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本管理強調按人性的基本狀況進行管理。在高職院校管理中,必須樹立人本思想,構建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管理體系,重視人文精神教育,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本,創新用人機制,依法治校,民主治校。
關鍵詞:人本思想;高職院校;管理體系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本管理理念認為,人是管理系統中最活躍、最有能動性、最有創造性的要素,人在管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人本思想強調人的尊嚴、平等、價值和理性,從人性出發來分析、考察人類社會中任何有組織的活動。人本管理是人類社會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管理方式,對任何組織的管理都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政策指導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與完善,經過近年來的探索和跨越式發展,高職院校秉承高職辦學理念,無論是在辦學定位、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實訓建設、多層次人才培養結構、校園文化建設,還是在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素質培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均已呈現出自身特征。目前,全國已有近1200所高職院校,70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在管理中,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把人本管理和以人為本作為學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并把這一理念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高職院校管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人本思想的內涵及其與高職院校管理的結合
在歐洲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上帝創世、上帝造人、君權神授、王權世襲的封建神權和封建王權理論觀點。近代一批資產階級思想家為了推翻封建專制和神權統治,采取了用人本主義反對神本主義的思想斗爭形式,以此為資本主義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鳴鑼開道。費爾巴哈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內核,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義”的哲學口號。他在《哲學原理》中指出:我的第一個思想是上帝,第二個思想是理性,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是人。費爾巴哈人本哲學與后來的人本主義思潮雖然有其差異,但還是有許多共同的特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實現了對費爾巴哈人本哲學和人本主義思潮的超越。馬克思與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并且把未來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界定為“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因此,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論是以人為本高職院校管理理念的理論基石。主張在高職院校管理中以人為本,應該是圍繞人、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凝聚人、發展人,應該是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激發人的創造精神和自身潛能,應該是通過管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這也就是以人為本中“本”的本意,即最終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尺度。
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管理的內涵非常豐富,其核心是高職教育辦學管理活動中的“人”,把人的因素放在首要位置,尊重人、愛護人和關心人,在和諧關系的基礎上,有效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高職院校的辦學發展營造出寬松的人本管理氛圍。
人的因素第一在高職院校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中,樹立人的因素第一的理念非常重要。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它擁有眾多“雙師型”教師和即將成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學生。高職院校的教師通常有或應有企業工作經歷,具有較高的基礎理論素養,是“雙師型”技師的培訓者。高職院校培養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實用型人才,而是各級各類既有較高理論素養、又有較強職業技能和實際崗位動手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職院校的教師和學生的獨特性及他們在學校的主體地位,毫無疑問地成為高職院校管理者管理和服務的核心內容。人的因素第一的理念,在高職教育管理中實際上就是把教師和學生放在首位的觀點。
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以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發展為管理目標的理念是人本管理的實質內容,也是高層次的人本觀念。一般來說,在低層次人本管理階段,為了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多采用以物質鼓勵為主的手段,例如提升工資、獎金等,少數人也可得到職位的升遷。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教育水平的提高,這些激勵手段的效用正逐漸減弱。高職院校的管理應該以人的不斷解放和全面發展作為奮斗目標,因為高職院校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選擇高層次的人本管理理念。高職院校管理的特有屬性與其他管理有著根本的不同,它的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全能型技能人才,而這種人才不僅通曉某一門具體專業的理論,還要熟練掌握這一方面的技能,即培養“大學水平的能工巧匠”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學生”。
“人和第一”的理念即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設寬松的校園環境,把充分開發人的潛能與保障休息和娛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結合起來。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心情舒暢、心理平衡、精力專注,有利于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做到“人和第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1)高職院校管理者之間的和諧關系。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對于高職院校的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管理者之間的關系、領導者的關系是高職院校管理網絡的“綱”,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則是“目”,只有抓住、抓好這一“綱”,綱舉目張,管理中的一切問題才會迎刃而解。而要處理好這一“綱”就必須處理好管理者之間、領導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講,就是要使管理者內部各成員之間團結合作,形成合力。領導班子要有凝聚力和親和力,而不是一盤散沙,這就需要領導班子中的班長既要發揮主導作用,培養領導的威信,又不能搞“一言堂”,要讓班子的每一位成員都各抒己見。(2)高職院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和諧關系。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從本質上講都是學校的工作人員,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管理者與教師、管理者與學生,既是管理的關系,更是服務的關系。管理者的權威、管理者的決策的實現不是單靠行政命令,而是靠制度的約束和被管理者的認同與接受。被管理者也要遵守各項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讓制度和規則成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平等和諧相處的橋梁。同時,除了制度、規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也要有真情的互動,用真誠的關愛培育二者之間的和諧關系。
構建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管理體系的關鍵舉措
人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實施人本管理是現代高職院校面臨的巨大挑戰。西方發達國家已明確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領域進一步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并將其作為推動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以人為本的高職教育管理理念,將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建構一個新的理念指導下的新的管理體系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耗費相當大的人力、精力、物力、財力,必須在各個方面作出相當的努力。主要來看,下面幾點措施至關重要。
重視人文精神,創建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寬松的學校教育環境可使人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各個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創新性、獨立性、學習性等高層次的素質也會得以加強。在學校教育管理中滲透民主平等、集體合作、團隊精神、規則意識等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準則,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教育關系的發展。應在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建設上充分體現人文精神,使學校的每個地方都發揮育人功能,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強自我教育的意識。
更新觀念,創建全新的用人機制傳統的用人機制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對教師和學生以“管”的方式來管理。這往往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僵化的教師關系以及僵化的師生關系,難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創建全新的用人機制,建立包括校長競聘制、全員聘任制、教師待崗制在內的一整套人事制度,通過層層聘任,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等措施,形成競爭上崗、優化組合、職責清楚、各負其責的用人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用人原則上,不論親疏資歷,唯德才而用。實行包括校長在內的全員聘任制,打破“鐵飯碗”的弊端,形成“在其崗,盡其事”的良好效應,從而增強全體教師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助于高職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實施。
加強和規范學校的各項管理,強化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應體現于引導教職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職工的民主意識。要堅持普遍參與的原則,組織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的實踐。通過實行學校、院系部門、教研室(學科組)三級民主管理,吸引廣大教職工廣泛參與到民主管理活動中去,不僅使民主管理有廣泛堅實的群眾基礎,而且使廣大教職工在參與中體驗自身價值的實現,體驗民主管理所創造的成果,會正確行使民主權利,并使之進一步轉化為民主參與的熱情和動力,推動民主管理的深入發展。
依法治校,建立公正、科學的評價和管理體制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管理重心的逐漸下移要求在管理過程中既要以德治校,更要依法治校,切實樹立依法治校的觀念,調整高校與其他社會法人組織的關系,規范辦學行為。依法治校是高職院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通過依法治校,可實現學校管理與運行機制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形成學校依法自主辦學、依法監督的新格局。依法治校為高職院校在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提供了切實有效的保證,而以人為本則是依法治校的理念基礎。加強依法治校應通過制度建設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以實現提升人們自身內在的道德素質和修養的目標。依法治校中體現和貫徹以人為本理念,既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自身制度建設和管理創新的要求。
在學生管理中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管理,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加強服務意識,管理就是服務。以學生為本,一是要把學生看成學校生存之本,高職院校是因高職學生而設,辦高職院校就是為了培養高職學生,使之成為社會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沒有學生,高職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從人本角度看,高職院校是為高職學生服務的機構,因學生而存在。二是要把促進學生發展看成學校發展之本。高職院校要發展,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有質量、有特色,而學生的質量與特色又取決于學生的發展水平。學生發展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既包括少數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體學生的成才;既包括個性發展,也包括全面發展;既包括現時發展,也包括未來發展。學校不能只求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不能只教學生適應,更要教學生創新。三是要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推動學校各項工作改革的動力之源。教學工作要認真研究和遵循高職學生的成長規律,培養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德育工作要關注學生在新形勢下的思想狀況與特征,增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管理和后勤工作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與困難,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難。讓學生享有必要的知情權、參與權與選擇權。
新時期的高職教育將發生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實踐也迫切需要全面革新與提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對我國高職院校的辦學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職教育是新生事物,應樹立和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尊重學校實際,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地循序推行人本管理模式,使高職院校的管理實現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促進高職教育向更高層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紅瑞.論學校管理過程中的人本思想[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3).
[2]孫寧華.人本思想與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轉型[J].韶關學院學報,2006,(8).
[3]李立新. 談談學校管理中“人本思想”的體現[J].教育情報參考,2006,(8).
作者簡介:
楊東銘(1965—),男,江西銅鼓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李章書(1976—),男,湖北赤壁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檔案學、文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