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小人臺(即自制縮小比例的人臺模型)為教具,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服裝設計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這是針對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各方面的特點,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探討出來的結果。后現代紙藝結合小人臺對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后現代紙藝;小人臺;中職;服裝設計課程;改革
自從法國時裝設計大師阿列克斯拉維涅(Alexis Lavigne)發明了女子模特(人臺)之后,人臺作為人體的替代品,已經成為立體裁剪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時,合理的人臺比例更有利于立體裁剪,是得到制作適合人體服裝用的樣板。而以小人臺(即自制縮小比例的人臺模型)為教具,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服裝設計課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則是針對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各方面的特點,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探討出來的教改成果。實踐證明,后現代紙藝結合小人臺對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眾所周知,我國的服裝教育起步較晚,自20世紀80年代初服裝教育走進大學講壇及各地中等職業學校服裝專業紛紛開設以來,為國家培養了二十多屆畢業生。但據不完全統計,這些畢業生最終能堅守服裝陣地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大多數的畢業生動手能力弱,離不開書本,缺乏創新能力,適應不了與服裝教育同時起步的服裝企業。因此,培養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成為中等職業學校服裝設計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圍繞這一中心,經過反復研究,筆者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將以小人臺模型為對象,進行服裝設計的全新創作方式引入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制作小人臺模型
以現代青年女性體型數據按1︰5的比例縮小,制作小人臺模型。先了解人臺的各部分水平截面、矢狀截面。上半身往后傾,乳房優美豐滿,臀部突出明顯,從肩胛骨到腰部至臀部的曲線曲度大,腹部突出也很顯著,厚度增加,立體形狀明顯。從腰部到腹部、大腿部、臀部的曲面表現,各部分橫截面都忠實地反映了人體的形狀,厚度的平衡也大致體現了對稱美。參考新文化式原型的綜合測量數據如表1所示。
根據表中參數,制作小人臺模型過程如下:(1)對三維形狀和二維樣板進行分析,繪制人臺模型平面結構制圖,前片胸部需做胸省轉換,處理成肩省、前后腰省。(2)利用經緯紗排列較密的白棉布,按照平面結構制圖裁剪出毛樣,大身按公主線分八片,前后各四片及大身底部一片,袖窿部位左右各一片,頸一片及頸頂部一片。(3)縫合公主線、側縫線、頸、袖及底部。其中底部留一小口,待填充物料之用。(4)填充。以棉花、人造棉、碎布、木屑紗線團等任選其一,從底部填入,為突出女體曲線,可用小紗線團填入胸部進行立體塑型處理。注意環保材料的使用。(5)縫合開口,裝上支架即可。小人臺模型如圖1所示。也可結合實際情況,選購現成的小人體或小人臺,如圖2所示。

(二)課前準備工作
課前準備工具材料:尺、針、針插、剪刀、劃粉筆、線、剪刀、廢舊報紙、坯布等。人臺的準備:(1)標志線的貼法。貼標志線的方法各種各樣,推薦使用0.3mm黑色模型線(或絲帶),利用視覺測量并固定。標志線的位置有:前中心線(CF);后中心線(CB);胸圍線(BL);腰圍線(WL);臀圍線(HL);肩線;側縫線;領圍線;袖窿線。標志點的位置:前頸點(FNP);后頸點(BNP);側頸點(SNP);肩端點(SP);后腰中心。推薦使用黑色膠布切成三角形,尖角部分對準以上標記點。
(三)課程舉例
例一,“分解與重組”。準備不同的服裝如T恤衫、襯衣、外套等,繪制現成的縮小比例的裁剪紙樣,要求學生把這些紙樣的每個部分都當作一個獨立的元素,如領子、袖口、袖筒、胸前片等,然后不受任何限制地選取其中一個或幾個以上元素(并可縮小或放大其比例),自由地把所選的這些元素進行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服裝。如10個袖筒可以制成1條裙子的原配件,而100個領子也許可以制成一條晚禮服。這種練習,學生很快就進入角色并大膽進行嘗試、創造,有時一個小時內可以有十種新的方案誕生。教師可要求學生在7個課時左右交2件縮小的紙制服裝。到本課程結束時(大約30個課時)完成1件或1套成衣,由學生自由選題。
例二,在特制小人體模型上的直接裁剪課程(需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首先讓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供的圖像,如印度人的服飾,想象這一民族服裝的成衣方式,并在人體模型上,用布料直接試著找出裁剪圖,最后做成成衣小樣。此外,還可讓學生根據某設計大師作品的照片或從服裝展示會的錄像中,迅速地勾畫出速寫圖,在此基礎上找出大師的裁剪圖并進行縮小復制練習,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已掌握的方法,獨立利用小模型設計出幾件自己的作品。例如有些學生利用廢報紙或塑料袋完成自己的作品,效果較好(如圖3)。
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注重對學生的觀察、感受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迅速、準確地控制整體關系的能力。實踐表明,這種以小人臺模型為對象進行小樣設計的創作方式具有直接、迅速把握大關系的優點。因為制作簡單,學生個個都能動手制作,適合于課堂教學,具有普遍性與直觀性。因為它的比例小,更適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增長了許多專業知識與創新技能,大大減少了學習壓力,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與能動性。它所采用的材料也符合環保的要求,且材料的使用量一般只需1︰1人臺所需的1/10甚至更少,大大降低了成本,為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使得設計實踐成為可能,改變了以往服裝設計教學紙上談兵的現象。
現代紙藝打破了以往學院派注重作品的主題、構圖色彩的做法,轉而強調對材料和技巧的關注與探索,追求筆觸、肌理、材質本身的美感和個性特征的表現。運用解構與重組的手法,隨心所欲地支配各種紙質材料,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即興發揮,或分解,或疊合,制造一種隨機的、無定式的美。并且無論是一些設計理念還是制作手法,都表現出一種對原始文明的好奇和對手工作坊生產方式的緬懷、模仿,呈現出返璞歸真的后現代藝術表征。
參考文獻:
[1]陳琳琳,鄔烈炎.現代紙藝[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2]方明.現代紙藝,古老文明的當下演繹[N].美術報,2004-05-29.
[3]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立體裁剪基礎編[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嚴亦紅(1971—),女,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