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末開始,世界各國紛紛發展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城市群已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區域。從全國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都市圈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地位穩步上升,2005年,三大都市圈地區生產總值70312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35.8%;地方財政收入總量6053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總量的40%。從中部地區看,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4大城市群于2006年已正式入圍中央關于中部崛起的10號文件,成為引領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因此,合肥一定要搶抓機遇,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整合周邊資源,打造“省會經濟圈”。
一、構建“省會經濟圈”的基礎
(一)構建“省會經濟圈”的理論基礎
以霍夫曼、繆爾達爾和赫希曼為代表的不平衡發展理論認為。不發達地區不具備產業和地域全面增長的資金和其他資源,因而理論上的各地區平衡增長是不可能的,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要根據不平衡發展規律,有重點、有差異、有特點地發展。在生產力布局的決策上,優先發展能夠支配全局的重點地區和重點部門,并通過其來帶動更大區域的發展。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為代表的增長極理論也認為,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為了使有限的生產力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實現生產、貿易、金融、人才、科技等資源的集聚,形成增長極,然后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聚集和擴散效應,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從經濟發展的階段和現狀來看,安徽省經濟落后,缺少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輻射力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因此,應根據自己的實際,實行不平衡發展,集中有限的資源,優先發展一些區位優越,經濟基礎相對較好的地區,打造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圈,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
(二)構建“省會經濟圈”的政策基礎
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沿海與內地差距日益擴大。為此中央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使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為了進一步改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統籌區域發展的思想,2004年又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為廣大的中部地區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構建城市群問題上,2005年中央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這就明確了我國正在走一條以城市群和城市主導推進的城市化道路。
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多年來,安徽省在區域發展上一直進行探索,上世紀80年代,安徽提出了“三區一中心”的戰略布局,即:兩淮經濟區、沿江經濟帶,皖南旅游區和合肥科教中心;90年代,安徽提出了以合肥、黃山為兩點,長江流域為一線,“兩點一線”戰略;2006年安徽省“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區域發展的重點,即加快合肥現代化大城市、以馬蕪銅宜為重點的皖江城市群和以“兩淮一蚌”為重點的沿淮城市群建設步伐,形成以合肥和沿江沿淮“一主兩翼”為第一方陣引領全省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2006年10月安徽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提出“省會經濟圈”的戰略構想。2007年1月安徽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六安、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要求合肥要充分發揮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的優勢,全力打造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積極構建“省會經濟圈”,有效地帶動六安、巢湖等周邊地區的發展,進而推動皖中地區乃至安徽經濟的整體跨越式發展。
(三)構建“省會經濟圈”的經濟基礎
盡管合肥及周邊地區經濟還比較落后,但近幾年合肥的發展也是有且共睹的。2006年,全年實現GDP107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5%,提前4年實現“千億元”目標,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16.3%提升到17.5%人均GDP突破兩萬元,達到23205元。增長14.3%;財政收入1677.77億元,增長2 8.2%;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13元,同比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90元,同比增長15.1%。此外,交通樞紐地位的形成,先進的工業基礎,科教實力的充分發揮等,決定了合肥已初步具備建成中心特大城市的條件。比較而言,巢湖、六安兩市經濟總量小,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344.37億元和356.4億元,工業化、城市化水平低,這一方面是經濟圈形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經濟圈內雙中心或多中心的惡性競爭,無謂消耗資源。況且,六、巢兩市的資源豐富,腹地廣闊,特別是巢湖市擁湖臨江,瀕臨我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發展潛力大。六、巢兩市距合肥都在70公里左右,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三市聯合,優勢互補,共謀發展,使以合肥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呼之欲出。
(四)構建“省會經濟圈”的文化基礎
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位于江淮之間,安徽中部,屬于巢湖流域,是中國先民較早出現的地區之一,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之處,歷史上以農耕生產為主,人民勤勞。鄉風純樸,語言同屬于以江淮官話為主的古廬州方言體系,禮儀舉止,風俗習慣,飲食服裝基本相同。這種文化上的同質性,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三市合作與交往的不斷加深,聯系越來越緊密,形成了獨特的皖中文化體系,成為“省會經濟圈”的文化基礎。
(一)建立健全地區協作機制
構建“省會經濟圈”,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和障礙,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統籌協調,實現三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化。為此,首先,必須建立由各市級政府和區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工商企業界代表、專家學者等為成員的區域發展決策委員會,根據平等協商的原則,確立經濟圈發展的總體規劃方案。其次,設立經濟圈協調辦公室,負責收集、發布信息,組織調研論證,及時解決區域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等相關事宜。第三,鼓勵部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交往交流,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產業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積極發揮經濟圈的系統效應。
(二)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作為省會城市的合肥,要想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就必須把合肥放在安徽省、華東地區、全國乃至世界的坐標中進行高起點、高標準、大手筆的城市規劃,打造城市特色和個性,積極推進城市濱湖發展;疏通拓寬巢湖入江通道,結合引江濟淮(巢)工程,把裕溪河建成具備3000噸以上船舶的通航能力,使濱湖城市成為沿江城市;在裕溪河人江口建設合肥大港,以達到通江達海的目的。同時。積極規劃合肥國家鐵路樞紐、公路樞紐和航空港建設,著力建設大干線、大通道,增強合肥的聚集和輻射能力。在城市定位上,要發揮合肥的科教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工業基礎優勢、區域位置和交通等優勢,力求把合肥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旅游會展中心和金融中心,使合肥成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大都市。
(三)健全市場體系,擴大對外開放
“省會經濟圈”內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行商品、金融、技術,信息等市場的全面對接;鼓勵多種經濟形式,特別是民營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科學引導,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積極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同時,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不斷地進行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特別是與皖江城市群的跨江發展實現良性互動,無縫對接,堅持東向發展,積極融入長三角,并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實力,成為長三角經濟圈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縣城經濟實力
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地區,以農業經濟為主,經濟發展滯后。縣域經濟薄弱,2006年經濟總量最大的無為縣只有97億元,相當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因此,實現現代化,必須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發展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目前,皖中地區生產要素中勞動力充裕,相對便宜,資本、技術相對稀缺,而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日益緊缺,環境承載的壓力越來越大,傳統產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成本提高,正在進入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上升期,像紡織業、加工制造業等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所以,我們要抓住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主動承接長三角及整個東部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并結合本地區的實際,積極培育產業集群,提高縣域經濟實力。
(五)加大地區創新體系建設,實現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取決于其區域創新能力。作為經濟落后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各種創新要素,共同發揮集體創新功能。以合肥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要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為契機,在組織、觀念、制度、科技、環境等方面全面創新,建立以政府為推進、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中心城市為支撐、高校科研機構為依托、人才為保證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創新體系,著力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讓和產業化,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以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和縣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