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是學校素質教育工作的難點,也是學校素質教育 工作研究的重點。因此,在研究新時期素質教育工作的對象、創新和改進的同時,更應 注重德育工作的時代感,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學校德育 素質教育 針對性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134-02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也是 學校德育工作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們在研究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對象,創新和改進德育工作 的內容、方法、途徑的同時,更應注重德育工作的時代感,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
一、更新德育觀念,建立主體參與式的德育工作摸式
主體參與式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能動的、獨立的主體,承認受教育者的主 體地位,尊重其獨立人格,喚醒其主體意識,培養其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性、自為性、獨立 性和創造性的教育。它是素質教育深層次發展的需求,它的最終任務是要實現學生思想品質 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轉化,要實現這一轉化,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須要轉變教育理 念,思想政治工作不僅僅是整天到晚苦口婆心教育學生該如何如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去 體驗德育,實踐德育,即做德育的主體,建立學生主體參與式的德育模式,是增強學校德育 實效的關鍵。
建立學生主體參與式的德育,關鍵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調查中發現,學生 對政治課、各科教學滲透和團隊會在德育中發揮的作用認可程度最低,說明我們學校專時專 用的德育主渠道并不暢通。究其原因,這些德育很多時候是教師主導下的說教式的內容和方 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主,沒能考慮到學生的主體需要。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還是教育與 被教育的關系,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系,使得學生仍然是被動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產 品”,這樣的德育學生當然不樂意接受。學生喜歡的是開放式的、活潑的教育,不喜歡封閉 式的、死板式的教育。因此,要取得實效,首先應解決的根本不是方法、內容問題而是觀念 問題,觀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變革。現代德育觀念強調發展人的潛能,煥發主體的能動性 、積極性,激發他們向上的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即正確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 生當做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注重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學校德育只 有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取得實效。
二、加強德育實踐活動,探索開放式的學校德育途徑
德育實踐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發展的源泉和基礎。學生的道德需要來源于學生的道德實 踐,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發展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而且,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是促 進社會的道德需求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
1.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實踐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隨著兒童的成長,不斷地擴大著 自己的活動范圍。最初,他生活和活動在家庭里,接觸父母和親屬,然后漸及鄰人,稍大后 便與小同伴游戲,上學后又與教師與同學交往,逐漸深入社會,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他 們正是在這個與外界社會接觸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接受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 影響,逐步發展自己的道德思想與行為習慣。
2.德育的實踐活動是促進社會的道德需求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怎樣才能使外 部的教育影響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德呢?從根本上說,這個轉化只能在學生與外在社會相互 作用的活動中實現。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符合教育目的和 青少年特點的各種教育實踐活動,能滿足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興趣、愛好 與追求,因而他們在完成學習、工作、勞動任務和進行社會交往與協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踐 履社會、集體或教師提出的道德規范與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會產生守道德規范,評價和調 節人際關系及個人行為的需要。這樣,學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便將形成相應的品德,發展 一定的道德能力。學生在道德形成過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從信到行的兩次轉變,道德實踐 環節必不可少。針對我國德育教育之時弊,變“灌輸式”為“參與式”道德實踐顯得尤為迫 切。
三、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的德育內容
增強師生雙向溝通,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德育的原則。不同的年齡,不同 的年級,對德育的需求也不相同。如果缺乏對學生的真正了解,教育勢必缺乏針對性。 德育工作者必須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來組織德育工作才會有實效。德育工作 既要考慮學生品德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又要考慮品德發展的關鍵期、成熟期,以采取 合理措施,促其質變或飛躍,引導他們健康發展。如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還 是兒童,還未到少年,兒童的特征就是情感豐富,情感在其身心發展中占重要地位,有一位 教育家說過,兒童是感情的王子。因此,小學德育要充分考慮從情感入手,要以情動人,引 導學生的情感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五愛”教育。初中學生正 是身體、心理發生顯著變化的時期,他們所需求的是有關生理、心理、學習、交往等與生活 息息相關的指導,所以要對其進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制道德教育和國 情教育。高中階段是學生有幼稚狀態發展為初步成熟的關鍵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 觀初步形成時期,應加強三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和責任感教育。實踐證明,當學校的德育 工作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及需要相對應時,與學生的品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相 吻合時,學校德育才是學生可接受的、發展性的德育,才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 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否則就相反。因此,怎樣選擇學生需要的德育內容是取得德育實效的保 證,學校應在選擇內容時既要依據綱要,又要切合學生品德實際,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四、樹立整體德育觀念,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格局
德育的整體觀念是現代德育本質特征的表現,反映了現代德育的一種系統觀、整合觀和 融合觀,它是德育工作取得最終實效的保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 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三個方 面,無論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德育工作功虧一簣。
學生吸取社會的影響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實踐活動。一方面,他們總 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自己的現實生活,經濟關系和社會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 惡、是非等道德觀念,產生好惡、愛憎等情感,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這就是說,家庭和社 會環境的影響,對兒童、青少年學生早期思想、品德的發展尤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 ,家庭影響更為顯著,在不同環境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品德是有所不同的。另 一方面,作為學生,在學校的教育引導下,他們主要是從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中 吸取精神營養,有目的地進行德育活動,日益自覺地發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養的能力 。由于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有組織的自覺能動的力量,在一般情況下它能調控家庭和 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學生的品德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決定著他們的 發展方向。但是,青少年學生在吸取社會和教育影響的活動中,不僅是被影響、被教育的對 象,而且是能動地吸取環境和教育影響的主體。因為他們逐漸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價值觀念 和思想傾向。他們對作用于自身的家庭、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吸取和反應,都有自已的判 斷和選擇。所以,家庭、社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應該看到《公民道德建設 實施綱要》的頒布,對凈化德育環境起到一定的作用,為我們德育工作取得實效提供了一個 契機。
五、加強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素質
提高教師德育素質,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本保證。面對德育實踐中不斷 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進行研究探索,揭示其規律,尋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師具有 科研意識,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實踐,又要積極參與科研,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工作質量 。增強德育實效。譬如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德育工作的一個方面,也是近幾年的熱點問題, 現代人才素質要求學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但從總體情況來看,學校的教師 在心理知識和心理輔導能力方面都相對比較薄弱,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教師加大培訓提高的同 時,要積極開展德育科研活動,通過科研活動促進學風建設,鍛煉工作能力,提高理論水平 。再譬如,我們經常會聽到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思想復雜,難于教化;現在的社會不正之風 ,對德育的沖擊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研究?,F在 的學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而成長,他們思想活躍,接收信息的渠道寬廣、 內容廣泛。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與上一代人有較大的差別,如果我們還延用以前的 老經驗、老辦法來教育他們,就必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教育效果也不會理想。所以,我 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以研究性、探索性的思路來開展德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提 高我們的德育素質和工作能力,增強德育的實效。
加強學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實效,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教育工作者,任重而 道遠。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竭盡全力,以國家的繁榮昌盛、民族的興亡安危為己任,解放思想 ,不斷探索,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正確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振奮學生為祖 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學習的刻苦精神,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
(作者單位:中共開封市委黨校 河南開封 475001)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