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1998年抗洪搶險救災到2003年爆發非典危機,再到2008年雪災春運危機,社會轉 型期的中國正面臨公共危機頻發的階段。媒體作為社會信息傳播的載體,是政府與公眾溝通 的紐帶,并且在危機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扮演著觀察員、信息傳遞員、社會協調員、輿論引導 者等各種重要角色。媒體作為社會公共資源,其功能發揮的好壞決定公共危機公關成敗。
關鍵詞:雪災春運 公共危機 媒體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058-02
2008年正值春運高峰期,一場大范圍的雨雪橫掃半個中國,波及20省(區),受災人數過 億,并直接造成全國大部分地區交通癱瘓,十多個機場及眾多高速公路關閉,京廣鐵路主干 線和諸多鐵路路段及國道停運。數十萬急切返鄉過節的人由于交通的癱瘓或滯留在火車站、 機場,或被阻斷在半路中,百年不遇的雪災和一年一度的春運人流高峰交織在一起,直接讓 政府在2008年開春就面臨重大公共危機的考驗。
由于公共危機對社會穩定造成的沖擊,作為政權機關和社會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就必須 進行有效的危機管理,而政府危機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媒體的介入。媒體作為社 會公共資源,在公共危機發生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職能作用。本文試圖結合雪災春運中媒體 的表現,來分析公共危機中媒體應該具備哪些功能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為應對公共危機服務 。
一、雪災春運:天災人禍交織的公共危機
關于危機的定義,斯格1998在《組織、傳播和危機》一書中指出,危機是“一種能夠帶 來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威脅的、特殊的、不可預測的非常規事件和一系列事件。”從斯格對 “危機”的定義引伸來看,公共危機應該是指與那些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社會正常運行, 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威脅的、特殊的、不可預測的非常規事件和一系列事件。
公共危機的劃分可以有很多維度。根據危機的成因可以分為自然危機(天災)和人為的 危機(人禍);從危機主體來劃分,有組織機構危機、行政區域危機、國家危機;從危機的 范圍來劃分,有綜合性危機和單一性危機;從危機的性質來分,有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 會性危機等。當然這種分類是相對的,相互關聯的,任何一種類型的危機都可能發生相互轉 化,發生連帶效應,導致綜合性的社會危機。
2008年的雪災從形成原因來看,是一種典型的自然危機。但此次危機又不是單純的自然 危機,這次全國范圍的暴風雪特別是南方地區遭遇50年難得一遇的雪災,恰巧發生在全國一 年一度的春運高峰期。雪災造成的電力破壞和交通樞紐的中斷讓本來就已經壓力重重的春運 雪上加霜,從而爆發更大的人為危機——春運危機。全國主要交通樞紐不僅由于天災原因癱 瘓,而且由于春運人流全部涌向火車站人為造成社會危機,廣州火車站曾一度聚集17萬人, 聯合早報網報道至少有50萬人滯留廣州火車站,曾一度難以控制局面。雪災春運危機與其他 類型的公共危機相比,是自然危機和人為危機的結合體,破壞性更大,沖擊力更強,危險性 更高,無形中增加了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難度。
二、雪災春運危機中媒體功能發揮的得失
政府在處理公共危機中,不僅要解決好“事”,即危機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好“人 ”,即與危機休戚相關的公眾直接地溝通。此次危機所面對的公眾非常特殊,他們是成千上 萬迫切希望回家過年的人,無論政府或媒體是否采取應對措施,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強 烈的信息需求都驅使他們關注危機的變化,并主動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公眾對于危機 信息的獲取主要還是通過媒體,因此,媒體對公共危機的積極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在雪災春 運公共危機發生的過程中,媒體在信息發布、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了其應有的功能,但也有 很多不足之處。
1.危機預警功能失效。媒體預警是指在公共危機即將來臨或處于萌芽狀態之時,對已有 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及時向社會和公眾發出警告。如果媒介能在廣泛的信息搜 集和對外界環境進行敏銳感知、深入考察的基礎上,通過報道對公共危機進行預警,引起政 府和公眾的注意并采取相應措施將危機扼殺在萌芽之中,就能夠避免巨大的社會損失。
然而,在這次的雪災危機中,大眾媒體特別是國家的喉舌媒體并沒有發揮應有的預警功 能,起到及時向社會和公眾發出警告的作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報道“雪災”信息 時,直到2008年1月26日,《新聞聯播》才以頭條報道“雪災”:“南方出現大范圍雨雪天 氣,交通嚴重受阻,各地全力疏導滯留旅客。”但仍然堅稱,“雖然京廣線南段受冰凍天氣 斷 電影響受阻,鐵路部門積極組織疏導運輸”。由于之前對 雪災春運危機預警不足,使公眾無法獲取確定的信息 ,造成歸心似箭的公眾抱著能回家的 一線希望大批涌向車站,致使危機更加嚴重。而作為黨的喉舌的媒體,對危機報道的不及時 導致政府無法及時反應,造成中央政府直到災情發生十幾天后才真正開始采取緊急措施。
2.信息傳遞不準確,導致危機擴大化。媒體作為公共危機傳播中聯結政府與公眾的紐 帶,其報道是各方面進行認知和溝通的橋梁、紐帶,尤其是當公共危機情況不明,信息不確 定時,個人和媒體的媒介依賴關系便會更加強烈。一方面,公眾需要媒體所傳遞的信息消除 其對公共危機信息的不確定性,在媒介公信力較強的時候,公眾還會把媒介作為權威的信息 資源,形成行動的依據。廣州火車站數十萬人滯留的危機,就反映了媒體信息傳遞功能的失 效。這次的雪災春運危機中,媒體所提供的信息直接制約購票群體的行為——即是否涌向車 站,而媒體本身并沒有提供及時準確的災情信息,在廣州火車站面臨幾十萬人聚集、局面難 以控制的時候,主流媒體在明知鐵路暫時還無法貫通的情況下,卻報道京廣鐵路已基本貫通 ,導致更多的人涌向火車站,人為地造成危機擴大化。
3.充分發揮協調功能,有效化解公眾情緒。公共危機往往伴隨著社會關系的裂痕、摩 擦和矛盾,在信息不公開的情況下,流言推波助瀾,進一步促成局面的失控,產生巨大的社 會危害。媒體的一個重要作用, 就是要化解社會關系中的矛盾和沖突。在此過程中,媒體應 該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場上,協助黨和政府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維護穩定,減 少危機所帶來的巨大傷害。在溫家寶總理火速趕往長沙及廣州后,媒體及時傳達中央政府采 取的措施,很好地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形成溝通中介,有 效化解了公眾的焦急情緒。
4.發揮議程設置功能,有效引導、轉移和排解公眾壓力。議程設置功能認為,大眾傳 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 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公共 危機發生時,各種復雜的因素讓受眾暫時失去了辨別力,如果這個時候媒體也集體失語,社 會的各種謠言就會滋生、傳播,甚至將影響受眾一段時間的判斷能力和思維方式。
在雪災春運期間,國內主流媒體在發揮議程設置功能上做得比較到位,主流媒體在報 道的選擇上重點突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溫家寶總理的講話,突出報道人民子弟兵奮力搶 險救災以及各地電力工人搶修電網的感人事跡,有效轉移了公眾對雪災春運的不滿情緒。在 緩解廣州火車站人員滯留危機時,媒體發動“留下來過年”的宣傳運動, 引導返鄉群體盡 量在雪災期間不要返鄉,有效地緩解了廣州火車站人員滯留危機的進一步擴大。
三、充分發揮媒體的功能,更好地為應對公共危機服務
從2008年雪災春運中媒體應履行的職能和功能發揮的情況來看,媒體給了公眾很多感嘆 和啟示,如何充分發揮媒體的功能,更好地為應對公共危機服務,很值得人們認真深入地研 究。
1. 危機發生前,媒體要監測環境,發揮危機預警功能。把危機扼殺在搖籃里,在危機的潛 伏期解決危機的成本最低,社會遭受的損失也最小。因此,進行預警,防微杜漸,防患于未 然是公共危機傳播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一點與媒體本身監測環境的功能不謀而合。監測環境 ,告知社會是大眾傳媒的首要功能。媒介作為社會的“守望者 ”和專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傳播機構,應該要義無反顧地承擔公共危機的預警功能 。媒介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預警信息,同時媒體也應根據平時的觀察和分析敏銳地發現社會中 潛伏的危機。在公共危機發生前的階段及時預警,將其消滅在萌芽中,這是媒體在公共危機 發生前首先要發揮的功能。
2.危機中,媒體要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1) 及時客觀傳遞信息,消除公眾對危機信息的不確定性。一般來說,人們在面對危機發 生的時候,為了消除外界信息的不確定性,總會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信息。在危機發 生中,如果媒體無法承擔起及時客觀傳遞信息的功能,那么公眾就有可能通過其他不明的信 息渠道獲得失真的信息,甚至是謠言。因此,媒體通過對公共危機發生的始末進行追蹤,讓 公眾及時、充分地了解情況,這是避免各種臆想和猜測,消除流言和信息誤傳的根本途徑, 也是公眾及時了解危機發展進程,應對危機發展的依據。 (2) 發揮議程設置功能,引導輿論往理性的軌道上發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能直接得 到的或本身較為復雜的信息,一般是依賴新聞媒體提供。議程設置功能認為公眾主要通過媒 介知曉事件和問題,依據媒介提示的角度思考,按照媒介對各種問題的重視程度來調整自己 對這些問題重要性的看法。公共危機發生時,各種復雜的因素讓受眾暫時失去了辨別力,這 個時候媒體應承擔起輿論引導的作用,引導公眾科學分析和理性思考 ,避免危機擴大化, 造成社會恐慌。 (3) 發揮協調功能,引導公眾參與危機處理。公共危機治理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也需 要社會的認同和配合,更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危機時期往往是一個社會關系急劇變化 的時期,在此過程中媒體要發揮協調社會關系的功能。媒體的報道、解釋和引導是公眾了解 政府的導航員,通過媒體的宣傳將政府的各種決策變成所有人的一致行動,形成社會廣泛參 與的局面,能夠大大降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成本,縮短公共危機發展、蔓延階段持續的 時間,最終降低整個社會的損失。 (4) 引導政府與公眾良性溝通,打造互動平臺。在公共危機傳播中,要通過雙向互動傳播 模式,使媒體成為公眾與政府互動交流的平臺。這樣,既有利于公眾利益和意見的表達,也 有助于政府集思廣益,了解民情。這不僅能夠促進政府與公眾在公共危機傳播過程中信任和 合作關系的建立,更能減少和預防各種社會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3.危機后,媒體應很好地總結反思,以利于更好地應對以后可能發生的公共危機。在現 代社會大眾媒介興旺發達的背景下,如果媒體能對整個公共危機中所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 弊端,以及在危機處理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和反思,就可以通過媒體的放大功 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并因此影響輿論,進而可能影響公共政策制定和改革的進程。同時 ,媒體的反思實際上也是在為應對以后可能發生的公共危機積蓄經驗。
四、結語
媒體特別是大眾媒體,在公共危機過程中扮演著觀察員、信息傳遞員、社會協調員、輿 論引導者等各種角色。媒體代表社會公眾行使守望的功能,媒體又是公共資源,不僅及時監 視可能導致危機發生的各種潛在因素,而且在危機過程中作為政府和公眾的代言人,可以溝通 信息,疏導情緒,引導輿論,化解公共危機。危機過后,媒體對處理公共危機的經驗和教訓 的反思能夠引導政府在今后類似的危機事件中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公共危機 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趙路平.公共危機傳播中的政府、媒體公眾研究[DB/OL].
2.張任明.迅速開放傳播渠道——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政府傳播對策[j/OL].公關世界,200 3(10 )
3.孫璐.論新聞媒體對公共危機管理的積極介入[j/OL].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06)
4.鐘新.危機效應與傳媒功能[j/OL].國際新聞界,2003(05)
(作者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6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