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進行新嘗試,把“緒論”教學搬到工廠;把“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具體化、實踐化;充分用好“討論式”教學;重視“分層教學”;精講多練,把練習變成實習,提高了《機械制圖》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技工學校;機械制圖;教學質量
《機械制圖》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基礎課。技工學校學生的基礎水平、心理素質等原因造成《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困難重重,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提高《機械制圖》課程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
把“緒論”教學搬到工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技校學生年齡偏小,心理還不夠成熟,以前從未接觸《機械制圖》課程,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講解“緒論”時,組織學生到工廠實地參觀,了解零件的加工過程,接觸實際的零件圖、裝配圖。此時,先提出兩個問題:工廠設計人員如何表達自己的構思、設計方案呢?車間工人如何理解設計者的構思,生產機械零件,按要求裝配成生產機械呢?然后再向學生講解,設計人員與車間工人之間其實就是通過機械圖樣來溝通的。圖樣是工程技術界的語言,設計人員通過繪制圖樣來表達其設計意圖,車間工人通過識讀圖樣來生產零件及裝配機械。通過這樣的“緒論”教學,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必然被激發,就能為今后學習打下有利的基礎。
把“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具體化、實踐化傳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的做法,只不過是多提些問題、多畫點圖,鼓勵學生多想象而已。根據技工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這種做法并不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我們應把“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做法具體化、實踐化。比如在講解“機件的投影”時,一邊演示機件的模型或立體圖,將平面圖與立體模型、立體圖對照,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理解圖形表達的形體平面圖與立體圖的內在聯系。在講解“基本幾何體和簡單切割畫法”時,要求學生采用橡皮泥切出圖形的立體形狀。這種方法使學生深刻理解切割或者疊加之后產生的變形。總之,除了要充分利用實物、模型、掛圖、多媒體等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外,還要增加學生的制作機會,才能提高教學的形象性,真正培養學生空間想象思維能力。
充分運用討論式教學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講解還應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總結制圖規律,培養學生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方式。為此,可采用自由討論教學法,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機械制圖》課程里有些問題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這樣的問題用討論形式解決比較好。“表達方法的應用”這一內容采用討論法教學效果就很明顯。例如,為了表達某個機件上部分圓筒的內部結構,有時既可在左視圖中進行剖切,也可在俯視圖中剖切。此時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最后得出兩種剖法的各自特點,從而得出最合適的表達方案。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使學生更加明確各種表達方式的特點和用途。這樣既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重視分層教學《機械制圖》課程內容的抽象性讓許多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這主要是因為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我們應該重視分層教學。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和個性差異,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不僅保持對《機械制圖》課程的學習興趣,并保持自信心。
精講多練,把練習變成實習《機械制圖》課程實踐性較強,內容較多,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進行畫圖示范。因此,教師必須對講授內容作適當“瘦身”處理。例如,在講解直線和平面投影特性時,每一直線和平面只介紹一種,另外兩種可以讓學生自己思考。在結合模型講解“正垂面的定義及三視圖”后,可引導學生獨立擺放鉛垂面、側垂面的位置,并表達它們的定義,畫出它們的三視圖。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分析、歸納出垂直平面的投影特征。為了便于記憶,可將其投影特征結合圖形概括為“一線兩面”。這樣,學生對理論知識有較深的理解,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機械制圖》課程實踐性較強,必須通過充分的練習才能使學生掌握制圖知識技能。因此,制圖課上應多布置練習,徹底改變以往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突出實踐課教學,增加練習的比例。在制圖練習中鼓勵學生不斷探求和總結作圖技巧,在實際作圖時加以恰當運用。并幫助學生總結經驗,將其中的一些具有規律性的方法進行推廣,以提高學生整體的制圖水平。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要求學生根據零件實物作圖,把“零件測繪”這一節的內容貫穿在作圖練習中。
當然,要想上好《機械制圖》課程,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除了以上措施外,教師還必須熱愛自己的專業,精心備課;熱愛學生,增強自己在學生中的親和力;要不斷鼓勵學生的學習信心;在教學中針對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多學、多練。
參考文獻:
[1]王春生.淺談空間想象力的培養[J].現代技能開發,2000,(4).
[2]黃強,等.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
陳燕玲(1964—),廣西桂林高級技工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