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學校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教育管理學內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管理模式,也要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高校管理思想,同時使引導性自我管理模式得到具體運用,有效地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當成為教育管理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管理;教育管理
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的終身職業經歷。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在對其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確定一個最佳的職業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大學生圍繞就讀大學后的人生理想,在學校的指導下,對自己在大學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及其實現途徑進行具體設計和全面規劃,進而確定自己每個學年、每個學期在專業學習和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努力方向,并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付諸實踐。
雖然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工作,但大多數僅僅停留在就業指導層面上,還沒有上升到管理層面,還沒有將其完全融入學校的管理體系之中,還沒有成為教育管理學或學校管理學的研究內容。筆者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具有深刻的教育管理學內涵,體現了許多現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應當成為教育管理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學的核心,屬于人本管理的范疇。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尊重人的個性差異,發揮人的自身潛能,提高人的自身內在素質。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建設人才,所以要為學生創造不斷發展個性的條件,創設能夠展示個性的舞臺。個性的充分發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靈活性、創造性以及潛能的充分發揮。個性特點鮮明、突出的人,往往富有創造性。然而,目前高校中卻存在著與彰顯個性不相和諧的音符,抑制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高等教育應該促使學生確立自我意識,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對自身的發展目標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并按既定的目標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在自我調控中不斷追求生存的意義,不斷優化自我生命的存在,在為實現理想的追求中不斷完善自我。因此,高校教育要確立個性發展的教育觀念。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大學生首先進行自我評估,即對自己做全面分析,通過自我分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此基礎上確立奮斗的目標。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由于人的發展動力在其自身,所以職業生涯規劃必須由自己主導。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性格類型、文化資本構成、價值觀、才干、能力、職業生涯目標、對成功的評價標準等等不盡相同,所以不同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也不相同。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也需要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很好地體現尊重個性差異、充分發揮潛能的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管理模式
目標管理理論是一種過程型的激勵理論,在國外被稱為現代企業之導航。目標管理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德·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提出,他認為,“不是因為有了工作,才有目標,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德魯克對目標管理的論述有兩個層次:第一是把目的和任務轉化為目標;第二是每個成員在達到目標過程中的自我控制。目標管理包括三大要素:明確目標 、參與策劃、目標期限和績效反饋 。一般通過以下步驟完成目標管理:(1)確定使命和戰略;(2)制定計劃,大目標細化(每個成員都要參與設定自己的具體目標,然后各就各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完成計劃付出努力);(3)工作考查與考評;(4)開始新的循環。
從本質上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管理模式。職業生涯目標通常分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階段目標是對總體目標的細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學生確定大學畢業后的總體目標,并把總體目標細化到各個學年和學期。總體上講,大一是適應階段,大二是探索階段,大三是拼搏階段,大四是沖刺階段。
沒有追求目標的行動,就不能達到目標,也就談不上事業成功。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每學期計劃的實施和細化目標的完成,為實現總體目標奠定了基礎,充分體現了目標管理的思想。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體現
“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高校管理思想
計劃經濟時代,高等院校的主要職能是教書育人,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就業是分離的。新時期,國家對畢業生不再“統包統分”,“以就業為導向”成為現代高校管理的重要理念,培養人才與學生就業密切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就業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就業形勢日益嚴峻。2001年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始終只有70%左右,待業人數逐年上升,大學生畢業后工作難求的局面已然形成。但專家發現,大學生就業難與大學畢業生擇業盲目、缺乏職業規劃有密切關系。資料顯示,有40%的畢業生在走出校園時對就業前景感到一片茫然,另有一部分畢業生急功近利,心態浮躁,什么掙錢就做什么,還有的人隨遇而安,找著什么干什么,最終遺忘了專業知識,或迷失了發展方向,碌碌無為。
大學階段是學生職業意向形成的重要時期。2002 年11 月,北京農學院在2003屆畢業生中進行了擇業行為及其意向的調查,對413 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發現:52.54%的學生認為,個人的職業意向形成于大學期間。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大學生通過自我分析對自己做一個清晰的定位,并在大學期間按照一定的目標制定生涯發展計劃,并為該計劃的實施制定具體措施,增強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通過完成每學年、每學期的細化目標,實現大學期間的總體目標,為理性地選擇職業做必要的準備,而不是盲目地“守株待兔”。應該從大學生進校時就開始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和訓練,以便為學生一生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指導工作要貫穿于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全過程,在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實際應用能力,增強競爭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溝通的意識等,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引導性自我管理模式的具體運用
學生管理也是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陳舊而缺乏創新性,策略單一而缺乏時代性,僅僅滿足于讓學生老老實實地服從、規規矩矩地做事,管理者滿足于完成任務,沒有結合實際考慮學生的需求,沒有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這種管理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人。
人本心理學認為,人都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潛能,這種潛能是積極的、合理的和現實的。發揮人的潛能,是每個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科學的學生管理應以學生的全面的、內在的發展為核心,為滿足學生的基本要求而創造相應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不僅要關心學生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要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科學的學生管理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從屬和被動的地位,不單純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體,以利于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個性化發展的條件,同時也是個性化發展的結果。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創設了一個能讓人全面發展的機制,間接地引導學生自主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所以,它是引導性自我管理模式的具體運用。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教師由命令者變成了建議者、引導者,由引導來協調大學生的行為,指導學生能夠自我管理和協作,最終有效地完成個體規劃目標。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大學生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動機,增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也會明顯增強。在這種管理方式中,學生本身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學生在這種角色轉換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從而可引導學生走上自我管理之路,大大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宋明鈞.高師學生潛能挖掘與素質培養探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6,(6):58-61.
[2]鄢敬新.職業生涯規劃寶典[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5.
[3]許鳳琴.現代學校管理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林艷新,丁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5,(5):21-22.
[5]王洪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及解決途徑[J].教育評論,2004,(6):44-47.
[6]關勇.簡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05,(4):37-38.
作者簡介:
宋翠娥(1963—),女,河北遵化人,教育學碩士,張家口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地理學科教學論。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