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建筑工程造價管理的發展給造價人員帶來了挑戰與機遇。高職高專工程造價專業的相關課程必須與之相適應,在工程造價管理相關改革的基礎上,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革。
關鍵詞:高職高專;工程造價管理;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改革
建筑工程造價是工程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市場運行的核心內容,建設市場上存在許多不規范行為,大多與工程造價有關。我國一直在探索與完善建筑工程造價的改革,現已進入深化階段。隨著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國家對工程造價管理與控制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工程造價管理水平也越來越高。這對工程造價專業的發展是很好的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對于高職高專建筑工程造價專業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是否需要開設及教學內容設置的問題眾說紛紜,主導觀點是造價專業既不做設計,也不搞施工,只需看圖粗算鋼筋用量,因而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要求不高,教學內容應力求簡單。筆者認為,教學應緊跟我國工程造價管理改革與設計改革的進程,研究工程造價人員所需知識結構的變化,從而確定高職高專造價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持續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建設市場發展的需要。
工程造價改革對造價人員的影響
(一)工程造價管理改革
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是建設領域一項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的基礎工作,是關系到建設領域合理使用資金、提高投資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工作。現階段我國的工程造價改革有兩大主題:一是市場形成價格,以工程量清單計價為主要形式;二是工程造價管理正從只重視施工圖預決算轉變為對工程造價的全過程管理,逐步健全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機制,規范工程造價在建設項目設計階段、招投標階段、施工階段與竣工結算階段全過程的計價行為。
全過程造價管理WPCM(Whole Process Cost Management)使用現代項目管理的方法,對受托項目進行全過程造價規劃、預測、確定與控制,是使項目周期中的造價始終處于受控狀態的管理活動,具有受托人對項目實施全面、全生命周期、全資源要素、全風險因素、全團隊管理的涵義,根據合同約定,可以包括傳統的估算、概算、預算、結算、決算、索賠、反索賠等內容,形成有目標的系統性管理。
一個建設項目從它的生命周期來看,主要分為項目建議、可行性研究、設計工作、建設準備、建設實施、生產準備、竣工驗收、交付使用、后評價等幾個階段。從工程造價的控制來看,在設計工作階段,造價控制是最重要的環節。雖然設計費只占工程總投資的5%,但對工程造價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建設項目的設計做得好,既能綜合滿足建設項目的需求,又能很好地貫徹投資概算,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變更。這就需要工程造價人員參與工程設計招標、設計方案競選、限額設計、設計方案綜合優化(價值管理)等工作,通過概(預)算對設計方案作出客觀經濟的評價,同時對設計提出可行的造價管理方法與優化建議。
(二)結構設計改革
現階段我國建筑結構設計采用“平法”,這是對1995年通過建設部科技成果鑒定的“建筑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設計方法”的簡稱。業內有人認為“平法”只是結構施工圖的一種表示方法,筆者則認為其實質是對混凝土結構施工圖設計方法的重大改革。
“平法”將結構設計圖分為兩塊:一是結構設計的創造性內容,二是節點構造。結構設計師只需將結構設計的創造性內容,即結構構件的截面型式、尺寸及所配鋼筋規格在構件的平面位置用數字和符號直接表示,再與相應的“結構設計總說明”與梁、柱、墻等構件的“構造通用圖及說明”配合使用即可。“平法”最大特點是易掌握全局,易進行平衡調整,易修改,易校審,易控制設計質量,改圖可不牽涉其他構件。與傳統方法相比,可使圖紙量減少65%~80%,與梁柱表法相比,可使圖紙量減少30%~40%。“平法”可使施工工程師比較容易地對建筑結構形成整體概念,有利于施工質量管理。此外,“平法”對節點構造的研究、設計與實現施工專門化提出了更規范的要求,可促進結構設計水平的提高。
(三)造價人員面臨的挑戰
工程造價管理人員涉及建設單位、施工單位以及中介機構,社會需求量大。長期以來,由于條塊分割,導致我國造價工程師的知識結構單一,與建筑師的合作處于完全被動的角色,與監理工程師的合作也不順暢。目前,專業人員的水平總體上較以前有了提高,但仍然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如在編制工程造價的過程中,因建筑力學與結構知識不全面,存在計算上的漏算、缺項、工程計量不準、不會計算補充定額等現象,缺乏能動地影響優化決策、設計、施工方案的知識與技能,在一些新的領域,如索賠、風險管理、投標策略等方面缺乏相應的開拓探索精神。
工程造價管理的發展要求造價人員的知識結構更加寬廣深入。由于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實施,工程結構設計中“平法”表示的引進,有些結構的節點構造采用圖集的形式加以引用,使得本來就讓造價人員頭痛的工作(如鋼筋用量計算)又增加了難度。結構設計的“平法”表示要求造價人員更多地懂得結構構造原理,準確無誤地審看結構施工圖,能依據結構的設計原理進行節點構造的二次設計,這大大提高了對造價人員的工程結構知識與設計能力的要求。工程造價全過程控制要求工程造價人員具備工程造價的計算、控制、管理、前期的決策分析、后期的結算與評估各個環節的工作能力。造價人員不是簡單的預算員,會做工程預決算是對造價人員的最低要求;造價人員的中等層次應能做項目管理,從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開始介入,使工程造價得到全過程控制;更高的層次是參與項目運作,為項目增值做好性價比研究,擴展工程的功能,研究業主的潛在要求與工程的發展趨勢,生產出性價比更好的建筑成品。
造價人員的崗位分工與教學現狀
(一)造價人員的崗位分工
隨著工程造價改革的深化,工程造價控制與管理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一名建筑工程造價人員不太可能同時掌握工程項目的土建、安裝、裝修的造價控制,從而促進了造價人員執業的專業化發展。結合全國注冊造價師考試大綱和當前工程造價專業隊伍的實際狀況,在保持原科目土建、安裝兩大專業不變的情況下,細分了小專業。土建專業細分為三類:(1)建筑工程類;(2)道路橋涵類;(3)礦井隧道類。安裝工程專業細分為三個專業組:(1)工藝管道與專用設備;(2)電氣與通信系統;(3)自動化控制及儀表系統。
造價人員要做好本職工作,一方面需要有較廣的知識面,另一方面需要進行更加專業的研修與實踐鍛練。這種需求對高職造價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提出了明確的指向。
(二)《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教學現狀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作為建筑工程造價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一直是難點課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課程內容豐富且復雜本課程主要由建筑力學與建筑結構兩部分構成,具體包括力學基本知識,建筑結構計算基本原則,鋼筋混凝土結構基本構件承載計算,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鋼結構的構造要求,結構施工圖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力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能進行結構的受力分析與簡單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理解結構計算的基本原則,掌握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與受壓構件的承載力計算方法,并能理解施工中的一般性結構問題。
課程學時少,實踐教學缺失我院2005級學生本課程學習80學時,06級增加到120學時,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課很少。本課程的理論源于生產實踐,是對前人大量工程實踐的經驗總結。課程的特點要求學生通過實習、參觀等多種渠道向工程實踐學習,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踐課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結構原理。
學生基礎差異大建筑工程造價專業是文、理兼收專業,生源中有一定比例的文科學生。文科學生學習本課程有相當的難度,理科學生也有一部分人基礎較差,職業目標不明確,缺乏克服困難的動力,加上本課程內容豐富,連續性強,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前面的內容沒搞懂,后面就難以繼續學習。另有一部分學生則對建筑業感興趣,職業目標比較明確,打算將來從事與建筑相關的工作,希望能多學一些結構知識,多進行一些訓練。
課程改革的思路
工程造價管理的改革決定了造價人員專業細分的趨勢,結合學生現狀,筆者認為,高職高專造價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分為基本目標與發展目標。基本目標:畢業生能獨立完成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土建、設備安裝(市政)與裝飾的計價工作,能熟練編制建筑預決算與招標文件。發展目標:能協助注冊造價工程師進行工程造價全過程管理與控制的應用型、操作型、復合型高職人才。根據上述培養目標,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可作如下改革。
將《建筑力學與結構》由必修課程改為專業限選課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基礎,將造價專業的學生按土建與安裝兩類進行分類,選擇安裝類的學生不選本課程,增加設備基本知識與安裝施工相關課程的學時;選擇土建類的學生加強本課程的學習與訓練,以達到熟悉結構設計原理、掌握結構構造原理、熟練識讀結構施工圖、掌握結構施工技術與組織的要求,以適應工程全過程造價控制的需要。
整合課程內容,增加課程設計實訓,強化核心能力的培養結構識圖與鋼筋計量是土建工程造價人員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的教學是將該能力的培養放在三門課程中完成,《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側重結構計算,《建筑制圖與房屋構造》課程側重結構構造與識圖,《建筑工程概預算》課程解決鋼筋用量計算。在教學中,《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必然會涉及結構圖,《建筑制圖與房屋構造》課程重復配筋方式原理的講授,《建筑工程概預算》課程鋼筋用量計算又會涉及結構圖的識讀,課程既交叉又割裂,不利于學生學習。因此,課程改革的思路應是整合課程內容,增加課程設計實訓。以樓梯的教學為例,《建筑力學與結構》理論教學完成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完成樓梯結構計算的課程設計實訓;然后在建筑識圖課程中將自己的草圖繪成結構施工圖,在工程概預算課程中按自己的結構施工圖計算鋼筋下料尺寸,完成工程量清單計價;最后,根據下料表,利用課余時間制作樓梯模型。通過連續的課程設計,學生才能將所學的知識串起來,變為實際能力,同時也能體會到學習與創造的快樂。
利用寒暑假擴展第二課堂可引導學生發揮能動性,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到施工企業與設計單位參與圖紙會審、技術交流、鋼筋下料等工作,向實踐學習,增強專業意識。
教學方法的改革
課程的改革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將建筑力學結構知識與工程實際、生活實際相聯系,盡量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看得見、摸得著,才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復雜的知識。
采取多媒體教學學生初次接觸本課程,對結構構件與體系非常陌生,對節點構造、鋼筋錨固、搭接、彎起、截斷等不理解,教學中應多以直觀圖像演示結構的細部與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很快地熟悉。
增加力學實驗講授構件承載計算前,可先組織學生觀看梁、柱等構件的破壞實驗,直觀感受能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承載力的計算原理。
組織施工現場參觀實習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辦學,組織學生在工程基礎隱蔽、鋼筋隱蔽、主體驗收前到工地現場參觀學習,了解工程實際要求與規范的執行情況,增強學生學習的緊迫感。
開展實訓與競賽可組織學生動手做一些結構構件模型,比如樓梯模型,或開展一些小競賽,比如用實物厚紙改變形狀提高紙板的承載能力比賽等。通過親自動手,將力學基礎知識貫穿其中,可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知識的魅力,感受到創造的快樂,激發起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的知識。
工程造價控制與管理的發展,客觀上要求高職高專院校造價專業緊密結合造價人員的崗位知識與能力需求,持續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培養出適應建筑市場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青來.混凝土結構施工圖的平面整體表示法[J].湖南大學學報,1994,(12).
[2]陳青來.關于平法柱標準構造詳圖的討論[J].建筑知識,1997,(6).
[3]尹貽林.加入WTO對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1,(8).
[4]尹貽林.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目標模式[J].中國投資,2000,(5):38-39.
作者簡介:
章鴻雁(1968—),女,湖北黃岡人,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房地產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