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新的形勢,對高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站在現實與未 來的高度,加緊進行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形式、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保障德育工作 充滿活力,富有成效。
關鍵詞:高校 德育工作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115-01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以及當代青年學生思想行為的新特點,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高 校德育工作,并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進行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
一、要在一個更廣闊的前景下思考德育工作,進一步提高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必須清醒地看到,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飛速發(fā)展和激烈競爭,歸根到底是人 才的競爭。德育工作不僅有利于開發(fā)人的智力與潛能,更重要是可以塑造人的優(yōu)秀思想道德 和品格。在經濟全球化和21世紀“新經濟”日益顯現的今天,人類道德的巨大潛力以及對社 會發(fā)展的巨大作用也日趨明顯。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對德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已逐步形成共識,并加緊付諸于實踐。
二、要客觀評價目前德育工作的現狀,進一步增強對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必要性的認 識
我國現在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剛剛建立,西方社會經濟 至上、拜金主義等不良現象在我們生活中也無所不見。在社會與學校存在著過于 重視文憑與學歷,以學歷和文憑來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傾向,忽略人的思想、 意志、情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對社會發(fā)展和人才成長的作用。在學校與家庭,重智育、輕 德育,重書本知識、輕社會實踐,重死記硬背、輕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培養(yǎng)的現象依然存在。人 才培養(yǎng)和辦學思想尚有“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沒有把德育完全融入學校教學、科研和 學科 建設之中,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從德育工作本身看,還存在“五多五少” 現象,即:口號多,實踐少;活動多,實效少;臨時熱點多,持續(xù)研究少;表面文章多,制 度保障少;德育工作者責任多,其他教職員工參與少。所有這一切,無不深刻影響著人才的 培養(yǎng),影響著社會主義和諧高校建設的順利推進。
三、要站在現實與未來的高度,加緊進行高校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保障德育工作充 滿活力,富有成效
1.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淪課程的教材改革,構建新的體,融 入新的內容,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基礎的工作仍然是用馬 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武裝廣大學生。江澤民同志指出,要使理論武裝工 作富有成效,“必須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基本原理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努力對當前亟需進行理論指導或說明的突出問題,做出科學的 、有說服力的、符合實際的解釋和說明,充分發(fā)揮理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 為此,要加緊對現有教材進行改革,使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有機銜接 ,形成一個從馬克思到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清晰主線。讓學生深切 感受到偉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其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以及對實踐的科學總結而產生偉大理論 的歷史必然。真正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之目的,使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成為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 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緊跟時代步伐、促進自身健康成長的強大思想武器。
2.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鮮明主題結合起來,賦予《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課以新的內涵, 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這一時代和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集體主義是一條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是 我們永遠不可動搖的根本信念。要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的角度,加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 社會主義教育內容的改進,并就以下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與拓展:一是盡快就黨的十七大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進行探討,做出正確回答,并組織編寫教材進入大學課堂,這 是現階段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礎。二是改革《政治經濟學》、《思想品德修養(yǎng)》等教 材中與當代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的部分。牢固確立發(fā)展的命題,弘揚時代主旋律。三是要側 重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教育,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特別是突出鄧小 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發(fā)展是硬道理”、“兩手都要 硬”的思想。四是強化“愛黨、愛國”和“一切為了發(fā)展”這一主題,拓寬《形勢與政策》 課的教學內容,并把中國歷史、地理、人文知識、文學知識、社會知識等有機融合,不斷把 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到新水平。
3.不斷健全和完善科學的、完整的、系統(tǒng)的德育工作制度,建立和規(guī)范充滿活力、富 有氣息的德育工作保障體系和激勵體系。建立一套較完善的制度,特別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 制與保障機制,使德育工作從目標、計劃的確立,組織實施到監(jiān)督檢查與考核,做到系統(tǒng)化 、規(guī)范化,進而推進德育工作科學化、制度化。目前,除了進一步落實德育工作隊伍的人員 組成、待遇、表彰等制度外,應更多地考慮對“兩課”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培養(yǎng),更新教學內容 ,加緊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同時,要盡快使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實現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格 局;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文化”和“文明行為與良好 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并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新水平。
4.加快教育方法與機制創(chuàng)新,要以社會對人的需求來定格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把德育 工作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教育觀念、教育內容的變革,必將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途 徑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方法與途徑是否得當,必然反過來影響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的有效性與真 實性。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進行德育工作方法與途徑的創(chuàng)新:一 是從單一的、線性的認 知向綜合的立體的認知途徑轉化。即在堅持學校主體教育的同時,通過網絡技術、社會實踐 、形勢報告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認識世界和中國,并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接受教育。二 是科學地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理論教育除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 法 論,應側重對實踐認知中的問題分析與理解;實踐教育則側重于認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 斷、思辨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現其作為社會人的價值。為此應改變現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每年給學生4個月的時間參與社會生產實踐;另外,要建立真正的學分制,確立動態(tài)的學制 。 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引導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教育。文 化娛樂活動要注意把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意識教育結合起來;社會公益活動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黨、愛國、愛民情操,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確立堅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強 自立的信念。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4)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