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教育活動的許多規范發生了變化,教育工作者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如教師應如何正確行使懲戒權,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怎樣規定懲戒的界限,實施怎樣的懲戒方式才算“適度”等問題,就值得認真探討。
關鍵詞:教師;懲戒權;行使方法
教師懲戒權,就是教師為了維護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秩序,保障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依據《義務教育法》賦予教師的教育權力,針對違反學生行為規范、破壞學校校紀規章的學生而行使的一種教育管理權,它既是教師基于職業地位而擁有的一種強制性權力,也是教師的職務權利之一。
教師懲戒權的范圍
教師懲戒權的行使往往以行政管理的方式體現,懲戒雙方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教師在具體行使懲戒權的過程中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往往會導致懲戒過度。筆者認為,教師依法享有懲戒權,但更要依法行使懲戒權。教師懲戒權的行使不得侵害學生的權利。在行使懲戒權時,必須以保障學生的權益為前提,在注重懲戒效果的前提下,應最大限度地體現學校的教育職能。既不能容忍姑息個別學生的越軌行為而使多數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也不可在維護多數學生權益的良好愿望下使個別違反行為規范的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這就要求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應合法、公正,教師懲戒學生的直接依據——校紀校規必須合乎法律規定,校紀校規應當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不能超越法定的權限范圍。
教師行使懲戒權,針對的只能是學生的越軌行為而不能是學生個人。懲戒是為了教育學生,戒除其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促使其合范行為的養成,任何出于發泄個人情緒與私憤,明顯對學生的權利造成損害的行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懲戒。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不僅懲戒的內容要合情、合理、合法,而且在懲戒的過程中也必須符合規范的程序要求。必須明確在學校中,誰具有懲戒學生的主體資格,哪些是教師能夠行使的懲戒權,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實施懲戒權以及如何把握懲戒的“度”等等。
行使懲戒權的原則與方法
為防止教師濫用權力或對學生放任不管,懲戒權的行使必須有法律的介入,予以必要的制約和監督,并應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權利保護與救濟途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師行使懲戒權進行法律限定。
主體與對象劃分 懲戒主體即執行懲戒權的人。懲戒對象即懲戒行為所指向的對象,只能是學生的特定越軌行為,而不能是學生個人或其身體、心靈。對學生特定越軌行為進行懲戒的前提應是:此行為不但違反了社會規范,而且造成了或者可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不加以懲戒就無法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就不能保證學生個體的教育利益及健康發展。
懲戒權行使原則的限定(1)教育性原則。懲戒不是目的,其出發點不是為了使學生感到痛苦和恥辱,因此,懲戒絕不等同于體罰或心罰。懲戒是手段,是為了使學生知道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過錯行為負責而不得已使用的手段,其目的是使違紀的學生因受到恰當的懲戒而改正錯誤。(2)尊重學生人格原則。學生不僅享有人格權,而且享有與成年人相同的人格權,對人格的尊重不能因身份、性別、年齡、能力上的差異而有所差別。因此,教師執行懲戒的方式應尊重學生的尊嚴,不得使用體罰、變相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方式。(3)合理公正原則。怎樣的過錯應當給予怎樣的懲戒,要有章可循,并應考慮學生的不同心理發展水平與心理承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懲戒方式。另外,應貫徹“對事不對人”、“一事一罰”的原則,即教師不能為了報復學生或宣泄情緒而懲戒學生,也不能因個別學生的越軌行為而遷怒于學生群體,實施集體懲罰而牽連無辜學生。
懲戒權行使程序的限定一是實質性的正當程序,指學校懲戒規定制定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學校應當制定懲戒教育條例,對教師懲戒學生的內容、方式做出具體規定,懲戒條例的制定需經過學生、家長與學校的共同討論研究,充分體現民主、公平、人性的原則,而且要合法。二是過程性的正當程序,指做出決定的步驟與手段是否公平,尤其是做出諸如勒令退學、開除等較為嚴重的懲戒決定時,更應保證程序的正當性。在做出懲戒決定之前,應讓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這是法律賦予學生的權利。《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受教育者有權“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
懲戒方式的探究為防止教師在對學生的越軌行為實施懲戒時有太多的自由裁量權而濫用職權,應對教師個人所能實施的懲戒的形式做出限定,并給予必要的監督。(1)剝奪某些權利。被剝奪的權利應該是學校正常教學活動之外的,與學生受教育權無直接聯系的權利,如當班干部、評先進、申請困難補助、出外春游等。(2)隔離措施。將學生從其擾亂的背景中分離出來,以控制學生的行為,但不能因此而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如讓學生坐在教室固定的角落或窗口聽課,且時間應有一定的限制。(3)言語責備。指直接用言語對學生進行批評,是懲戒行為中最輕微的一種,但不能使用有傷學生尊嚴或侮辱人格的言語,如長春市教育局規定的教師禁忌用語:“別人都懂了,怎么就你不懂”;“你就不能像……那樣”;“你真讓我失望”……(4)沒收。沒收的物品應當是與越軌行為有特定關系的,而且沒收應是暫時性的,應在短期內歸還學生或家長,教師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對該物品加以使用。
總之,懲戒是于人、于事都有益的合理法則,教育者不應放棄這一法則,從目前人們對自身的認識與保護水平不斷提高、學生更加嬌貴的現實來看,讓學生適當地受到一些懲罰,受到一些年輕的生命所能夠承受的磨難,培養出來的將是學生更深沉、更勇敢、更有序地生活的心理品質與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陳婉珍.淺議師生之間的法律關系[J].教育與現代化,2005,(3):16-21.
[4]譚曉玉.要依法懲戒學生[N].中國教育報,2003-07-13.
作者簡介:
劉洋(1977—),男,湖北黃岡人,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特別用途英語。
居珈璇(1982—),女,湖北黃岡人,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