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課程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創新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引導學生認識旅游工藝品的特點。創設科學的訓練模塊提高學生設計制作水平,培養一批有實力、有水平的旅游工藝品開發設計人才。
關鍵詞: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旅游工藝品;設計
《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課程是為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課程。在這門課程教學中,應結合當地旅游資源,訓練學生旅游工藝品設計的能力,培養一批旅游工藝品開發設計的實用人才,提高當地旅游工藝品的設計水平與質量。這種做法既是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實行產教結合,培養實用人才和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需要,又是促進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幾年來,我校從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出發,形成了以裝飾壁掛、漆畫、瀝粉畫、鑲嵌畫、紙藝、布藝扎染等為主要內容的《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內容體系,并根據《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課程的技能特點和當地的旅游資源,融入旅游工藝品的設計內容,在豐富課程內容的同時為當地旅游業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藝品,從而使學生在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綜合素質方面受到良好的培訓和得到提高。
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
創新思維和動手動腦能力
培養學生造型能力在《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產品的造型要素,讓他們憑借自己的經驗、成功的案例和設計知識,將情感理解、文化內涵與實用功能、技術結合起來,借助視覺符號表達產品的實質內涵,使產品具有美感、可識別性與可操作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設計創造的源泉與基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與培養至關重要。在《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課程教學中,使學生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學會新的思維方式。除了掌握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以外,學生還要學會輻射思維、逆向思維等,尤其要學會通過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產生新的靈感。創新思維的培養,一方面要訓練學生多想、多看、多做,勤于思索就會思路敏捷、視野開闊、構思奇特、方案完善,另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學會變換觀察角度來進行設計構思,以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是訓練學生動腦與動手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學中,應有計劃地安排實習實訓內容,把創造性思維、創造潛能的開發與創造技法同專業技能實踐有機結合,強化創新意識和創造發明實踐,強調獨立操作,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喜悅,認識自身價值。
引導學生認識旅游工藝品的特點
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旅游工藝品的特點,從而系統開發設計旅游工藝品,提高設計能力,同時還能起到宣傳旅游和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發展的作用。
旅游工藝品造型的紀念性特點游客購買工藝品,為的是游一方山水,留一種紀念,使日后睹物就能想起旅游經歷。應根據當地的旅游資源,引導學生抓住具有紀念意義的主題內容,開發具有紀念性特點的工藝品。比如,瀘州是中國酒城,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其紀念性特點首先是名酒文化,還有農業生態文化、竹制品文化、紅軍文化、瀘州空石文化等。特別是近期瀘縣發掘出的歷史文化三大瑰寶龍(腦)橋、龍舞和宋代古墓,這些都可以作為訓練的題材,使學生自然融入到當地的旅游經濟建設中。
旅游工藝品造型的獨特性特點特色和個性是旅游工藝品的生命,其內涵在于產品體現和蘊含著地域特征和民族風格。好的旅游工藝商品,應該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如蘇杭的繡品、貴州的蠟染、景德鎮的陶瓷、濰坊的風箏等。在瀘州,以瀘州老窖的1573窖池,郎酒的天寶洞、地寶洞,張壩的桂圓林,方山的黑臉觀音,佛寶的千年古鎮,分水的油紙傘等為題材進行構思的旅游工藝品就具有瀘州的獨特性。這種獨特的工藝品能給旅客一種積極購買的暗示。
旅游工藝品設計的人性化特點旅游是一種身心放松享受大自然的運動,具有顯著的流動性,旅行中一路奔波,十分勞累。因此設計旅游工藝品應當掌握游客的心理,進行別具匠心的包裝,在造型、材質、體量、色彩、紋飾、視覺效果等方面都應當精雕細琢。在工藝品設計中,還必須充分考慮重量、防腐、安全性、抗磨損性、運輸的便捷性等,要體貼入微,為游客著想。
旅游工藝品的認知和藝術特點旅游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它要求旅游工藝品品位要高,要有時代感,還要小巧精致。這一特點應該成為旅游工藝品設計的核心理念。在旅游工藝品設計中,應當將文化內涵、藝術思想、審美功能以藝術手法表現或物化在旅游工藝品中,將抽象的藝術思想與具象的物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突出旅游工藝品獨特的藝術價值或文化價值。在旅游工藝品的藝術性設計方面,一是要精心選擇藝術題材,如瀘州的酒文化、紅軍文化、瀘州空石、瀘縣的龍文化等;二是表現形式要具有藝術性,成功的旅游工藝品往往用現代新材料、新技術和藝術的表現手法,塑造精美的藝術形象;三是包裝的藝術性,好的旅游工藝品就應該有別具匠心的包裝。
創設科學的訓練模塊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掌握生產過程實踐模塊以培養生產過程宏觀思維為主線,將過去以教室訓練為主調整為生產過程實踐,將微觀的動手操作改革為對宏觀生產過程的熟悉。使學生重點了解生產企業的現代化生產過程,人員、設備、資金的組織與調度,產品的營銷策略等。這一模塊教學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產學研有機結合,學生先在校內生產過程仿真實習基地進行訓練,然后深入企業進行實訓。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多接觸社會,掌握市場的行情與動態,根據市場的需求開拓新產品。使學生懂得產品的經濟價值及其在市場中的地位,學會將傳統制作工藝和現代制作工藝有機結合起來,并利用考究的材質將傳統工藝設計方案與現代設計方案融合在一起,制作出稱心如意的產品。
旅游工藝品設計的構思訓練模塊在旅游工藝品設計的諸多因素中,作品構思要將歷史性和創新性完美結合起來,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精明的商人買下了一堆“垃圾”——拆除的“柏林墻”,并當作紀念品出售,因為它是“柏林墻”的“垃圾”,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內涵,結果成了“搶手貨”而一賣而空。因此,旅游紀念品設計就應當重點考慮能否和當地的歷史文化發生關聯。中國的第二次載人航天器的升空、“神州六號”的順利返回、“嫦娥一號”飛船奔月等是每個中國人引以自豪的盛事,我們就可以圍繞“神六”這個極具文化內涵的設計題材對學生進行設計構思的訓練。
裝飾材料及應用訓練模塊材料本身都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把握材料獨特的情感因素是進行創新設計的前提。比如木材的紋理自然柔順、金屬冰涼尖銳、玻璃閃亮招搖、陶土古樸大方……我們所要研究的是這些材料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找到一般意義上的表達方式。將設計對象與工藝要求結合起來,在作品中體現出很強的工藝美感,這是進行工藝品設計的前提。例如,設計水晶工藝品需要仔細研究它的材質特性,如折射、反射所帶來的視覺效果等,然后通過磨砂、激光等處理手法對工藝品加以完善。在沒有了解原料可以利用的特性之前,很難設計出體現工藝美感的優秀作品。所以,要訓練學生通過了解石材、木材、竹材、金屬、玻璃、壁掛、鑲嵌、壁畫等不同材料的分類、特點、加工方法,為下一步的作品構思選擇合適的材料,以準確表達創作意圖,并且嘗試采用不同的材料表達不同的題材。
民間特色材料訓練模塊《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教學要與當地的材料資源結合起來。讓學生發掘當地的文化,再利用當地具有特色的竹、木、石,結合民間手工藝技術,設計制作出極具當地文化內涵的旅游工藝品。以鄉土化素材為創作題材的工藝品往往是旅游者愿意購買的產品。油紙傘則具有瀘州的民間工藝特色。教學中,就應當圍繞油紙傘這一民間特色材料對學生進行專題訓練。這種地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愈本土化愈有特色。
雕塑材料訓練模塊由于材料的局限,雕塑類作品訓練可重點進行泡沫板雕刻、樹根竹根雕刻的訓練,讓學生了解立體造型的規律和特點,初步掌握雕塑的一些基本技巧。
綜上所述,在《裝飾藝術與材料工藝》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能力,有利于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向躍川.裝飾材料與技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張曉萍.從旅游人類學的視角透視云南旅游工藝品的開發[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5).
[3]張萌.旅游商品創新開發的若干思考[J].旅游管理,2000,(4).
作者簡介:
蔡炳云(1957—),女,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藝體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