形成新 的生產能力、高的效益和超額利潤,從而引起同行業的創新和技術進步。20世紀美國金融業 的金融創新基本上就是這種創新。這種金融創新偏重在金融技術的創新方面。
2.合作性創新,指金融機構之間或者金融業之間進行的合作,以減少行業成本和障礙 ,提高金融業的整體效率。合作性創新在一定條件下比競爭性創新顯得更重要。盡管競爭性 創新和合作性創新都是對現有法律框架的突破,但是相比較而言,合作性金融創新更多的屬 于制度方面的創新。正是由于制度因素,所以這方面的創新更多地體現了金融機構的合作。 如美國金融業在突破單一銀行制方面的創新主要是金融業之間的合作,從而形成諸多銀行控 股集團、代理銀行制等等金融創新形式。
3.監管性創新,指金融當局自覺適應金融的變化而超前進行的法律方面的變革。一般 認為,不存在監管性金融創新,因為法律的形成主要是對現存的行為進行規范,而創新恰恰 就是對現有法律框架的突破,特別是制度方面的創新尤為如此。
三、中國金融業創新的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在金融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不僅在金融產品層次上涌現出很多創 新品種,而且在金融企業的治理結構、內部組織結構、營銷渠道、薪酬制度等方面開展了一 系列的創新。
1.金融企業創新。金融企業之間的互相參股、控股活動日益活躍,信托與租賃、銀行與 信托、保險與銀行機構之間聯手打造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當然,由于受我國金融市場工具 和交易手段、市場分割和分業經營等因素的影響,其創新的空間受到一定的限制,創新內容仍 主要集中在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代理業務及簡單的混合產品開發(如一卡通、銀證通、銀行 的“儲壽保”、“金葵花”等)上。
2.金融市場創新。建立了同業拆借、商業票據和短期政府債券為主的貨幣市場,建立 了銀行與企業間外匯零售市場、銀行與銀行間外匯批發市場、中央銀行與外匯指定銀行公開 操作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統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建立了以承銷商為主的一級市場,以深 、滬市為核心、以城市證券交易中心為外圍、以各地券商營業部為網絡的二級市場。在2004 年我國建立中小企業板后,2008年我國創業板市場馬上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日趨完善 。
3.金融業務與工具的創新。從負債業務上,出現了三、六、九個月的定期存款、保值 儲蓄存款、住房儲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種;從資產業務看,出現了抵押貸款 、質押貸款、按揭貸款等品種;在中間業務上出現了多功能的信用卡。從金融工具上看,主 要有國庫券、商業票據、短期融資債券、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單等資本市場工具和長期 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股票、受益債券、基金證券等。證券市場中也出現了指數 基金、債券基金、傘形基金等。尤其是2008年中國要推出股指期貨,目前交易規則已制定完 畢,將更加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
四、中國金融業創新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發育尚不成熟,金融市場上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還很單調,存在 重大缺失。這雖然為金融創新活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但由于限制太多,使很多創新活動難以 開展。特別是我國債券市場、衍生金融產品市場很不成熟,缺乏賣空機制等,使得構建不同投 資風格的金融資產組合以及實行不同風險管理模式的創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在金融工具創新方面堅持以原創性為主。由于我國市場環境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 巨大差異,吸納型創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單純走吸納型創新的道路,在外資擁有絕對技 術優勢的前提下,一旦允許外資機構涌入,我國金融機構將面臨一場災難。中國金融創新必 須從本國市場環境出發,必須堅 持原創性。比如CD(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基本特性是大 額(如美國規定為10萬美元)和流動性強,故能成為銀行大宗定期負債來源和企業各類短期 流動資金的依靠站,但是,CD引入后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中國在吸納時改變了它的兩個特 性:面額小和轉讓難,使之成了銀行一種高成本吸收居民儲蓄的工具。顯然,引進CD的創新 主體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個基本特性,而是在引入時缺乏結合國情的“原創性”,在簡單吸 納中忘記了中國社會的資金分布格局,造成失敗。由此可見,在我國搞金融創新,如果有吸 納,一定是吸納人家的創新思想,而不是照搬照抄。
2.堅持走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從本質上講,金融市場是實體經濟中用權利 交易代替實物交易,以便降低實物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規則、方法和場所的總和。金融經濟與 實體經濟相結合是金融市場賴以存在和健康發展的基礎,是金融創新得以展開的保證。金融 工具由于具有虛擬特征,很容易被人為操縱,從而脫離實體經濟,出現我們常說的“泡沫” 。因此,金融市場必須堅持走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健康道路。
3.堅持法制化、市場化的信用制度創新。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場賴以存在的基石,沒有 公信力的市場固然會抑制交易和投資人參與的積極性,沒有公信力的市場事實上根本就不會 存在下去。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這樣幾個渠道來完成:一是以市場化手段發展中介機構,市 場競爭使中介機構在生產中介產品時投入足夠的資源,同時市場秩序的維持成本(法律成本 )也會較低;二是引進先進的科技支持系統,降低信息成本;三是在市場制度建設方面,避 免管的過多過死,要相信市場。即便是在金融創新容易引發問題的時候,也不能片面強調管 制,因為沒有理由認為行政力量比市場在防范風險方面更專業、更有激勵。
參考文獻:
1.尤健主編.金融創新理論與實務.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王益主編.資本形成機制與金融創新.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2
3.陳野華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與中國的金融創新.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3
4.莫頓米勒著.金融創新與市場的波動性.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2
(作者單位: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 北京 10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