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教學實例,從項目教學活動的六個階段分別展開闡述,探討如何讓學生立足直接經驗,在做中學,不斷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項目教學活動;實踐能力
項目教學活動是學生以某個主題為中心進行的自主探究。項目教學活動主張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活動,通過與真實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多方面的學習經驗,是注重發展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活動。項目教學活動為學生主體性的充分展現和發展創造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舞臺,學生在活動中所擁有的這種獨立性可以幫助他們應用自己已經形成的技能,還可以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筆者擬以《統計基礎知識》中“統計調查、整理、分析”為例,說明項目教學活動各階段的主要活動。
階段一:確立活動主題
主題在項目教學活動中起結構性支柱作用,因此,確定主題是成功開展項目教學活動的重要起點。一個富有創意的選題凝聚著師生的體驗和智慧,傳達著活動的意義和價值。
在 “統計調查、整理、分析”這一項目教學活動的選題階段,先由學生自由選題。學生提出的主題涉及面廣,從學校到社會、從學習到生活。經過綜合評價,最后選擇六個主題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分別是“學生就業調查”、“交通安全調查”、“青少年上網調查”、“群眾體育運動調查”、“普通人群讀書現狀調查”以及“親情調查”。這些主題貼近學生生活,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當面對眾多主題時,可依據下列標準有所篩選:一是源于學生生活,指主題應該來源于學生身邊或周圍所發生的事情,最好是那些對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以及所在地區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這樣的主題更具有探究價值,更容易激發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生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二是立足學生的直接經驗,直接經驗是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所獲得的知識。項目教學活動過程改變了學生單一的知識接受性學習方式和簡單的技能訓練活動方式,使之通過調查、訪問、考察、測量、分析、評價等多樣化的探究活動展開學習,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空,而且可以整合校內與校外的資源。三是具有可行性,學生一般很難估計問題的難度、可行性,教師通過適當地提出一些問題,可以讓學生意識到修改問題的必要性,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嘗試中體會到課題的操作困難,再引導他們確立合適的主題。
階段二:確定活動組織形式
項目教學活動的實施需要一定的組織形式,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活動中提倡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統計調查、整理、分析”這一項目教學活動,主要是由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40名學生自愿參加,分成六個活動主題組,每組5~8人不等。在分組中,可依據如下的一些原則加以協調:一是學生自愿。學生的活動意愿應受到尊重,這是活動有效開展的出發點。教師對組織形式的協調必須與學生協商,而不能強制命令。二是控制小組規模,活動小組的數量要適當控制,小組成員的人數也要適當控制,人數過多容易造成活動的相互推諉。三是鼓勵打破班級界限,不同班級、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的學生可以合作開展活動,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拓展活動的實施空間。實踐證明,在自愿與協調相結合原則基礎上建立的活動小組,團結合作,在活動中可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優勢。
階段三:提交活動方案
在學生確定活動主題和活動組織形式后,要在教師指導下由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這一方案要為活動開展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及方式。學生在方案制定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可行性要從人、財、物、時間等方面看待方案的可行性。學生的時間、錢財等都是有限的,應用有限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
具體性活動方案的設計要力求具體,將時間安排、地點安排、活動內容、活動形式一一細化,便于在實施中有的放矢。但應注意,方案并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實施,隨著具體活動情境的變動,方案是需要不斷修正的,切不可生搬硬套。
有效性方案的設計要始終圍繞選題,指向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切忌搞形式、走過場。
多樣化要依據活動主題努力設計多樣化的活動,提供多元自主的學習機會,滿足發展個人興趣及專長的需要。
綜合性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其他學科知識技能,從整體上進行考慮。要鼓勵學生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并在網上討論或尋求幫助,獲取有用的信息資源,不斷完善活動方案。
階段四:展開實踐活動
這一階段是項目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在開展活動時要堅持學生主動探究,方式可以多樣化。學生采用了訪談、問卷調查、實地觀察、拍攝照片、抽樣調查、實驗法等多種方式調查并收集資料,又運用統計知識、數學知識、計算機操作技能等計算分析數據,并整理成圖表形式,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的語文知識、應用文寫作知識等撰寫調查報告,表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相關建議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在這一階段,教師主要可從以下方面加強指導:(1)創設良好氛圍,激發學生活動興趣,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專注于自己的課題。(2)抓住教育時機,引導學生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尋找突破口,把主題引向深入。(3)指導學生隨時做好階段成果的總結與整理,并不定期地展示階段成果。成果的總結整理與展示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糾正或深化主題的探究,提高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4)學生在活動中要懂得取舍。學生面對復雜的情況可能會無所適從,因此總想把所有的信息都收入囊中,認為資料越多越好。這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所收集的資料能反映問題即可,不要太追求多而全。
階段五:交流活動成果
成果展示提供了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各小組采用了繪圖表、照片展覽、角色表演、錄像放映、視頻、請被訪者親臨現場對話等多種方式展示主題活動的成果,盡量運用自己能夠駕馭的表征手段,把他們的見聞、感受、想法表現出來,并通過討論、說明、展覽等途徑,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小組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所獲得的經驗。如“學生擇業調查”的結果為即將面臨就業的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議,而“青少年上網調查”小組所搜集的那些觸目驚心的資料給沉迷于網絡游戲的青少年敲響了警鐘。
學生進行展示交流時要注意以下問題:(1)展示并非最終目的,要注意避免功利化傾向。(2)展示形式力求多樣,避免單一雷同。成果展示的形式同樣是學生創造力的體現,學生應拓展思維空間,通過多樣的方式展示活動主題。(3)展示力求自然、真實。學生的展示是一種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切忌把教師成人化的語言帶入,或者在展示中只滿足“教師想要的”,而不是去思考“自己想要的”。(4)把握時機,及時展示。學生的研究成果并非在結題報告時才最后呈現出來,在整個活動操作過程中,一旦有閃光點或成功時,就應滿足學生的展示欲望,及時提供展示機會。
階段六:反思、評價活動過程
在項目活動過程中,應隨時進行評價和反思,可以是個人評價,也可以是小組評價;可以是針對工作方法的,也可以是針對工作態度的,通過評價與反思不斷調整活動進展。項目活動結束后的評價與反思更是必不可少,通過評價與反思,學生可以發展自己對活動的改進能力,拓展知識和技能,激發關注社會現實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在活動中學生主要運用項目活動日志、反思問卷、小組研討會等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與反思,從而促進活動完善和自我發展。設計項目學習日志時可在信息搜集、處理、應用等階段的描述中加入評價反思的內容,由學生填寫,當每位學生獨立回答這些問題時,他們將體驗到一種快樂,這種快樂來自于出色完成一項工作而產生的自信以及認識到任何成果都可以改進的心理傾向。
項目教學活動的過程概括為六個循序漸進的階段,但這六個階段并非是一種單一的流程,第六階段的結束也并不意味著這個項目教學活動就此停止。根據需要,各階段可以循環多次,如在學生展示交流了自己的活動成果并作了評價和反思后,還可以對研究主題進行再一次甚至多次的深入探索,然后再次交流,分享所獲得的學習經驗。
項目教學活動之所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是因為以學生為中心,這是一種積極的、動手做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蔣慶斌,等.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22).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Thomas R.Guskey. 教師專業發展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4]楊長亮.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實施研究[J].職教通訊,2006,(3).
作者簡介:
張雪芳(1972—),女,江蘇溧陽人,江蘇省溧陽市職業教育中心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統計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