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云南的旅游扶貧經過多年努力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為解決 這些問題,有必要在旅游扶貧中引入社區參與的機制,實現貧困社區居民的有效參與。文章 探討了云南貧困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扶貧的必要性,并結合實踐情況,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云 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模式。
關鍵詞:旅游扶貧 社區參與 云南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174-02
云南省127個縣 (區)、市中,有73個國家級貧困縣,占全國貧困縣總數的12%,其中有5 1個是少數民族貧困縣;660多萬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0%,并且絕大部分是少數民 族。云南貧困地區也是少數民族的高聚居區,他們的脫貧直接關系到各民族的團結和睦以及 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云南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扶貧,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具 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近年來,云南的旅游扶貧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些貧困地區利用當 地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較好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增長,擺脫了貧困 落后的面貌。①
應該指出的是,云南旅游扶貧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社區參與模式單一化,參與層次較 低,仍是一種被動參與;②由于貧困人口素質低下,資本稀缺,市場競爭力弱,他們在 參 與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實際上面臨著許多困難和障礙,很難公平地享受到旅游開發的利益,因 而發展旅游業反而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為解決這些問題,有必要在旅游扶貧中引入 社區參與的機制,實現貧困社區居民的有效參與。本文探討了云南貧困社區居民參與旅游扶 貧的必要性和實踐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云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模式。
一、云南旅游扶貧社區參與的必要性
旅游扶貧中的社區參與是指把社區作為旅游發展的主體進入旅游規劃、旅游開發、利益 分配等涉及旅游發展中社區居民利益的決策、執行過程,既包括旅游社區的政府及非政府介 入社區旅游業發展的過程、方法和手段, 也指社區居民參加社區旅游發展計劃、項目以及其 它各類事務與公益活動的行為及其過程,是居民對社區旅游業發展責任的分擔和對社區旅游 業發展成果的分享。社區參與也是云南旅游扶貧實踐的重要內容。
1.社區參與有利于云南貧困地區旅游扶貧。旅游扶貧具有較強的產業聯動能力,特別 是乘數效應,旅游業是關聯度較強的產業,尤其在收入和就業方面,而如果有大量外地人進 入參與到云南旅游開發當中,他們占據了一定的就業比例,就會使當地部分旅游收入通過工資 或商業利潤等方式流出社區,出現漏損現象,削弱旅游乘數效應。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可 減少外地人進入的機會,從而相應減少旅游效益漏損量,提高旅游乘數效應,發展云南的經濟 。
2.社區參與有利于云南貧困社區可持續發展。居民作為利益主體之一,承擔了旅游開發 過程中的各項隱性成本,如資源、環境、社會成本等。若不考慮社區居民的要求,使他們非但 不能從中受益還要忍受由于旅游開發而帶來的消極影響,他們便可能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對抗 行為。在旅游開發中,必須考慮讓居民參與,把居民自身利益和旅游開發掛鉤,讓其意識到自 身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收益的多少。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維護社區形象,提高服務質量, 保持環境衛生,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重視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規劃 時,會對環境質量、游客容量等問題給予關注,并監督和指導旅游企業和旅游者的環保政策 和環保行為,有利于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從而有利于云南貧困社區可持續發展。
3.社區參與有利于提高云南旅游產品的質量。只有高質量的旅游產品,旅游者才會獲得 滿意的旅游經歷。對旅游者而言,游客旅游體驗的真實性是旅游產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 社區居民是與當地自然歷史和社會文化關系最密切的人,他們知道社區旅游資源的獨特性所 在以及哪些旅游資源值得開發,社區參與能使旅游開發規劃符合當地社區的意愿和能力,從而 獲得居民的支持。并且,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能體現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向游客展 示的生產、生活、表演、服務等活動都能出于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游客能體驗到純正的民俗 文化,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③
二、云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實踐情況
從云南旅游扶貧的實踐來看,目前社區參與在云南旅游扶貧中仍然不普遍,典型的例子 如曲靖羅平的多依河景區和麗江瀘沽湖下落水村。
多依河景區處于云南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1999年以來,曲靖羅平縣以油 菜花旅游節為突破口,對多依河進行了旅游開發并讓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業中,取得了良好 的經濟效益。多依河景區周邊分布著的幾個布依族村寨,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在 參與內容上,政府按村寨進行劃分使其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旅游業中:(1)對直接被占用到土 地的農戶,除了給予一定的土地補償費外,由政府配給每戶一輛三輪車在景區游線上承載游 客游覽觀光以直接獲取經濟收入(景區內不允許任何機動車出入)。(2)對多依河景區沿河分 布 的幾個布依族村寨,其中一村寨主要靠劃竹筏獲取收入;另一村寨負責牽馬和抬轎,政府在 景區內山體開辟兩條專門的騎馬游線,村民通過為游客牽馬游玩而獲得報酬;再另一村寨則 主要制作展示布依族生產生活特征的竹編竹制小手工藝品,如水車、織布機、竹桶、水槍等 在景區附近向游客出售。④
麗江瀘沽湖下落水村共50戶人,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村委會為保證社區居民的共同利 益,將劃船、騎馬、歌舞表演三項規定為集體經營,向游客收取統一價格,所獲則平均分配 給參加經營活動的居民,其他服務項目則由居民自主經營。政府在扶貧資金支持下建設景區 公路等基礎設施,通過設立公路收費站、門票等獲取回報,同時,政府也將部分門票返還給 各村寨,以促進社區成員對維護、建設社區基礎設施的支持。這種相互扶持的制度使得社區 旅游業的發展呈良好的態勢,社區居民、集體、政府三者關系較融洽。
從云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實踐情況來看,此方式拓寬了社區居民的經濟來源,增加了 經濟收入,不失為目前帶動云南貧困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相對可行的手段。但也存在若 干 問題,如社區居民的參與沒有固定的和制度化的組織形式,居民在具備經濟利益項目的參與 上積極性比較高,但是缺乏社區居民自主參與的經濟組織,因此,在旅游業發展中居民的參 與比較分散,不能很好的分享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另外,就是居民對于眼前的經濟利益看 得比較重,而對于長期的旅游扶貧和旅游業發展規劃不關心,而實際上,后者對社區貧困人 口的脫貧效果影響更大。產生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實踐中缺乏相應的制度和組織保證;另 一方面,貧困居民素質的低下,對旅游業及其規劃相關知識的缺乏也是一個原因。
三、云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模式的構建
云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模式的構建,其核心目的是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 展系統,確保通過旅游扶貧,使社區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發揮旅游扶貧的乘數效應,實 現旅游的經濟帶動作用,同時使社區在自身素質和民族文化傳承方面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 ,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最終實現社區的全面發展。為此,云南旅游扶貧的社區參與模式構建 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經濟方面,要在政策上和財政上扶持當地居民。政府部門要在政策上和財政上扶持 當地居民,包括制定保護居民從事旅游經營活動的法規條例,從法律上承認其經營的合法性 ,規范其經營服務質量,這樣既利于其健康發展,也會增加政府的稅收。財政上的扶持包括 幫助居民籌措開展旅游經營活動所需資金,協調金融機構提供小額貸款等。在旅游扶貧過程 中,要注意將分散的資金、技術、勞動力進行有效的組合和合作,提高貧困人口的市場參與 能力,從旅游市場體系中獲得發展的利益,旅游社區的企業自創建之日就應遵循“誰收益誰 付費”的原則,給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改善社區基礎設施、旅游設施,并向社區居民開 放。在實踐中,政府和企業盡可能雇用本地居民,為本地居民優先提供盈利機會,包括盡量 提供給本地居民就業機會和商業機會;社區形式的經濟組織可以考慮社區基金、社區居民參 股的合作股份公司等,這樣能增強與外來資本對話的力量。
2.政治方面,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參與旅游業的發展。在旅游企業、政府和社區居民三 個旅游利益主體中,社區居民處于弱勢地位 , 他們在旅游資本、技術和市場競爭方面缺乏 競爭力。如果旅游開發完全依靠經濟機制運作,扶貧所強調的對貧困人口的扶助和發展機會 的創造很難實現,社區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主體之外,達不到旅游扶貧的目的。在云南旅 游扶貧開發過程中,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社區參與的保障機制,為當地群眾參與旅 游開發和旅游經營活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同時,社區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具有共同需要和共同目標的生存空間,社區既是生活共同 體,又是利益共同體。隨著社區旅游業的發展,要求居民參與管理社區事務是必然的。居民 參與社區管理的方式最主要是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直接向社區管理機構反映,往意見箱里 投信,向新聞媒體反映。在許多旅游社區,社區建設還不完整、居民參與旅游社區管理的機 制還沒有建立、群眾自治組織還不完善,其功能還不能實現。積極引導當地群眾參與旅游業 的發展,將社區參與與旅游開發、規劃和實施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
3.社會文化方面,加強社區居民的參與能力建設。如果社區居民光有參與旅游的熱情 而缺乏參與旅游的能力,同樣不能實現社區參與旅游扶貧的目標,因此有必要加強社區居民 的參與能力建設,這需要加強社區居民的旅游意識,對其進行旅游專業的知識技能培訓,教 育培訓的內容包括:普及旅游基礎知識,樹立為旅游者服務的意識,加強旅游法制教育 ,推廣普通話和英語,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居民文明行為、熱情服務的教育。另外社區還可 通過加大公益宣傳力度,評選文明工作者、文明家庭等方式實現對居民的好客教育,加強對 旅游行業服務質量的監督管理,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改善服務形象。對社區成員進行旅游專 業知識技能培訓的內容包括旅館服務、旅游交通、旅游市場開拓、旅游產品生產等。這能使 每一個具有勞動能力的居民掌握一門專業技術,能在參與旅游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出自身的 價值。
4.環保方面,推行實施10個R行動。對游客而言,旅游地是暫時的居留地。而對旅游地 居民來說,旅游地是生活和工作的場所, 因此, 旅游地資源和環境保護對社區居民具有更為 重要的意義。更進一步, 保護自己經濟收入這一切身利益成為社區居民保護旅游資源的動力 。可借鑒國外的做法,即為了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目標,推行實施10個R行動,即:認知(reco gnize)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拒絕(refuse)參與任何對環境有損的旅游活動;減 少(reduce)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尋找較少環境影響的替代(replace)產品來達到對環 境呵護的目的;為了節約資源提倡重復使用(re-use)和循環使用(recycle)生活消費品;重 新改造(reengineer)耗費水和能源的機器設備;對從業人員進行再培訓(retrain)使其在行 為方面影響旅游者的環保意識;對參與環境保護的人給予某種形式的回報獎賞(reward);為 了改變人們對環境的習慣行為,重新樹立良好的環境觀和行為準則,需要對人們再教育(re- educate)。運用10個R行動的教育使社區成員更新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注釋:
①胡錫茹. 云南旅游扶貧的三種模式[J]. 經濟問題探索,2003(5)
②黎潔,趙西萍. 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理論的若干經濟學質疑[J]. 旅游學刊,2004(4 )
③何玲姬,李慶雷,明慶忠. 旅游扶貧與社區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 熱帶地理,2007 (4)
④邱云美. 社區參與是實現旅游扶貧目標的有效途徑[J].農村經濟,2004(12)
⑤周歆紅.關注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J].旅游學刊,2002(1)
(作者簡介:廖晶晶,大理學院政法與經管學院助教,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經濟與管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