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質量、特色、管理三個方面闡述了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必要性及可取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持續發展
二十多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無論是學校數量還是在學人數,均已占據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職教育經歷了外延高速發展之后,質量不高、缺乏特色、管理水平較低等矛盾和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亟需加強內涵建設。只有上質量、出特色、抓管理,才能使前一階段的發展成果得以鞏固,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擔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
質量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主體
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是內涵建設的主體。只有調動所有積極因素,下大力氣抓好人才培養質量,才能辦出令人滿意的高職教育。要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習實訓工作是重中之重。
(一)專業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
專業是高職院校與社會聯系的紐帶,是一項基礎性建設,是學校適應市場的關鍵性環節,更是學校辦學水平和層次的集中體現。與產業、企業崗位群相鏈接的專業設置,決定了人才培養的品種。
專業設置要堅持“需求與優勢互動”的原則很多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注重優勢過多,基本上走的是“我們能上什么專業就上什么專業”、“有什么專業的教師就上什么專業”的路子。近幾年,很多學校注重了市場需求,卻忽視了自己的優勢,變成了“社會上需要什么專業就上什么專業”,“什么專業招生容易就上什么專業”。前者有優勢,但部分專業市場需求不旺,很難招到學生,后者有市場,生源火爆,但缺少教師、缺少設備,提高質量成了一句空話。因此,專業設置一定要堅持“需求與優勢互動”的原則。有優勢、又有市場的專業就可開設,社會需要什么專業就上什么專業;沒優勢、又沒市場的專業堅決不開設。
要整合改造現有專業沒優勢、又沒市場或有優勢而沒市場的專業就要下決心堅決停止招生;有優勢但市場需求不旺的,要想法開拓市場,整合改造專業,提高專業的市場適應性和社會競爭力。有市場、沒優勢的專業,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加大師資引進、培養和設備購置的力度,完善配套設施,盡快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有市場又有優勢的專業,要作為主干專業大力扶持、重點建設。
要按專業大類建設主干專業和專業群專業建設要全面規劃、整體推進、重點建設、以點帶面。對于有發展潛力的主干專業,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下決心做大做強,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以主干專業為依托,朝有優勢又有市場的方向設置專業,逐步培育出有整體競爭實力的專業群。盡量避免另起爐灶式的專業設置。
(二)課程建設是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素質的重要因素
課程是高職院校的服務產品,是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素質的重要因素。課程體系是先于教學活動而設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學正常運行的先導。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結構與功能、內容與實施辦法、考核與評價等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在《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中,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第5層次的B類教育。這意味著這類教育所傳授的技術技能必須是在學生高中階段畢業后再經過本層次的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并達到合格后才能掌握,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更要注重崗位需求,更要體現職業特殊性。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不僅要徹底摒棄過去那種以學科為主體的“本科壓縮型”傳統思路和傳統模式,還要體現中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規格上的差別與優勢。在課程設置中,必須牢固樹立職業本位思想,堅持按崗位標準要求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把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在加大技術基礎課程的同時,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構建一個“基礎寬、技能精、針對性強、適應面廣”,具有高職教育鮮明特色的課程體系。
(三)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目前,高職教育師資數量不足,結構不盡合理,素質不理想、工程實踐能力薄弱,培養、提高的形式和途徑單一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許多高職院校現任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難以適應高職教育對技能教育的要求。從目前乃至長遠來看,高職院校發展最根本的“瓶頸”,不是缺乏財力、物力等前提性競爭力,而是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大師、能師和技師。
師資隊伍建設要通過抓好兩個工程,打造一支隊伍。一是要抓好“輸血”工程。首先是要有計劃地新進、引進博士生、碩士生和優秀本科生,這是建設師資隊伍的主渠道。其次是聘任一定數量的企事業單位的管理骨干、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職教師,打破學歷限制、身份限制,開辟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進入高職院校的綠色通道,鼓勵教師在學校和企業間有序流動。再次是聘請知名教授、專家到校任教,促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二是要抓好“造血”工程。高職院校教師必須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都必須按高職教育對師資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升自己的素質和水平。首先是提升學歷水平。沒有拿到碩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必須在3~5年內拿到碩士學位,提升學歷層次。其次是努力提高現有能力、滿足高職教育教學的需要。如學習能力、教科研能力、授課能力、使用現代化教學設施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是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學習提高。如參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組織的培訓,到重點高校做訪問學者,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考取雙證書、雙職稱等。
(四)實習實訓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高職教育的職業特征決定了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強調崗位的針對性,狠抓技術教育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以提高職業技能為目的的實習實訓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內容。
高職院校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技術水平,是制約教育質量的一個主要“瓶頸”,實習實訓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都要放在重要地位,一個都不能少。校企合作是提高實習實訓質量的重要途徑,要在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上下工夫。
特色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點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要制定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類型的學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層次辦出特色。”辦學特色是高職院校獨特的、持久的內涵。高職院校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辦出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特色就是質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一所沒有特色的高職院校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是很難生存和發展的。
一是我國高職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辦學條件不同,辦學歷史不同,所依托的行業和企業背景不同,在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大環境中,高職院校必須以多元化的發展來適應這種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各高職院校在內涵建設中必須有自己的目標定位,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凝練出自己的辦學特色,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優勢互補,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是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的歷史重任。要完成這一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就必須走自己的特色辦學之路,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辦學活力。如果說招生是高職院校的“生存線”、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生命線”,那么辦學特色就是高職院校的“生長線”。辦學特色是高職院校立于不敗之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市場經濟社會大環境中,高職院校如果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也就沒有自己存在的價值。
三是高職教育是就業教育。近幾年,部分高職院校一次性就業率較低,學生就業難,直接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大學生就業難雖然是個社會問題,造成就業難的原因也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高職院校缺乏辦學特色,質量不高,沒有培養出適合社會多樣化需求的人才,學生“學無所長”,導致“出口不暢”。
四是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6年已達到23%。高等學校之間對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高職教育對此有切膚之痛。我國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場逐漸開放,外資可以到我國投資辦學或開展合作辦學,這是無法抗拒的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如果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努力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就會無立足之地。
管理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
高校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說:“大學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有其特殊的結構,大學管理必須在遵循管理普遍規律的同時,體現不同于其他社會組織管理的特殊規律。”管理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辦出特色、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走內涵發展道路的關鍵。只有遵循高職院校管理的特殊規律,加大管理力度,實施科學管理,向管理要質量、要特色、要效益,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高職院校有限辦學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最大的辦學效益,才能使內涵建設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一)管理是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因素
“必須堅持依法治教、嚴格管理,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這是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出席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第17次全體會議時所強調的。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職教育提高質量的雙重課題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為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因素。
管理在高校提升辦學實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內涵發展的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高校的重視。英國的牛津大學從2002年起公布的與管理有關的文件就有《牛津教學戰略》、《牛津學術戰略(綠皮書)》、《牛津管理結構(綠皮書)》、《牛津大學管理(白皮書)》等。這些重要的改革文件告訴我們,在日益激烈的全球范圍內的大學競爭中,在經過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洗禮之后,提升大學管理水平有多么重要。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發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矚目,但內涵發展遠遠滯后于處延的發展,提高管理水平顯得尤其緊迫和重要。
(二)管理是促進內涵建設的必要手段
高職院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組織,沒有科學的內部管理,就不可能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就不可能使有限的辦學資源實現最佳配置,內涵建設更是無從談起。實行科學管理必須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為本在高職院校就是以教師和學生為本。首先,高職院校要樹立為師生服務的意識,增強服務觀念,理順服務的各個環節。其次,要實行全員參與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代會和職代會制度,激發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全員管理意識。只有廣納民言,順應民心,管理者才能科學決策,才能取得廣大師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的和諧的工作環境。
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管理隊伍一般由校級領導、中層領導和一般管理人員三個層次構成,其中校長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要建立高素質管理隊伍,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平公開、競爭上崗的選拔機制,憑政績用干部。其次要加大對管理隊伍管理知識培訓的力度,實施崗前培訓、合格上崗的機制,提高管理隊伍管理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再次要對管理隊伍實行任期制或聘任制,建立健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機制。建立健全操作性強的客觀評價系統,科學評價各層次管理人員的管理績效。
用規章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用規章制度管人管事,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至關重要。規章制度的建立要科學合理,有法可依,要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管理過程中要照章辦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減少管理過程中的人為因素。要堅持制度第一、校長第二的原則,在高職院校中,最有權威的應該是規章制度,校長應該是規章制度的忠實維護者和模范執行者。
總之,內涵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所在。內涵建設涉及方方面面,質量、特色、管理只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等,這些都是加強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點工程。
參考文獻:
[1]勒國慶.打造高職教育品牌與特色的五大戰略性思考[N].光明日報,2007-01-03.
[2]秦虹.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7-11-29.
[3]朱萍華.關于高等職業院校促進內涵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9(26).
[4]劉欣.高職院校品牌創建重在凝煉辦學特色[J].職業技術教育,2007,(28).
作者簡介:
許德寬(1954—),男,周口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高職院校管理與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