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教育的價值問題主要是從“手段性價值關系”的角度來思考職業教育價值問題的。它與職業教育的價值主客體關系相反,是指職業教育的客觀社會環境、發展職業教育的物質基礎以及人的主觀認識等對職業教育發展的作用、影響和意義。從整個運行過程看,現代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物質、精神和主觀條件都需要社會、個人以及教育系統來提供。這些條件包括師資、校舍、實訓基地、經費以及職業教育理念和思想等,這些因素一起構成了對職業教育的價值,離開了它們,職業教育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正常運行。相對于職業教育活動而言,社會和個人必須呈現出他們各自對于職業教育潛在的或者前提性的意義和價值。對職業教育的價值概念的意義主要有兩點。從理論上講,它補充了“職業教育”價值概念的邏輯結構,使其更加完善。從實踐上講,它有利于職業教育評價的實施和職業教育價值的實現,有利于改善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促使人們對職業教育如何有效發展的問題進行思考。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8年第十一期唐林偉《試論職業教育的價值體系》
關于職業教育隱型課程
對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涵義,研究者一般是從三個角度展開研究的:一是人類文化學的視角。顯型課程和隱型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分別承擔著顯型文化和隱型文化的角色,是顯型文化和隱型文化在課程領域的反映。二是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在學校教育中,“隱性知識”往往以“隱型課程”的方式呈現,所以,“隱性知識”也就自然成了研究隱型課程的一個理論視角。三是課程與教學論的視角。在現代課程觀中,顯型課程主要是指國家課程,是正規的、正式的課程,是有明確目標、有形載體、評價指標的課程。而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另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所發揮的作用與正式課程一樣但卻是正式課程不能替代的。為此,有學者便提出了“非正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的概念,試圖對它們作出區分。
摘自《職教通訊》2008年第四期陳新文《職業教育隱型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文化解讀與思考》
關于職業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
日本教育社會學家柴野昌山提出了學校教育功能的理論分析框架。學校教育的功能分為四大類,即顯性正向功能、隱性正向功能和隱性負向功能、顯性負向功能。其中,“負向功能”是指沒有實現人們主觀愿望的非理想功能。職業學校教育也會產生消極的負向功能,其中包括對學生學習動機培養的阻礙作用。改善職業學校教育在學習動機培養中的負向功能的方法:(1)理性定位,使學生樂于學習;(2)角色轉換,使學生主動學習;(3)持續發展,使學生終身學習。
摘自《職教通訊》2008年第四期何麗霞《從職業學校教育的負向功能看學習動機的培養》
關于“素質就業”
“素質就業”可以概括為關鍵能力就業。對關鍵能力的具體表述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經過培養培訓以后,能夠根據市場對人才調節的需要以及企業適應市場需要的變化而自主實施創業、崗位轉換等所具備的核心職業能力。(1)“素質就業”是相對崗位就業提出的。這一提法的現實背景是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廉價、整體素質不高,急需從數量就業轉變到質量就業的道路上來。(2)“素質就業”是相對傳統就業觀提出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可稱為“靜態穩定就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可稱為“動態不穩定就業”。(3)“素質就業”是相對體力就業提出的。素質就業就是培養勞動者的關鍵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就業。(4)“素質就業”是相對“素質教育”而提出的。“素質教育”是“素質就業”的前提與理論基礎;“素質就業”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
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九期丁得果《“素質就業”及其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推進》
關于職業能力觀
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對職業能力的理解可以歸納為三種能力觀,即任務本位或行為主義的能力觀、整體主義或一般素質導向的能力觀、將一般素質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的整合能力觀。任務本位或行為主義的能力觀把能力等同于完成一項項孤立的工作任務的行為,適合于對學徒和技術工人進行職業任務技能的培訓。整體主義或一般素質導向的能力觀認為一般素質是掌握那些特定的、具體的任務技能的培訓,也是促進個體能力遷移的基礎,注重普適性的一般素質。將一般素質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的整合能力觀,需要將一般素質與應用這種素質的具體情境聯系起來,需要將一般能力與個體所處的職位或工作角色聯系起來。所謂能力就是個體在現實的職業工作中所體現出來的才智、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整合。
摘自《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四期蔣乃平《有中國特色的職業能力內涵——“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再論之九》
關于職業教育模式選擇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一方面處于前蘇聯模式向現代職業教育模式過渡的后期,另一方面處于從吸收和借鑒國際現代職業教育成功經驗向全面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體系轉變的過渡期。在這個過程中之所以存在模式選擇與實際結果的背離,與制度性錯位有密切的關系。其主要表現,一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缺乏明顯的制度安排,只強調市場作用,而政府不擔負必要的責任,必然影響教育公平和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行業(行會)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缺乏制度保障。三是企業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制度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的過程中,不僅不能承擔職業教育的主要責任,連參與責任都很少承擔。四是職業學校缺少與企業合作的渠道與經驗,缺少“雙師型”教師,缺少進行專業教育與實習實訓的基地、設施和資金。五是勞動用工制度、工資薪酬制度、繼續教育制度、學習考核制度等都對職業教育模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摘自《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四期陳紅穎,夏金星《“制度慣性”與農村職業教育公共產品的特征分析》
關于高校教師的流動
高校教師的流動,可以形象地描述為三點:第一,“一江春水向東流”。高校教師尤其是擁有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不斷由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由辦學層次較低的院校流向辦學層次高的院校。第二,“墻里開花墻外香”。高校從時間、資金等方面給予教師以學習的支持,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學術骨干、拔尖人才,羽翼一旦豐滿,甚至于尚未豐滿便飛往他鄉。第三,“身在曹營心在漢”。部分教師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敬業精神不強,在崗不出力,把精力用在從事第二職業上,兼職過多,有機會就轉行的等待者不乏其人。
摘自《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第一期王偉,黃曉露,林詠紅《高校教師流動的管理模式研究——基于人力資本產權的視角》(逸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