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企業崗位上往往陷入從業窘境,他們所表現出的能動性不強、自我定位偏低、非技能素質較差、成就感弱等特點同他們就讀的職業院校的選擇教育、勵志教育、心性教育、成功教育等不足息息相關。為了學生的切身利益和長遠發展,職業院校必須改革創新,解決影響和制約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瓶頸”問題。
關鍵詞:窘境;職業教育;“瓶頸”
筆者分別在一家股份公司和一家國有控股公司工作多年,兩家公司均屬大型企業,管理規范,績效良好,信譽過硬,這與企業員工的較高素質息息相關。在企業的運營發展過程中,有的人經受了磨煉,長了本事,增了見識,站穩了腳跟,成長為核心和骨干;也有些員工離開了公司,其中大多出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畢業于中等或高等職業院校。離開的原因有多種,有的因為另有高就,有的因為發展無望,還有的是因為不適應公司的環境、工作節奏和制度約束。離開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主動辭職,有的不辭而別,有的被解雇。離者很不得已,留者也多無奈。筆者長期關注這一狀況,經常以個別交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同他們進行真誠深入的交流。
我們認為,與綜合大學畢業生相比,中等或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優勢很明顯,例如:他們更年輕,更富有朝氣和銳氣,更務實踏實,動手能力更強,進入角色更快等。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仍處于從業窘境之中。對此,我們認為起碼要從三個層面進行解析。一是公司層面。當下的公司良莠不齊,品質各異,這就使從業者有苦有樂,有進有退。二是學生自身層面。這多與他們的自我定位、人生取向、價值追求、負重闕值有關。三是他們畢業的學校層面。學生從業窘境間接或直接地折射出職業教育的瓶頸。筆者試從第三個層面展開一些粗淺的認識。
從業者能動性不強與選擇教育的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崗位不滿意,對于現狀既不甘心,又缺乏改變處境的信心和勇氣,這些與他們受到的職業教育關系甚大。職業院校一再提倡學生要“先就業,后擇業”,過于強化就業的艱難,刻意強化學生于對就業崗位的單向適應性,從而忽視了學生選擇的主動性。對學生的適應教育是必要的,但適應的理念應當是全面的,應當涵蓋適應(fit)、匹配(matched with)、一致(consistent with)等不同內涵,應當是納德勒和吐什曼(1979)所概括的“一個要素的需要、需求、目的、目標或結構與另一個要素的需要、需求、目的、目標或結構相一致的程度”。因此,要引導學生認清個人與企業之間的契合度是雙向的,契合度高,個人與企業雙方的滿意度就高,反之則低,進而引導學生處理好適應和選擇的關系。而學生的從業崗位并非都是專業對口,他們當中終生能在一家企業的一個崗位的情況少之又少。鑒于此,我們特別要提倡學生堅持和珍惜自己的選擇主動性,選擇在前,適應在后;如感覺到確不適應其就業崗位之時,理性地重新選擇是其正當權力。
從業者自我定位偏低與勵志教育的不足
糾正應試教育的偏頗工作已進行多年,但應試教育仍大有市場。許多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沒能修成“正果”,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進入了職業院校,所在院校和所在專業也并非己愿,這就難免使學生產生混的想法——好歹混到畢業,再混個維生的職業。而校方意在把學生培養成“工匠”或“熟練工”,以技能教育為主,以維生勸誡為主,重“授之以魚”,輕“授之以漁”。實質上,這是應試教育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變形,即演化成為奉技能教育為上的應對社會選擇的教育模式。盡管校方一再言明以素質教育為上,但其基點還是給學生找個謀生的飯碗,這就使得學生滿足于掌握某種維生的技能或滿足于憑借某種技能謀生,滿足于干活掙錢過日子,表現平庸,意識不到提升人生品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為此,職業院校教育要正確指導學生做好人生定位,及時校正人生定位,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妄自菲薄,既干好當下,又要謀劃未來,不斷有高追求,在順應企業更上一層樓的要求中不斷提升主體價值和品位。
從業者非技能素質較差與心性教育的不足
一般而言,職業院校畢業生進入企業之后在技能方面能較快勝任,但這并不能因此而使他們身心愉悅,不能令公司對他們滿意。有人用“草莓族”來比喻80后一代,他們對此很反感,大呼不公道,然而他們自己也承認適應環境和角色轉換能力差;比較自我,有自閉傾向,不善于溝通;以自己為圓心,不太會換位思考;時而自卑,時而膨脹;在順境中做不到節制,在逆境中做不到堅忍;抗壓能力弱,受點磨難便消沉,腦袋一熱就辭職等。這與職業院校心性培育和開發不夠有關。80后一代因其成長環境與條件的獨特性,形成了具有代際特色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性,這在相當程度上塑造了他們處事待人的方式方法。培根曾說:“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盡一切努力培養自己好的習慣。從幼年時代就開始養成的習慣必然是最完美的,我們稱之為教育,教育其實就是一種從早期就開始的習慣。”任何一代人的教育都不可能盡善盡美,80后一代也不例外,由此造成了他們習慣上的缺憾,而改善的根本秘訣仍然是教育。教給學生技能較之教他們做人要速成得多,這就導致了職業教育的急功近利。魯迅曾經指出:“人立后凡事舉”,講的就是要反復地苦口婆心地教育學生要先做人,再做事,在做事中學會做人。“立人”的要旨在于心性的開發。心性開發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改善認識、升華情感、鍛煉意志、加強修養的心理教育過程。職業院校帶有根本性的職責就是在培養學生“硬件”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學生的心性開發這一“軟件”工程,強化他們學會做人、更好地做事的自覺意識。
從業者成就感弱與成功教育的不足
與其他代際的人一樣,80后也希望找到一個既鐘愛,又有發展的空間,既收入不菲,又身心愉悅的企業。但尋找這樣的現成企業難之又難,他們只好兩者其取一,要么為了高一點的薪水而不得不委屈自己,要么收入低些以便換個好心情。而從現實情況看,前者居多。這種現象與職業院校對學生的成功教育存在的偏頗相關。以往和目前的成功教育常常是單向度的,過分強調學生對社會、對企業的被動適應,過分強調技能對于成功的作用,注重以收入財富論英雄,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以人為本”。
教育學生要知足常樂并沒有錯,但要注重啟發和保護他們作為自然人的權利意識。成功教育應當是多向度的,衡量成功的標準應當是綜合性的。從主體一方講,學生自己設計的人生目標得以實現就是成功。這樣一來,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地規劃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成了關鍵,這是一個學校和學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學生仍然忽視對自己生涯的合理規劃設計,學校依然缺乏有力適當的教育指導,如果學校和學生對于何為成功、何為成功者的評判標準依然不科學、不全面、不適當,那么學生進入職場之后的茫然、郁悶、焦慮、壓抑、麻木則不可避免,平庸、低俗、畸形、病態也在所難免。然而痛苦可以轉變為幸福,被動可以轉變為主動,郁悶可以轉變為清朗,庸者可以轉變為英雄,這主要取決于人的自覺與主動,取決于主客體的契合度。我們的職業教育要著力培育學生這一自覺性和主動意識,提高他們與環境、與企業的契合度,進而增強幸福感和成功感。
要想克服職業院校上述在學生選擇教育、勵志教育、心性教育、成功教育等方面的不足,根本路徑還是在于堅持走智力教育與非智力教育、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技能教育與心性教育齊舉并重的科學之路,遏制浮躁短視偏頗,更新教育思想,變革教育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盡力幫助學生在職場既能生存,又得發展,既勞作,又快樂。
參考文獻:
[1].Venkatraman.N.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Toward Verbad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
[2]魏愛琴.轉型期國有企業員工心態調查:國企員工心理定勢的調適及行為改善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培根.論人生[M].張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馬劍虹(1968—),女,天津市人,天服三悅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
張子平(1968—),男,天津市人,天津津投金廈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
(本文責任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