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拆遷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征地補償費用偏低;勞動社會保障與就業問 題;征地后對農民的管理和安置問題。對策與建議:改變決策觀念,順乎民意;加快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制定優惠政策,確保農民安置工作順利進行;建立監督機構,確 保補償資金足額到位;加快社區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
關鍵詞:征地補償 安置費用 社會保障 就業問題 合法權益 利益分 享機制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5-232-02
建設溫州生態園,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 措, 但伴隨著溫州生態園的建設產生的“失地農民”也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農 民失地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讓農民科學、合理地離開土地,不僅 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數農民的愿望和要求。
一、農村拆遷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確定的規劃紅線范圍,經測算溫州生態園總面積約為130平方公里,其中三濕地1 3平方公里,大羅山117平方公里。按照國外景觀設計師的理念,生態園區分為緩沖區、生態 恢復區、發展區、核心保護區;生態園的關鍵工作之一是實施企業、人口外遷。通過外遷減 少對環境的破壞,加快生態環境的修復。
據統計,生態園范圍內人口分布為三濕地20823人;大羅山山地片人口2387人;環大 羅山平原片人口41495人。除了企業全部搬遷外,村落則通過外遷安置和整合建設相結合。
三濕地范圍現有總人口約20823人,其中三鄉13194人,龍灣三廊橋區域6480人,梧 田869人,南白象280人。擬外遷13681人,這是溫州市近年來規模較大的一次征地拆遷。最 近全國人大會議上關于保護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討論,使得我們的拆遷工作處于風口浪尖之 上,如今農民的維權意識空前覺醒,稍有不慎,就會使我們的工作陷入被動,影響社會穩定 。認真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生活就業問題,對于維護社會安定, 促進生態園建設,至關重要。
農村拆遷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征地補償費用偏低。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而土地補償安置費用農民的話來說是“保命錢”。《土地管理 法》規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用為該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至10倍,安置費為4至6 倍。浙江省經濟相對發達,其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標準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略有提高,但據統 計,1998年以來,全省各類征地給村里的補償費平均每畝12164元,安置補助費每人2377元 ,經過村集體留存,實際到農民手上的平均只有土地補償費平均每畝7958元,安置補助費平 均每人2078元,青苗補償費平均每畝498元。農戶家庭得到的所有土地征用費總額(包括附 著及其實施補償費)人均8828元。據浙江省農調隊的調查,只有6.8%的農戶對此表示滿意 ,53.2%的農戶認為偏低。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實行統一征地,并對經營性用地實行招標 和掛牌交易。這本是好事,但政府轉身又成了“投機商”。 “低征高賣”加之政府直接出 面操作,對失地農民刺激很大。農民認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現在給他們的補償偏低,普 遍存有異議,這給征地拆遷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2.勞動社會保障與就業問題。 失地農民,說是農民,他們已經沒有土地;說不是農民,他們卻在城市的邊緣徘徊;剛 剛失去土地這條生存底線的他們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樣獲得工作機會、社會保障來支撐起未來 的生活,但卻屢屢失望;他們處于弱勢的生存狀態,面對未來的無助,令我們憂慮,更激起 我們的深思。生態園內原住農民普遍反映要積極參與生態園建設,服從政府的統一規劃和安 排,為了溫州生態園的建設,大家沒有怨言。從以往的普遍情況看,農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 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現在土地被征,由農民變為城鎮居民,在其它工作崗位上的競爭一般 又都處于弱勢。找不到工作,基本生活就難保障。他們對今后的生活,十分擔憂。 由于被 征地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不高,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差,對市場的應變能力有限, 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長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農民缺乏長遠打算,往往在短 期內把有限的安置費消費完,“坐吃山空”,個別人甚至去參與賭博,相當一部分人落到了 生活無著的困境。從實際情況看,盡管農村中已有不少農民進入二三產業,脫離了土地不再 從事農業,但是這絕非全部,有相當一部分農民仍然無法迅速找到謀生出路,暫時有地方打 工的或有經營項目的,也深為長遠的生活依靠而憂慮。
3.征地后對農民的管理和安置問題。
土地被征后,失地農民如何管理、如何安置,這也是農民關心的問題。征地拆遷后,大 部分農民要納入城市化管理,撤村建居工作如何進行,農民在戶籍管理、子女入學、醫療、 就業、社會扶助等方面享受何種待遇,農民認為必須明確。
二、對策與建議
1.改變決策觀念,順乎民意。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導致征地權運用不規范;現行征地制度沒有充分尊重農民對土地財 產的所有權及其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現行土地征用補償標準的測算辦法不夠科學合理;現 行土地補償制度與市場經濟規則不相適應。從當前來說,主要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 的要求,完善貨幣化、市場化的征地安置制度,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征地 補償是失地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獲得的最直接的經濟利益,也是最容易引發征地矛盾的焦點 。因此,尋找政府、征地主體、失地農民間最佳的利益聯結點,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利益 分享機制,是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此外,還應當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補償費標準;為集 體經濟組織保留部分財產;加快“城中村”農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 中,政府要改變決策方式、轉變觀念,在城市規劃問題上,必須考慮規劃區內農民的發展, 不僅僅是買斷補償,更要考慮用國有化征地后產生的收益為失地農民建立社會保障, 搞活 農村經濟,擴大農村人口的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這也符合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城市化是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國家正在不斷推進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 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決策方式,充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土地被征后,因土地價格低,農民抵觸情緒較大,為節約國家建設投資成本,加快新區 建設進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被征地拆遷戶的思想動員工作,要認真詳細向 群眾解釋說明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分析安置補償方案,讓農民親自參加討論,引導農民著 眼長遠利益,以大局為重,協助配合政府完成征地拆遷工作,特別是鄉村兩級組織在做好群 眾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切實解決群眾在征地拆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并及時 保證做到民情民意上傳下達,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2.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保證失地農民享受應有的社會保障,應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的城市化之 所以飛速發展,大都市建設日新月異,很大程度上是農民在做貢獻,是農民降低了我們城市 化、現代化的成本。城市化在推進,土地在升值,但農民并沒有從中得益,這樣的現狀顯然 需要改變。我們政府部門應當掌握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的數量、素質狀況和就業意向 ,了解用人單位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后,進行失地農民“創業培訓”,轉變失地農民傳統的農 業觀,使失地農民樹立新觀念,促進其向都市市民轉變,將農村剩余勞動力納入城市就業體 系,在城市化進程中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和實現充分就業??上驳氖菧刂菔姓延?004年頒 布了《關于建立溫州市市區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 制度的通知》,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失有所助,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后顧之 憂。
3.制定優惠政策,確保農民安置工作順利進行。失地農民的安置,事關黨和國家的形象,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生態園所涉及的兩 區一市轄區內的工業園區要優先安排失地農民,并安排農民進入第三產業從事服務工作,政 府應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置一些就業安置崗位,凡下崗職工享受的優惠政策,失地農民都可以 享受。政府要積極引導農民轉變觀念,讓失地農民靠生態園吃飯,從事旅游服務、飲食業、 生態農業等,并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勞務輸出,外出務工。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聚集農民閑置 資金及村集體資金發展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來盤活資金,增加失地農民的收入。建議政 府制定相關政策對農民安置用地稅費予以減免,以降低安置成本。 一是住房安置;二是生活安置;三是就業安置。搞好服務,為失地農民就業創造條件。
4.建立監督機構,確保補償資金足額到位。土地補償款是農民失去土地后的替代“土地保障 ”的“貨幣保障”,不僅是農民失去土 地后從事其它產業的資金基礎,也是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的唯一資本。農民失去土地之時,也 就是政府引導農民建立長久生活基礎的最關鍵時刻,政府對村土地補償款分配和使用的監管 必須十分到位。成立一定的監督機構,不僅要監督村集體組織把該發的錢發給農民,而且對 村集體拿土地補償款進行的投資也要監控。
5.加快社區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吸取以往征地拆遷工作中征而不管,營而不善的經驗教 訓,土地被征后,要切實抓好失 地農民的管理工作,建議就地吸納失地農民進入城市,撤村建居,使安置農民的公寓、出租 房和商業房盡早產生經濟效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政府應允許農民安置用地優先選址, 簡化程序,減免規費,加強社區建設,實行城市化管理,保證失地農民在戶籍管理、子女入 學、社會扶助等方面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作者單位:溫州利瑪建設開發有限公司 浙江溫州 317000)
(責編: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