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要轉換傳統的教師角色,對自己準確定位;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師角色;教師素質
2000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的通知中,將研究性學習課程正式列為高中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培養重點的素質教育提供了相應的課程載體和操作平臺,同時對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育觀念也產生了強大的沖擊。由于教師長期從事傳統教學,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與教學模式,對于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該怎樣把握其精神實質和理論內涵,體現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具體組織實施研究性教學,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應對這一挑戰,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師的觀念轉變、角色定位、素質提高三個方面入手。
研究性學習與教師觀念更新
為了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指出:“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由此可知,研究性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要受到許多條件的制約,如時間、物質條件、學習環境、教師素質、學生能力等等。因此,在因地制宜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同時,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意識,訓練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基本功。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的只求讀懂教材的做法,多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如果使學生具備了創造能力,其一生的本領是無限的。同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運用各種方式、途徑、策略引導與激勵所有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條件,對問題的分析不要武斷,要給學生留下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學生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我國的傳統課程是學科性課程,教材是按嚴謹的結構體系編排的,教學過程更多地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課程涉及的知識是多學科的,屬于整合性課程,教學過程關注的是學生會學的能力,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精神與探究能力,注重學生在對各種知識的綜合探究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研究性學習課程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課程目標以學生獲取關于探究學習的直接經驗、發展創新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直接目的,以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根本宗旨。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探索的興趣與初步的研究能力,使學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與他人合作,掌握獲取信息的渠道。
研究性學習以綜合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課程目標,這種學習既可以在課堂或實驗室進行,也可以在課外、校外或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既可以依據課程表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時間進行,也可以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進行;既可以采取集體教學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小組教學、個別指導、師帶徒的形式;既可以由本校教師或教師小組進行指導,也可以邀請社會上其他機構學有所長的人員進行指導。這與傳統的學科教學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由固定的教師講固定的內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應根據活動的內容、特點以及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的具體情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不僅注重對學生的研究結果進行評價,更注重對學生的研究過程進行評價;既考慮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及學習結果,又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既有教師的評價,又有學生的自評、互評,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這種評價與傳統的評價觀念有所不同,不僅重視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不僅重視學生論文的質量,更重視學生團隊精神的養成。
研究性學習與教師角色變化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與以往不同,要求發生較大的變化。
從知識的權威變為學習的平等參與者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成為知識的權威。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舊觀念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自主選題、自主研究,在一個學習環境中進行實踐活動,教師失去了壟斷地位。同時,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視野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性變為多樣化,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也就失去了對學生所學習知識的權威性。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要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中,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學生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
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與促進者教師傳統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者。而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應主要在資料信息來源、思路點撥、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運用教師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以啟發,但要“點到為止”,不提供標準答案。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組織管理與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于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與問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與情緒波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協調工作。
從教材的執行者變為教材的開發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選擇與研究的課題應聯系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社區與學生的聯系更密切,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更貼近。教師應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開發研究性學習的教育資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內,要充分利用校內的圖書資料、視聽材料、多媒體教學軟件、實驗室、校園環境與有專長的教師。二是校外,要充分利用社區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館、圖書館等教育資源。三是網絡資源,教師不僅要了解情況,而且要敏銳地發現現實世界的問題,充分挖掘潛在的教育資源,組織并指導學生卓有成效地開展研究,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進一步開發校本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僅注重學科教學變為教學與科研并重研究性學習是類似于科學研究的一種學習活動,其實施程序與科學研究方法基本一致。因此,不懂科研的教師就不能很好地指導研究性學習。單一的學科知識無法適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需要,在學科教學中圍繞教材、資料與高考繞圈子的做法不能勝任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教師不重視科研能力培養,不關注學科前沿與交叉學科,不重視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就會在新一輪改革中被淘汰,這是一個關系到教師隊伍重新整合的問題。
從教育教學的管理者變為新型人際關系的建設者研究性學習使教師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與師生關系,教師原有的教育教學管理者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是平等、民主、合作、和諧的關系,教師與教師之間應是合作、聯合的關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適應學生多方面的知識需求,完成課題的研究、指導工作。
研究性學習與教師素質提高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盡快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學會研究性學習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自己先要學會研究性學習。首先,要懂得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理論,從宏觀上把握其精要,了解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方式方法等。其次,要學會用研究性學習理論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出真知,只有在親身實踐中摸索規律,形成能力,才能指導學生的實踐。
加強自身知識儲備是否具有豐富的學識是衡量教師素質高低的標準之一,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一點十分重要。研究性學習涉及的知識門類繁多,教師不應固守已有的知識,而應經常接受新知識、新信息,不斷充實自己。教師必須學識淵博、視野開闊,除專業知識需要不斷更新與拓展以外,對其他門類的知識也應廣泛涉獵。對學生研究的課題,自己也要加以研究,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樣才有利于指導與評價學生的研究。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研究性學習在某些方面具有科學研究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科學研究的情境,引導學生以研究的眼光發現問題,用研究的方式解決問題。雖然這種研究并不能、也不可能等同于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但在學習過程中能形成主動探求的精神與積極實踐的態度,掌握學習的技術,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利用各種工具、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然后分類、歸納、篩選,提取有用信息,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過程可以為學生將來真正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具備這種能力,自身必須盡快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論與科研方法,具備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開展,才能體現新型教師的風采。
總之,研究性學習對傳統教育提出了挑戰,每一位教師都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轉變教育觀念,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具有一專多能、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具有指導學生進行研究的能力,在這場變革中從容應對,主動發展。
參考文獻:
[1]霍益萍.研究性學習——教師導讀[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安桂清.“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反思[J].教育發展研究,2001,(1).
[3]文可義.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色及構成要素[J].教育探索,2003,(1).
[4]趙跟喜.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J].甘肅高師學報,2004,(4).
[5]王琴.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J].教育探索,2003,(8).
作者簡介:
唐梁兵(1975—),男,浙江富陽人,職業教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