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園林樹木學》是農林院校園林、園藝、花卉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及畢業后工作都有重要影響。文章從教學藝術、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及產學結合等幾個方面,對《園林樹木學》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園林樹木學;教學改革
適應21世紀城市化進程的需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努力培養實用、多能、高素質的新型園林人才,是新時期農林院校園林專業課教師面臨的新課題。幾年來,筆者在園林植物學和樹木學的教學中,結合我校應用性本科辦學特色和園林專業特點,以教學大綱為基礎,注重運用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目標,對本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革新,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樹木自身的美學特征,
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園林樹木學》是園林、園藝、花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學生的專業實踐中應用廣泛。其主要內容包括:我國樹木資源及其分布規律;樹木生長與發育;樹木與環境的關系;樹木對環境的改造作用;樹木的美學特征;樹木的生產功能;園林樹木的應用與管理;樹木分類基礎知識。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基礎理論課,系統性強,應用性廣。但是,在學校里,許多學生對《規劃設計》、《園林建筑》等專業課程極為重視,而對《園林樹木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影響了學生畢業后的業務能力。究其原因,主觀上可能由于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夠,自控能力差,客觀上可能由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性不足,教學效果差。利用樹木自身的美學特征,增強教學藝術性,激發學生學習樹木學的主動性極為重要。
園林樹木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變化萬千。許多樹木的中文名字是由葉型而來,如凹葉厚樸、馬褂木(鵝掌楸)、羊蹄甲、八角金盤、柳葉櫟、傘八仙、雞爪槭、鷹爪楓等;有的樹木名字是由果型而來,如秤錘樹、無花果、銅錢樹、羊角槭、天仙果、算盤子、猴歡喜、青錢柳、羅漢松等;有的樹木名字是由干型(枝型)而來,如白樺、垂柳、龍爪柳、紅瑞木、豺皮樟、爬墻虎、六道木、佛肚竹等。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講解形態識別時,這些特征往往可激發學生對植物產生興趣。教師抓住這些典型特征,運用比喻手法,再加上一些風趣的語言,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實,不僅是樹木的葉、花、果、枝,樹木的整個樹型有時也是人們稱贊和欣賞的焦點。樹木或濃蔭覆地,如南方的香樟、榕樹,北方的泡桐、懸鈴木;或碩果累累,如南方的紫珠、冬青,北方的女貞、苦楝;或花團錦簇,如南方的晚櫻、木繡球,北方的白蠟、木芙蓉;或姹紫嫣紅,如南方的烏桕、大葉櫸,北方的黃櫨、五角楓等等。這些特征往往又是園林植物造景重點考慮的內容。講解這些樹木的識別特點時,要突出強調其園林造景特征。
在具體講解時,結合設計每一節課的授課藝術方法和進程,可以引用典故或滲透文化內容,使枯燥的理論學習在有限的課堂中盡顯其生動、活潑。譬如,松樹蒼勁挺拔、堅貞不屈,梅花傲雪怒放、風骨卓絕,竹子姿態優美,終年青翠,被文人譽為“歲寒三友”(松、竹、梅);西部地區常見的胡楊被稱為征服干旱和沙漠的英雄;白樺的種子隨風漂移,能在火山噴出地、火燒跡地上成林,足見其頑強的生命力。在教學中,適當地引用一些文學詩句,可以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從中領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樹木是生命的象征、和平的象征、永恒的象征。每一種樹木都是一首詩、一幅畫、一首歌。充分利用園林樹木自身的美學神韻,變生硬枯燥的描述為富有哲理的語言,將樹木與生命、樹木與藝術、樹木與永恒緊密聯系在一起,就會給學生對園林樹木的學習增添無窮的魅力。
注重實踐和應用,靈活運用
專業課程的教學環節
選用合適的教材,適當取舍教學內容教材應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要重視理論性,突出應用性,強調實踐性。多年來,我校一直采用北京林業大學陳為民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年第1版)作為教材。通過實踐,我們發現教材的體系、結構與當前實踐性教學不相適應。表現在教材的基礎理論內容偏多,這些基礎理論大多在其他專業基礎課里都涉及。樹種應用方面的內容偏少,對于重視應用性的高等職業院校來說,這些內容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當前急需一本注重觀賞樹木的應用配置、適于南方高校應用的精編教材。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的做法是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取舍,重點講授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南方樹種,而北方樹種略講或讓學生自學。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還要注重系列課程之間的連續和銜接,通過教研組集體研討教學大綱,協調各門課程之間的教學進程和授課內容,以避免相互重復和內容脫節現象出現。
以實現學生就業為導向,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目前,園林專業學生主要的就業方向是基層城鄉規劃設計院、綠化設計企業、工程施工單位、工程建設單位等。就業趨向的變化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渴望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在工作中能真正得到運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灌輸式、“填鴨式”、單向封閉的“三中心”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多樣化的現代教學方式是21世紀教學的必然趨勢。改變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引入啟發式、參與式和討論式等教學法,強調靈活性、實用性和技術性,從多方面調動學生自學、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積極性,是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的方向。《園林樹木學》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只有見多才能識廣,熟練才能生巧。近年來,我國城市園林化發展很快,公園廣場、公共綠地、新建大學城、城郊開發區、高檔居民區等都是很好的學生實習基地。在教學中,結合理論學習,適時適當地帶領學生到室外進行現場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城市園林化發展的有利形勢,通過參觀考察,使學生把握近年來城市園林化發展的新趨勢,了解涌現出的樹木新種類或品種,熟悉園林植物造景常見的植物材料和手段,對未來的專業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結合時令變遷,靈活安排授課順序 目前,通用教材內容偏多,覆蓋面廣。編排順序一貫是先總論、后分論,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先原始類群、后進化類群。其實,這樣是教材編寫者為了滿足編書的需要而作的有意安排,對于教師授課則不一定適合。我們的作法是打破書本順序,結合時令變遷,靈活安排授課先后。即先講早春開花的樹種,后講初夏開花的樹種;先講常見多用的大科,后講應用有限的小科。結合時令有利于學生聯系實際。實踐證明,這樣靈活安排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掌握。
應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園林樹木學》教學效果掌握樹種特征,了解生態習性,領會園林用途,是學習《園林樹木學》這門課程的基本目的和任務。由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傳統以講解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枯燥,而現代多媒體技術卻可以克服這一缺點和不足。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使課程教學變得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課件中大量圖片的穿插與應用,使課堂教學內容得到延伸和擴展。學生可圍繞某一問題在課后的論壇中展開熱烈討論,通過與教師的交流、同學間的互動,使所學知識更加牢固并得到升華,起到傳統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作用。教師上課時可不必面對學生,不用板書,在學生認真聽課的前提下,顯得非常輕松,在學生中深受歡迎。
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改革現行成績考核體系傳統的成績考核體系往往以理論考試為主。書面考試較難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反映學生的能力。因此,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職業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應強調職業能力培養,突出考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建立新的教學評估體系。在考核內容上,使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如樹種識別考核中,可在野外擺上100個樹種的新鮮標本,并標上標簽,讓每個學生輪流識別每個樹種,并在規定時間內寫出樹種的學名。然后,讓學生回到教室,繼續寫出每個樹種的科屬和習性。這種方法能較好地反映出學生對樹種的識別能力。只有認識了標本,才能寫出名稱,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才能寫出其習性特征。期終總成績由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按一定的比例加權計算,從而使成績考核體系更加合理。
補充最新的科研成果,
充實《園林樹木學》的教學內容
促使學生及時跟蹤和接受新知識,這是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是學生知識更新的需要。補充最新的科研信息,尤其是園林植物栽培方面的新成果,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近年我國加大對園林植物資源的利用與選育力度,涌現出一批批應用性很強的新品種和類型。然而,這些新品種和類型在現行課本中無法找到,因此教師可及時地把這些新知識補充到教學中去。如近年來在園林中廣泛應用的金山繡線菊、金焰繡線菊、金絲垂柳、藤本月季、紅花七葉樹、北美紅楓、日本無刺蔥木、北美楓香、金邊復葉槭、紅葉石楠、金邊構骨等。可先制作一些新品種的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然后帶學生到公園綠地進行參觀考察,對樹木的形態特征、生態習性、栽培繁殖做系統介紹。對于生產與工程上應用較多的樹種應該重點介紹。
同時,專業課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閱園林方面的學術期刊,因為學術期刊內容大多涉及園林植物資源方面的信息,對園林專業學生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我們還列出了園林專業學生必讀的期刊名錄,如《中國園林》、《園林》、《花卉盆景》、《園林花卉》、《北方園藝》等。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外作業,督促學生參閱學術期刊。對此,大多數學生是認真對待的,有的學生還在期刊上發表了文章。
《園林樹木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在介紹樹木分類特征的同時,適當補充講解一些生態習性和栽培繁殖方面的知識也是必要的。
學用結合,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園林樹木學》實踐性、應用性、系統性都很強。實踐表明,學用結合是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聯系教學實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科研、生產任務和綠化工程項目等,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是我校日前廣泛提倡的教學法。學生大多樂于報名參加。實踐證明,這些實踐活動對《園林樹木學》的學習是有效的。其實,在綠化工程設計中,必然涉及樹種的選配、移栽、繁育和應用。讓學生去完成其中一部分調查或設計任務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鍛煉,也是一次真正的考核。
結合新校區綠化,開展園林樹木的選擇與配置新校區綠化是我校今年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重要的實踐教學工作。為了節約資金,同時也為了發揮我校園林專業的優勢,江寧新校區綠化由我校專業課教師承擔。結合樹木學期末教學實習,筆者安排學生開展了新校區綠化樹木選配和立體種植方案的設計比賽。學生熱情很高,經過認真思考,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有的學生還應用計算機繪制了CAD平面圖和3D效果圖。通過課堂講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自信心。
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研實驗業余開展科研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園林樹木學》的興趣,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訓練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一方面,可以為教師提供科研力量,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得到鍛煉。從去年開始,我校拿出專項資金資助教師開展科技創新,并鼓勵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生踴躍報名參與。
鼓勵學生參與生產單位園林方案設計幾年來,我院與十幾家園林種苗生產企業進行了校企合作,為生產單位開展了技術交流,同時還承擔了多項生產設計工程。利用這些機會帶領學生到現場調查了解情況,并讓學生參與方案設計,對學生提交的較好的設計方案在課堂上剖析、講評,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思路向成熟的方向發展。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樹木學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拓寬了學生思路,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春梅.21世紀園林專業面臨的新形勢與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園林,2001,(4):13-14.
[2]丁紹剛.我國高等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現狀與教育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園林,2001,(4):15-17.
作者簡介:
金雅琴(1974—),女,浙江長興人,碩士,金陵科技學院園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園林樹木學》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