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以來促進東部盟市經濟發展的措施
(一)保障重點項目建設
為方便東部盟市地區建設項目開展前期工作.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結合實際,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審批要求的建設項目用地,及時辦理審查報批手續,對東部盟市重點項目建設前期工作給予了充分的支持。2004年自治區召開促進東部盟市經濟發展座談會以來,共批準東部盟市地區用地1.7萬公頃,占全區批準用地面積的46.4%;東部盟市土地供應占全區的46.3%;實現土地資產收益120億元,占全區的34%;累計投入19.1億元,收儲土地3069公頃,分別占全區的43.8%和46.4%。東部盟市礦業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60多億元增加到2007年預計的192億元,增加220%,年均增長44%。在東部盟市向自治區重點項目配置煤炭資源近300億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為自治區重點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二)積極開展地質勘查工作
東部盟市普遍重視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有色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等均有重大發現,拜仁達壩鉛鋅多金屬礦詳查、維拉托斯鋅多金屬礦詳查、五間房煤炭資源普查、諾門罕盆地煤炭資源普查等獲得較大進展。資源儲量增長迅速。為加快東部盟市地質找礦工作,2004年以來,在東部盟市安排地質勘查項目456個,投入資金23億元,分別占全區的45%和30%。共新增和提高煤炭資源儲量級別1035億噸,占全區的29%。自治區今年還啟動了航空物探綜合站測量,在東部地區重點成礦區帶進行物探掃描,目前已完成4萬平方公里工作量.結果顯示.效果很好,現正在對測量資料進行研究整理.確定異常靶區,計劃于2010年全部完成東部盟市的航探工作,并以此為基礎,繼續加大后續勘查投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三)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
2004年以來,在東部地區安排土地整理資金7.7億元.占全區的67.6%;項目建設規模8.1萬公頃,占全區的75%;新增耕地3.4公頃。占全區的59.9%:項目區村民人均耕地增加1—3畝。其中2007年預算資金2.5億元,占全區的77%。另外,全區基本農田保護示范旗縣有3個在東部盟市。占全區的60%。估算投資5.2億元,整理耕地3.11萬公頃,項目實施后。增加耕地面積1173,06公頃。2004年以來,共在東部地區安排地質環境治理資金0.9億元,占全區的44%,通過項目實施。完成驗收的項目治理面積7.5平方公里,占全區的40%。通過建設。使大量珍貴的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同時對能夠開發利用的地質遺跡通過建設地質公園得以開發。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旅游收入由2002年的1.2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4.1億元。增長了3.2倍;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旅游收入由2002年的0.5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4億元,增長了5.8倍,有效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二、今后加快東部盟市經濟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一)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近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我們積極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國土資源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走出了一條堅持規劃為先、節約集約利用、市場配置礦權、實行有償使用的路子。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要求的國土資源長效機制初步建立,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唯一手段。不僅規范了國土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秩序,而且增加了自治區地質勘查資金和地質環境治理資金。促進了國土資源管理秩序的規范。加大了勘查力度。2007年前三季度,全區國土資源各類規費實現收入106.7億元,其中全區土地資產總收益70.02億元,同比增長48%;收取礦業權規費25.12億元。同比增長71%;征收入庫資補費3.93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他7.63億元。同比增長66%。為此,建議東部盟市認真執行自治區政府提出的堅決杜絕行政審批方式配置資源、必須實行市場有償出讓資源的基本要求。
(二)認真落實各項土地管理新政
隨著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明顯增加,我區土地利用計劃與用地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建議各地區節約集約用地,加強規劃和計劃管理。在用地結構上,堅持遵循先用單功能的土地、盡力保護具有多功能土地的用地原則。在耕地保護上。由主動保護向標本兼治轉變,嚴格實行問責制。實施好土地整理這一造地增糧富民工程;在保障用地上,由依賴新增用地向挖掘存量用地轉變,提高計劃安排的科學性,清理閑置用地、盤活城鎮存量用地.解決用地瓶頸制約;在土地供應上,由注重指標約束向注重總量與結構、布局并重轉變.優先保障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優先保障高新技術產業,優先保障對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的生產型項目,優先保障關系群眾生計的經濟適用住房、中低價商品房項目。同時,認真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按照自治區統一部署。土地執法百日行動開展的成效與2008年的全區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指標掛鉤,建議東部盟市在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加大對旗縣、鄉鎮的監督檢查力度,對發現的土地違法問題要依法依紀立案處理,做到既查事也查人。
(三)大力推進縣域土地市場建設
縣域地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土地市場體系,其土地供求關系、價格等狀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態勢和政策因素具有密切的互動關系。在土地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加快土地市場建設、促進土地市場發育、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可以為縣域經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為此。在統籌運用縣域經濟發展的各類調節手段時,需要尊重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以土地市場為平臺,以土地價格為核心.以調節供需數量和結構為基本途徑,促進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持續增長。一是抓緊建立和完善縣域土地價格體系。建議東部盟市縣域地區高度重視城鎮基準地價更新和重新發布、農用地定級估價和城鎮地價動態監測工作。二是建立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有形市場。加強交易軟環境建設,逐步引導二級市場隱性交易實現公開轉讓。三是按照國家土地市場動態監測要求公布信息,綜合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土地市場供求關系,發揮好土地出讓的保障、調節功能。四是繼續落實和完善土地儲備制度.建議縣域地區建立一套順暢的土地儲備工作機制。盡快著手土地基金的建立。用于土地儲備的收回、收購和前期開發等。多途徑解決土地儲備資金問題。五是要積極探索建設用地流轉的有效途徑。促進土地二級市場的發育、發展和規范。建議旗縣政府充分發揮服務、引導和規范土地二級市場的責任。制定優惠政策。做好相關服務。引導隱性交易走向公開化,探索建設用地置換等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新形式,開辟盤活存量土地的新途徑。
(四)繼續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
2006年。我區煤礦資源整合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受到了國務院檢查組的好評。但資源開發集約化程度低、綜合利用率不高、礦山企業生產力布局小散亂的問題尚未得到全面解決,礦業附加值低的狀況依然很突出。因此,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將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管長遠的工作。自治區已經下發了第二階段工作方案和礦山資源整合總體方案。到去年年底。全區擁有非煤礦業權的非煤企業數在2006年初的基數上減少30%。即從目前的6066家企業,減少1800家企業,到2007年底控制在4200家以內。要完成好上述工作目標,任務艱巨,建議東部盟市認真落實非煤整合、整頓和規范工作的責任主體,繼續發揮整頓規范領導機構的作用,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從建立完善長效機制出發.層層落實責任目標。另外,建議東部盟市嚴格落實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各項規定,以規劃為基礎。以礦業權為主線.以資源有償使用和責任、經濟利益機制調整為重點。以合理利用為目標,規劃布局、市場配置、嚴格準入、強化監督,全面清理全區礦業權有償使用情況,確保到年底礦業權全部實現有償處置。
(五)做好地質勘查工作
針對東部地區基礎地質工作程度低。地表覆蓋嚴重。找礦難度大的實際,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基金擬在2010年前,在東部盟市計劃投入資金31億元,用于基礎地質調查、煤田地質勘查、非煤固體礦產勘查和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完成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興安盟等地區1:25萬和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調查面積達24萬平方公里。完成二連——東烏旗成礦區帶的21個圖幅的1:20萬區域重力測量,測量總面積達8.31萬平方公里;完成二連——東烏旗一帶的16個圖幅的1:20萬區域化探測量工作,總面積7.1萬平方公里;加快部署大興嶺南部重點找礦遠景區1:5萬化探測量工作。完成整個東部地區的1:10萬遙感影像數據庫建設。開展重要成礦區帶1:10萬礦化蝕變信息提取工作。加強基礎地質研究工作。重點在大興安嶺、德爾布干、多倫一赤峰、東烏旗等地區開展基礎地質研究項目。加強東部地區1:5萬礦產調查工作,優選重點地區。運用綜合勘查手段,提高地質工作程度,完成礦產遠景調查工作。為下一步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據。建議東部盟市根據資源賦存情況和工業經濟發展需求。科學確定項目。加大地質勘查投入力度,摸清資源家底,為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提供資源支撐。希望資源前景好的東部盟市。運用新機制,準確定位,制定一整套的地質勘查工作高端規劃、項目設計、實施和推動措施,實現找礦重大突破。
(六)實施國土資源重點項目建設
為促進東部盟市快速發展,結合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內容,我們初步擬定在東部地區開展重點項目建設。一是土地復墾項目,擬在2010年前,在呼倫貝爾、赤峰、錫林郭勒、通遼安排土地復墾項目19個,估算投資4.95億元,整理復墾耕地區片總面積1.5萬公頃,項目實施后,增加耕地面積8208.85公頃。二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到2010年,在東部盟市安排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54項,估算投資43.36億元,項目實施后,增加耕地面積2萬公頃。三是東部盟市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項目。擬在2010年前,在東部盟市投資4500萬元,主要查清東部盟市地下水資源數量、質量,為東部地區資源開發、城市發展規劃、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及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提供地下水資源方面的科學依據。四是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擬在2010年前,在滿洲里、呼倫貝爾、興安盟、通遼和赤峰的6個重點老礦山,投資1.8億元。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五是地質公園建設項目,擬在2010年前,投資2000萬元。主要在呼倫貝爾、興安盟開展阿爾山一柴河地質公園資源評價、保護和基礎建設,查明珍貴的火山、溫泉、地質地貌等地質遺跡資源,為大力開展旅游產業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