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教學的性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學環境四方面來闡述導語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并例釋了開門見山法、旁敲側擊法、由此及彼法、設疑激趣法、烘云托月法及他山攻玉法等設計獨具特色的課堂導語的方法。
關鍵詞:導語;作用;方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先導,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導入新課是閱讀教學的最初環節,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學生對新事物“先入為主”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課堂導語,給學生以強烈的感知印象,則課堂和諧寬松的氣氛、學生求知探疑的心理自然產生。
課堂導語之所以具有如此微妙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教學性質來看,一堂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教師課前充分準備外,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仍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參與者思緒紛雜,勢必影響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進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非常必要。第二,從“教為主導”這一方面來看,課堂內容的展開要突破固有的模式,教師如果一味強調自己的主導作用,勢必造成教師“自我中心”的傾向。第三,從“學為主體”這一方面來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興趣轉移需要一個良好的話題。如果話題不符合參與者的愛好、心理以及當時的心情,或過于艱深,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圍,或過于平淡,破壞了學生的求知興趣,則很難推動教學。第四,從教學環境來考慮,上課伊始,學生大腦皮層上的思維興奮點往往不在本課相關的區域,或受其他課程的影響,或隨課間休息的遷移,注意力難以集中。諸多情況,迫使教師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話語伊始撥動學生的每一根神經,喚起他們心靈深處的共鳴?課堂導語無異于說書人手中的“醒木”,“醒木”一拍,先聲奪人,淋漓盡致的講授便如順水行舟。關于課堂導語的設計,筆者以語文課為例,嘗試了以下幾種方式。
開門見山法
一般來說,講課文應循序漸進,從開頭講到結尾。然而篇篇如此,難免索然無味,使學生對文章失去興趣。所以,課文教學有時要打破常規,別出心裁地抓住課文中間或結尾的一些重點詞語進行引發。例如講授《項鏈》時,筆者在學生提前預習的基礎上,提問課文講述了什么故事,學生很快回答講的是瑪蒂爾德因為沒有項鏈而向朋友借項鏈,后來弄丟了項鏈而賠項鏈,最后才知道項鏈是假的這樣一個故事。筆者抓住他們的回答,提問“瑪蒂爾德的一生為什么東西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學生立即回答是“項鏈”,筆者緊跟著問“項鏈是真的還是假的”,并讓學生注意看文章的結尾:“唉,我可憐的瑪蒂爾德!可是我那掛是假的……”,從而引導學生注意文章在構思上的精巧高明之處。又如在學習《阿Q正傳》時,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Q”,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從“Q”談開,談到阿Q悲慘的命運。
旁敲側擊法
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進入教學,便于直接切題;但有時旁敲側擊,漸入主題,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向學生解釋“情”和“景”的關系時,筆者講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討論:在一次徒步旅行中,有兩個人和同伙走散了,在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他們迷路了,這兩個饑腸轆轆的人跋涉到一片沼澤地,望著眼前的泥濘,他們再也走不動了。忽然,他們發現在沼澤的邊上竟然有座小草屋,于是二人走進小草屋。但小屋空空如也,兩個旅行者癱坐在小屋的門口,沒有一絲力氣。這時,一個旅行者說:“唉,我們眼前只有沼澤了。”但另一個旅行者卻反駁道:“不,還有星星陪伴我們。”同樣的情景,相同狀況的兩個人,為何看到的卻不相同呢?學生馬上回答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一個平視,一個仰視。筆者接著提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二人觀察的角度不同?學生回答:“看到沼澤的人,已經失去了信心,他悲觀了,絕望了;看到星星的人,是樂觀的,他仍有信心走出沼澤。”于是筆者輕而易舉地將故事引到了“情”、“景”關系的論題上,并且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及彼法
取同一載體或內容相似的寫法以及相關的事情,聯系舊知識或課外知識,自然導入新課,水到渠成。例如欣賞《再別康橋》前,筆者要求學生收集關于離別的詩詞歌賦:“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學生一方面獲取關于離別詩句的豐富儲備,另一方面也通過比較體會到了《再別康橋》與這些古體詩在送別對象、營造氣氛、抒情意象等方面的不同。在欣賞《沁園春·長沙》時,筆者和學生一同朗誦《沁園春·雪》,調動學生的情緒,并且將兩首詩歌聯系起來,進行比較閱讀。
設疑激趣法
優秀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有意地“話到嘴邊留半句”,把后半句留給學生去揣摩,即以提示性的語言把學生引到語言所描繪的意境中,以收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愉悅。例如,在講授《赤壁之戰》時,筆者先給學生出個謎語:赤壁之戰,打中國兩個著名歌手的名字。筆者由學生揭示的謎底“劉歡”“孫悅”引入“赤壁之戰”中“曹”、“劉”、“孫”三方的講解。在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時,筆者先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良藥,能不能不苦口?忠言,能不能不逆耳?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忠言順耳’的竅門呢?”在講授《鴻門宴》時,筆者運用說書的語言,從“話說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后,出身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以及出身農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先后起兵反秦”開始講起,講到“誰先入關,便為關中王”的約定,直至“項羽率軍駐扎在新豐的鴻門,準備一舉殲滅劉邦”。見學生對故事產生了興趣,筆者道出“欲知后事如何,且看《史記》分解”,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烘云托月法
對課文的理解,需要某些特殊的情境,這時就需要教師營造必要的氛圍,渲染感情,蓄勢待發。例如,在誦讀杜甫的《登高》前,筆者先宕開一筆,讓學生傾聽《二泉映月》的CD,悲戚的樂聲,恰好成了誦讀詩歌的前奏。在閱讀《邊城》前,筆者先讓學生聽由黃磊演唱的根據小說《邊城》改編的歌曲《等,等,等》,并且配樂朗誦《邊城》的簡介,略帶憂傷而舒緩的音樂與小說的氛圍節奏正好吻合,歌曲結尾處黃磊淺吟低唱“等,等,等過了第一個秋,等過了第二個秋,等到了黃葉滑落,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這仿佛翠翠的喃喃自語,感染了在場的學生。
他山攻玉法
古語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教學中,各學科如能結合各自的特點,巧妙借鑒,相互滲透,將使教學各放異彩。職業學校尤其強調文化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相互滲透。例如,在給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講解《風景談》時,筆者先請學生用英語翻譯文章的題目,借此機會,分析“談”和“風景”的關系。在給旅游專業學生講解《內蒙訪古》時,筆者請學生做導游,介紹內蒙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民族特色、草原旅游等。問題一提出來,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總之,課堂如何導入,教學方法如何選用,有法可循,但無定法,而以上導入新課的方法,也不過是管中窺豹罷了。必須因時因地,根據不同課文的特色、不同課文的教學目的、不同的教學對象來設計切實可行的方法,以便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者簡介:
唐金霞(1977—),教育學碩士,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