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全區荒漠化土地約占總土地面積的60%,而且區內還分布著5大沙漠和5大沙地。全區沙漠化土地和潛在沙漠化土地6.3億畝。占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38%;水土流失面積2.8億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5.8%;沙化退化草原面積5.8億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2.7%。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內蒙古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在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鳥蘭察布市和阿拉善盟等盟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不僅使當地的自然環境得到明顯好轉,而且農牧民收入不斷增長,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退耕取得的效益
(一)生態效益
1.荒漠化得到治理。截至2006年初,內蒙古實現退耕還林還草3500多萬畝,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地面積達到1.85億畝,基本遏制住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呈現出“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局面。生態環境好轉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沙漠化擴展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據測算,1994年至1999年全區沙漠化擴展速率為0.87%,目前已降為0.25%。二是沙地生態狀況實現好轉。據監測,5大沙地的林草覆蓋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內收縮。經過多年的治理,科爾沁沙地和渾善達克沙地的生態狀況有了極大的改善。三是沙漠相對穩定。庫布齊等5大沙漠周邊是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重點區域,阻止了沙漠的前進。四是草原生態好轉。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的草場得到恢復,草原沙化的趨勢得到遏制。
2沙塵暴發生次數減少。地表植被缺乏是沙塵暴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5大沙漠和5大沙地植被明顯增加。沙塵暴發生的次數也隨之減少。
3促進“三北”防護林的建設。我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還促進了“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從西部的阿拉善到東部的呼倫貝爾,一條2400公里的綠色“防護墻”正在建設。
(二)經濟效益
1促進農牧民增收。退耕還林還草中普遍推廣了林草間作模式。在樹種和草種選擇上,較多的選擇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比較明顯的品種。如抗旱的楊柴,可作飼料的檸條,可做工業原料的沙柳,可作飲料的山杏和沙棘。可作牧草的苜蓿,可作防沙的沙打旺。經測算,每畝退耕林農牧民可收入300多元。而且每畝退耕草可飼養1只羊,為農牧民增加產值200多元。
2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農民退掉相對貧瘠的土地,大力建設基本農田,建造或完善水利設施,科學規劃土地資源,合理安排種植結構,精耕細作,使單位產量大幅提高。
3促進農牧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農牧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農牧民利用已成規模的林業草業,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牧業,使傳統的種植業向以舍飼圈養為主的牧業、高效益的林果業、高產值的綠色種植業等多元化大農業過渡。
(三)社會效益
1推動農牧區社會發展。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在自然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向外遷移人數明顯減少。錫林郭勒草原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農牧民在退耕還林還草的政策下,積極防沙治沙,使渾善達克沙地邊緣又重新披上了綠裝。農牧民生存環境得到保障,農牧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
2解放農村的部分勞動力。由于退耕后。農民人均耕地相對減少,出現了富余勞動力,這部分農民進城打工從事二三產業,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帶動城鎮化建設。
3增強農牧民生態意識。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不僅使自然環境得到改善,而且使農牧民增收,從實惠中看到退耕帶來的效益,生態意識由“要我治”向“我要治”轉變,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一)粗放型畜牧業影響退耕的效果
畜牧業仍以粗放型為主。在農區以舍飼圈養為主和在牧區以劃區輪牧和圍欄封育的生態養殖方式仍沒有被很好地貫徹實施。而且農牧民還一味追求牲畜的數量而不改進其品種。一些農牧民貪圖眼前利益,為了節約飼草,在退耕地放牧,致使林草被破壞。
(二)生態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穩定性差
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很容易退化,如果不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以推進和鞏固,很可能前功盡棄。
(三)退耕補助結束,部分農牧民生計將受到影響
對退耕戶的錢糧補助還有幾年將到期,如何使退耕戶的生計不受到影響。是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關鍵。據有關部門統計,有10%的退耕戶基本糧田不足,缺少增收途徑。這個問題不解決,一旦停止錢糧補助,這部分的退耕農戶生活就會受到影響,退耕林草的成果也就難以維護。
三、解決的辦法
(一)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
我區應以退耕還林還草為契機,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畜牧業。一是要把畜牧業生產方式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二是要加快育種改良和結構調整;三是要推廣舍飼圈養、圍欄封育、劃區輪牧等生態養殖方式;四是要實現草畜平衡,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增效、增草、增收的有機結合。
(二)加強科學管理
一是要加強法規建設,把有關退耕還林還草的法規貫徹落實下去;二是完善個體承包制,把權利與義務很好地結合起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建立造林種草獎勵專項資金,把一部分用于造林種草補償的費用轉入獎勵基金;四是加強管理,形成上至旗縣下至村組的管理和監督系統,鞏固退耕成果。
(三)增加農民增收途徑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不僅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還要解決農牧民增收的問題。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與解決農牧民長遠生計問題結合起來,一是要調整種植業結構,由單一的種糧向糧果蔬的多元化種植結構轉變;二是要調整畜牧業結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發展科學養畜方式,提高單位經濟效益;三是以林草為基礎,發展飼料、建材、食品飲料等產業,并培育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牧民增收。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西區)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