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張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是消除京津冀北貧困帶的迫切需要
(一)共建產業園區是環京津貧困帶張家口地區工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栽體
張家口工業經濟總量及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弱。目前張家口處于工業化前期階段,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5.2億元,工業支撐能力嚴重不足。工業比重小,“十五”末,全部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39.6%,比全省低7.4個百分點。地方支柱企業少,5年間,工業產值超億元企業和利稅超千萬元企業只分別增加19家和14家。工業落后嚴重制約了張家口的發展。
以產業園區建設、京張項目合作為載體,提高張家口工業自我發展能力。經濟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已成為工業經濟發展新趨勢。依托特色產業在空間上實現就近集中布局,提高特色產業聚集度,實現要素資源和基礎設施共享,為專業化分工協作創建有利的軟、硬件條件,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產業園區將使張家口中小企業群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集群,迅速形成產業整體優勢。充分利用北京資金與技術支持,加速張家口現有特色產業快速升級,使京張傳統產業互補,優勢產業合作,新興產業共建是張家口經濟新的增長極。
(二)共建產業園區是張家口消除貧困,擴大就業的需要
張家口目前仍屬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2006年張家口生產總值完成475.5億元,人均GDP為10567元,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5.2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83.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70元。張家口經濟總量相對較小,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生產要素投入明顯不足。顯然,產業園區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和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遠遠不夠,需要外部力量在園區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
張家口勞動力就業形勢嚴峻。張家口全市總人口450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1.49%。據有關部門測算,目前全市城鎮需就業和再就業勞動力13.98萬人。發展產業園區增強張家口吸納農村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使農民收入多元化,改善農民收入結構。另一方面,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實現產業集聚,促進商貿流通業、房地產業及其它服務業發展,使城市金融、信息、人才、勞務等生產要素市場得到進一步培育,安置農村勞動力轉移,擴大就業消除貧困,有力推動張家口城鎮發展。
(三)共建產業園區是張家口優化布局,控制分散發展的需要
張家口城鎮布局分散,規模小,人口集中度低。張家口市行政區劃為4區13縣,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全市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張家口市經濟發展中,城市經濟占54%,人口占83%的縣域,經濟總量只占47%。張家口對非農產業發展和人口增長缺乏吸引力和吸納能力,基礎設施發展落后。產業園區利于人口聚集,產生規模效益,使張家口具有功能布局優化、結構層次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企業集聚發展區,既聚集了分散的工業和人口,又彌補了城市建設資金不足,從而加快張家口城市化進程。
二、京張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是京張生態、經濟雙贏之舉
(一)共建產業園區是保護北京生態綠色屏障的支撐系統
北京90%以上飲用水源來自張家口,張家口是北京沙塵暴策源地,是亟待拯救的生態瀕危的荒漠化治理區。張家口生態治理不僅是河北的任務,也是北京的重要職責。水資源涵養和防止污染,是京張共同的任務。共建產業園區有利于首都生態安全,形成周邊城市的良性互動,建立專項資金,支持官廳水庫上游地區水利設施建設、水環境治理和節水產業發展。產業園區利于區域要素流通機制、利益補償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建設,提高北京資源環境的承載力。
京張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是構建區域綠色生態的保障。若張家口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發展工業,忽視資源、環境,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恢復起來很漫長,北京生態環境將進一步惡化。京張合作利于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充分利用張家口自然地理條件,園區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及可持續發展要求,構筑“青山、碧水、綠地、藍天”的生態景觀格局,形成環京綠州,生態涵養發展區,提供生態保障。
(二)共建產業園區是生態脆弱地區張家口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產業園區建設以關停并轉高污染企業為前提,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張家口作為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區、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建設產業園區可改變前廠后店、上廠下店生產方式及“處處點火、村村冒煙”的個體分散經營方式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停并轉,把企業集中起來實行清潔、規范化生產,使上游企業廢料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減少污染排放,利于污水等“三廢”集中統一治理。當前用地政策緊,在土地指標有限情況下,一家一戶小企業零星布點和要求征地擴大再生產受到較大制約,通過集中,把園區作為一個整體重點扶持,且園區用地比單獨用地更為節約、經濟,園區集約用地利于規劃與環保,提高生態安全保證度。
京張共建產業園區采用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科學開發方式,可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由北京水土保持受益區向上游張家口地區做出環境貢獻的居民進行貨幣補償。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專項基金,對因保護生態環境而造成的財政減收,作為計算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分配的重要因素,通過財政橫向轉移支付加大補償力度。運用建設污水、垃圾處理項目支持形式,重點發展張家口產業園區生態移民和替代產業,是實現京張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社會經濟雙贏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京張產業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北京具有人才智力雄厚、科技教育發達、文化資源豐富、信息資源密集、市場潛力巨大等獨特優勢。北京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輻射源和推動力,但與珠江、長江三角洲相比,其缺陷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發展不足,尚未形成完整城市群帶。京津冀北區域性貧困與貧困性生態問題構成北京與周邊地區發展的嚴重落差,難以形成都市圈效應。
北京人口規模快速膨脹,資源瓶頸約束矛盾日趨突出。北京是目前我國人均耕地最少的城市,2004年人均0.31畝。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度集中,城市發展空間受到極大制約,其工業項目必然外遷。張家口是北京直接腹地,勞動力資源與土地資源豐富,可吸納外遷企業和產品轉移。共建產業園區,充分利用產業分工合作,產業梯度轉移商機,消除環京津貧困帶,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拓展北京城市發展空間。
張家口作為北京直接腹地存在自然資源、經濟技術梯度差,影響京津冀核心都市圈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與繁榮。共建產業園區形成梯度互補產業鏈,推進城市產業整合,實現地區合理分工,有助于培育張家口區域性支柱產業,促進京津冀都市圈生產要素大范圍流動和資源合理配置,擴大市場容量和產業空間。樹立區域協調理念,發揮京張比較優勢,減少交易成本,保障雙方利益預期。最大限度發揮區域整體優勢和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推進張家口產業轉型和城市功能布局調整,有效緩解北京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是京張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