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學生就業、職業發展與個人成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職業心理適應能力,使學生掌握有關承受心理壓力與處理心理危機的技巧,是新形勢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
相對于基礎教育而言,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各行業培養第一線工作的各類技術服務人員、管理人才和熟練勞動者,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培訓學生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與素質為基本原則。
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與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明確了高職人才的服務領域和對象,明確了高職人才應具備的理論知識、技能、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職業教育應滿足受教育者的就業需要,直接為受教育者的就業需求服務,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更需要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做好全方位的準備。職業教育的課程定位與普通教育不同,是針對特定的職業或職業群的,職業教育的普通文化課常常體現出一定的職業性,如商貿英語、汽車英語等,雖然職業教育也關心學生能否達到課程目標要求,但課程目標僅僅是中介,最終目的在于學生能否在今后的工作中獲得成功。職業教育課程最終的成果不僅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衡量,更重要的是以學生在勞動世界被認可的程度來衡量。此外,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主體是技術知識與工作過程知識,與活動緊密相連,是情境性、過程性的。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面對自己的職業取向,認識典型的職業工作環境,做好必要的職業心理準備,具備一定的職業適應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的年齡正處于人生職業發展的探索階段。人們的職業發展在不同的年齡處于不同的階段。一般情況下,0~14歲是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個人通過對家庭成員、朋友及教師的認同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概念。15~24歲進入探索階段,在這一時期,個人將認真探索各種可能的職業選擇,并將職業選擇與職業了解與在學校教育、休閑活動、工作等途徑中獲得的興趣和能力匹配起來。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的年齡正處于這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及以后的職業階段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天資形成一種現實性的評價。在這一階段,培養青年學生成人后的現實感與責任感至關重要。
融入社會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融入職業生活是融入社會的重要標志。愛因斯坦說過,學校教育的目標始終應該是使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成為一個和諧的人。21世紀的職業教育同樣必須關注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首先要“促使人的社會化和每個學生潛能的充分開發”,要把關注每個學生向“社會人”轉變過程中的潛能開發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將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需求作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社會發展、知識分化要求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使其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如果置職業發展這樣的現實問題于不顧,單純地談人的發展,勢必導致高職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最終必將被社會所否定。
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面很廣,包括內容豐富的教育與咨詢活動。分析職業面向心理因素是開展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一個人的職業能力可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偏重的是社會能力的培養,主要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針對大一年級學生,應遵循人的生理、心理、職業及社會發展的原理,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學生的職業觀是根據社會的發展及學生的專業面向與需要形成的關于職業目標、職業道德、職業評價、職業選擇等方面比較穩定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在這一階段,應對學生進行有關生涯的意識、認識、試探、引導、準備、規劃等一系列有步驟分階段的咨詢輔導活動,加強學生的職業觀教育。具體做法是:在咨詢工作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社會,了解職業需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認識社會,全面把握職業;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正確認識與整合個人職業決策;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鍛煉良好的身心素質;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樂觀的職業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活動組織上,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按照修身立志、成功成才、就業創業三大主題開設思想教育類、人文素質類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教育。可采取報告、講座、論壇、演講、征文、競賽等多種形式,利用櫥窗、網絡、廣播、電視、宿舍等陣地開展各種專題教育活動,可邀請專家、勞模、杰出校友等來院做報告,激勵學生追求成功、追求卓越,引導學生對高職教育的認同感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自豪感,養成正確的職業觀與職業道德,養成誠信的做人原則,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實干精神與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
針對大二年級學生,應開展職業生涯心理輔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強對工作價值、職業觀念及服務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一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選修課、講座與職業能力傾向測試等,對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職業人格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做出正確判斷,并將自己的職業選擇與個人發展目標結合起來。二是開展能力拓展式心理輔導,重點是從職業對個人素質要求的角度進行輔導,通過心理訓練,拓展個人能力,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可采用游戲、小品、角色扮演、模擬招聘、現場辯論等方式,針對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自我探索能力與自信心的培養,設計相關的訓練計劃,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清自我價值趨向,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設計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就業心理素質與就業能力。三是要根據相關職業對所需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專業培養計劃,合理設置專業,構建課程體系,開設《職業觀與職業道德》、《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形勢報告會與職業指導講座,使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需要,引導學生明確就業區域、行業、崗位三個定位,了解未來職業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明確自己的能力素質與未來職業需求之間的差距,明確在校期間努力的方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將職業指導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之中。高職學生的職業指導除了通過課堂講授進行以外,還可以通過各種活動課程、實踐教學等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職業指導教師、輔導員、班主任是職業指導的骨干力量。
針對大三年級學生,應創設職業實踐場景,有針對性地設計職業素質培訓方案,進行職業適應培訓。
高職院校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校園主題實踐、實習實訓實踐、社會生活實踐三類。校園主題實踐是指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創設主題教育情境引導學生實踐,采取的方法有職業指導、心理咨詢、榜樣模仿、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專題研究等;實習實訓實踐是指在實習、實訓、頂崗工作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印證與嘗試履行相關崗位的職業道德規范,使學生在職業實踐中提高對職業道德的認同,感悟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工作態度、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吃苦耐勞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等;社會生活實踐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與專業相關的社會服務、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及志愿者活動等。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有針對性地設計職業素質培訓方案,有助于培養學生作為“職業人”特有的職業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的養成教育,強調職業面向的心理引導與心理適應。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出現的不適應要及時引導,培養學生對工作環境、工作任務、工作活動、工作需要及自身行為的主動適應。在具體環境下,引導學生根據職業工作總的性質的外在要求,對自己的身心系統進行評價,對職業行為進行自我調適,對職業工作的價值與職業生活的意義進行正確評價,對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狀態與工作壓力進行體驗與認知。
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需注意的問題
職業面向心理素質教育需要教育專家、學術團體、學校教師、行政人員、輔導咨詢人員、社會團體、家長、學生團體、社區等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服務。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校領導牽頭,學生處、心理教師及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與干部相互配合,協調作戰,更好地為學生的職業發展與健康成才服務。
良好的素質與能力不能單靠傳授或演示獲得,需要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養成,要有相關“軟環境”的熏陶。例如現代企業特別強調的敬業精神、合作能力、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以及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應變能力等等,都不是僅憑“我知道了”或者“我懂了”就能真正具備的,必須在生產和服務的職業環境中通過一定的磨煉才能獲得。這種職業環境包括工作現場的任務要求、供需關系、規程管理、質量控制、技術革新、產品升級、市場規則、成本效益、設備維護、勞動安全、上下關系、人際交往、小組合作等等。如果不經過這種真實的、綜合的職業現場的實踐,很難完成職業素質“養成”與“內化”的過程。
通過對職業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探索,可以將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到職業發展的高度,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創業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建松.關于高職院校學生能力培養問題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
[4]唐潔.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5]粱迪,龐曉宇.論開展大學生職業觀教育[J].人才開發,2005,(10).
[6]張建.人性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3,(19).
[7]趙美琳.對高職教育能力體系的分析[J].職教論壇,2005,(8).
[8]陳慶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論支柱[J].職教論壇,2004,(36).
作者簡介:
付慶向(1968—),男,山東臨沂人,碩士,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