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在分析國內外旅游消費研究狀況的基礎之上,運用單一計量經濟模型( 多 元線性回歸模型),同時考慮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閑暇時間、人口、突發事件),并使 用 嶺回歸技術解決諸多變量之間多重共線性難題的情況下,實證分析了影響國內旅游消費的諸 多關鍵因素。
關鍵詞:國內旅游消費 實證分析 嶺回歸
中圖分類號:F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4-171-02
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 業, 但對旅游市場的研究卻是一個薄弱環節。因此,深入分析影響旅游消費的因素無疑對促 進 旅游業發展有重要價值。本文重點探討客源地和旅游者本身因素與國內旅游之間深層次的內 在關系,希望能夠為有效引導旅游業和激發旅游消費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一、綜述
使用計量經濟學分析影響旅游消費的各種因素在國外廣泛盛行。例如Askari把引發旅游 消費的前因歸結為一系列因素;Pyo運用模型分析價格、收入、時間等因素對旅游消費的影 響;Crouch等人都對影響旅游的某些因素進行了量化分析。在國內,一方面由于國內旅游 發展時間尚短,另一方面由于長期買方市場的巨大慣性,學術研究仍然側重于供給和支持系 統,忽略了對需求系統尤其是國內旅游市場需求的研究。加之旅游研究方法主要以傳統定性 方法為主(占80.4%),在旅游消費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也不例外;少數幾個研究也采用定量 方法,例如鐘海生等應用數量經濟學方法分析了影響國內旅游消費的各種因素,但由于歷 史數據比較少,使結果可信度降低;李銀蘭和范紅、張運來等使用一元回歸證實了國內旅 游消費和GDP存在高度相關。總體上,這些研究考慮的因素較少,而且方法上也存在不完善 之處,如使用時間序列數據過短等。
正是鑒于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在考慮經濟因素的同時,將其他社會因素也納入模 型之中,并使用嶺回歸技術解決了傳統回歸分析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從而識別出影響國內 旅游消費的關鍵因素。
二、模型分析
采用經濟計量學方法,即因果模型中經濟模型。該模型的理論基礎是拓展的凱恩斯消費 模型及其變形。具體方法是多元回歸中的嶺回歸。
1.變量選擇、數據來源與說明。基于符合經典的經濟學需求理論、國內旅游的特殊性和研究 可行性等原則選取變量,具 體變量如下:國內旅游消費指本國居民在境內的旅游消費。我國物價變動幅度盡管較大,但 由于GDP指標與國內旅游消費指標同向變動,所以均未做調整。旅游產品是商品和服務的集 合體,加之旅游者消費的產品組合的比例及總量變化差異較大,所以很難界定旅游產品的價 格。世界旅游組織曾做了第一次嘗試,隨后Martin和WiTt也為此做出了努力,但所得數 據一般不能利用或至少不能充分利用。當然最理想的方法是編制旅游產品價格指數,這個方 面國外曾經做過,諸如旅行價格指數、航空指數、特殊服務指數等等,但大都沒有廣泛應用 。學者們廣為接受的做法是用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替代。為了保持數據可比性,以1984 年 作為基期進行調整。收入是決定旅游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具有最大的解釋力。因為旅游消費 中包括商務旅游,同時我國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消費信貸,使用可自由支配收入作為因變量 考慮便有失偏頗,所以本文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方法,即用上一年人均GDP代替。余暇時間的 計算單位是小時。這里必須指出,雖然我國《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假期制度,事實上 僅限于機關工作人員和部分企事業單位,沒有得到推廣和執行。所以,計算時沒有考慮帶薪 假期。人口數量使用的是年末人口數量。突發事件主要指非典等。本文使用共25年時間序列 數據,數據來源 于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匯編。
2.模型分析。 (1)影響旅游消費總量的因素初步分析。
本文最初采用加法(線性)模型,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對上述五個變量進行識別。由于Tt
不顯著,最終沒有進入模型 ,即
Ct=(-4.9E+11)+(6.8E+07)GDPt-1-(8.7E+10)CPIt-(4.6E+10)Dt+519.70 2Pt+εt
Ct第t年國內旅游消費;GDPt-1第t-1年國內生產總值;Pt第t年年末人口總數;CPIt 第t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Tt第t年余暇時間;Dt 突發事件;εt 隨機擾動項。參數檢驗表 明:GDPt-1、CPIt和Pt 的方差膨脹因子VIF(12.07、31.12、28.17 )均大 于10,Pt的條件數(207.00)大于30,GDPt-1與CPI、CPIt與Pt、CPIt與Pt的之間的P earson 系數均大于0.9(Sig=0.000),表明模型存在明顯的共線性問題,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無效 。
(2)影響旅游消費總量的因素的嶺回歸分析。
從嶺跡圖1中可以看到,當嶺參數k≥0.1時,回歸系數趨于平穩(以水平直線為漸進線) ,故選嶺參數為0.1,其標準化回歸方程:Ct=0.2706Tt+0.3431Pt +0.3437GDPt-1 ;嶺參數為0.1時的原變量回歸方程為:Ct=1.982Tt+0.6270Pt+0.6302GDPt-1

三、結論
旅游消費和前期人均GDP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作為一種奢侈消費的消遣性旅游,正 常情形需求收入彈性通常大于1,例如國際官方旅游組織聯盟估測為1.88,Crouch 計 算 過去30年間學者所得的77個需求收入彈性的平均值為1.76。但本文發現消費收入彈性 系 數為0.63。究其原因,可能是GDP替代可自由支配收入較差,另外就目前而言國內旅游 還沒 有發展成為國民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較小。旅游消費的時間彈性系數(1.98 )顯著大于1,這表明影響旅游消費因素中時間的巨大價值,這為實行職工帶薪假期制度提 供了理論支持。旅游消費與人口數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彈性系數為0.63。事實上, 人口的增長可能造成人均GDP的下降,同時收入彈性又大于人口彈性,所以國內旅游消費的 增長部分是由于人口基數過大造成的。一般認為價格與需求成反比,但本文多變量模型卻沒 有發現價格的影響。這可能主要是由于使用CPI替代旅游產品價格造成的。
參考文獻:
1.Askari.Demand for Travel to Europe by American Citizens.Economia Intern azionale[J],1973
2.Sung Soo Pyo.A linear Expenditure Model for Tourism Dema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8):443-454
3.Geoffery I Crouch. Effect of Income and Price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 643-664.
4.張宏梅,陸林.國內旅游研究方法的初步分析.旅游學刊,2004(3)
5.鐘海生等.中國旅游時常需求與開發.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
6.李銀蘭,范紅.國內旅游消費模型初探.重慶商學院學報,2002(3)
7.張運來.我國國內旅游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及趨勢預測方法應用研究.東北林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02(4)
8.SF Martin,CA Witt.Econometric Models for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 rism Dema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7(25)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技術培訓中心 黑龍江大慶 163254)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