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子政務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對于政府而言,政府網站是便民服務的窗口,能夠幫助人們實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政府的各項服務,在網上實現政府職能,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二)對于農村而言,電子政務建設有利于支持農業發展,推動農業信息化進程,加強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三)電子政務的發展,有利于農民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積極參與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中來,從而有利于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同時,隨著網絡、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在農村的使用,有利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培育造就新型農民。
二、目前我國農村電子政務存在的問題
(一)電子政務實施中,不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導向
以顧客為導向,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是發展電子政務的指導原則。缺少了農民的積極參與和基層領導的正確認識,農村電子政務建設便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也很難做到服務于農民。除了農民本身信息化意識薄弱之外,一些縣鄉(鎮)主要領導及公務員隊伍對電子政務的理解也不完全,重硬件輕軟件、重形式輕內容、重技術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他們當中認為電子政務就是買幾臺電腦、建幾個網頁的大有人在,根本沒有明確電子政務的建設目標。

(二)信息基礎設施落后,“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長期存在
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包括電信網絡、廣電網絡、計算機互聯網絡在內的信息網絡以及各種信息化設備。雖然,隨著“村村通”工程的推進,農村的電話普及率和廣播電視覆蓋率都達到90%以上,但農村的互聯網絡普及率還非常低,特別是在中西部的農村地區,還存在互聯網絡盲區。此外,很大一部分農民目前還只是維持在溫飽狀態,不具備購買計算機等人網設備的能力。據CNNIC的統計數據顯示,上網人群當中,農民只占0.4%,而因不具備上網條件(沒有上網設備、當地不能連接互聯網)而不能上網的非網民占非網民總數的31.4%。電子政務的目標是借助信息網絡打破時空限制為公眾提供不間斷的“一站式”公共服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借助于完善的信息網絡和方便快捷的信息終端。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落后,削弱了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數字鴻溝被拉距,導致了“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長期存在。
(三)電子政務服務主體之間不能有效配合造成效率低下
到2005年底,我國95%的部委擁有部門網站,75%以上的地方政府擁有門戶網站。涉及“三農”信息服務的部位就有農業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7個部委,然而這些部委大都各自運行自己的一套系統,沒有實現統一數據標準或信息共享,使信息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資源浪費。
三、農村電子政務在中國的發展思路
(一)要以需求為導向。發展農村電子政務
電子政務是公共服務,以需求為導向是公共服務的原則,因此,農村電子政務應該在研究農民、農村需求的基礎上開展,對癥下藥,才能解決新農村過程中農村信息化和提高政務效率所存在的問題。
電子政務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較普遍的錯誤傾向之一是技術決定論。持這種觀點的人把技術看作是萬能的,認為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也把所有的問題歸結于技術上的障礙。電子政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并非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如上所述。發展農村電子政務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農村電子政務的實施應充分認識農民的需求和農村電子政務的發展環境,并找到克服制約因素的對策。
從總體上看,電子政務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關系。但并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就不能發展電子政務。農村電子政務不能照搬城市電子政務的模式,應采取“務實”的態度,以發展農業生產為切入點,針對不同的需求,選擇優先發展的項目。
(二)整合社會資源,發展農村電子政務
從當前我國電子政務的提供方式來看,服務“三農”問題的應用模式亟待創新,接人手段應當加以調整。當前我國電子政務比較重視借助互聯網絡開展應用服務,這符合當今世界信息化發展的潮流,但是,根據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農、林、牧、漁等農口行業的網絡用戶數僅占用戶總數的2.3%,這表明當前我國的農口電子政務服務過度依賴互聯網絡難以取得滿意的普遍性。因此,電子政務在解決我國農業和廣大農村,特別是落后地區具體問題時,信息化的接人手段應當加以調整,必須注重應用模式的創新,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實際效益。所以,發展農村電子政務應采取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社會化模式。
電子政務建設的社會化模式是指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在政府的主導下,調動和利用社會多方力量(如企業、社會團體和公眾等),綜合多方實力(理念、管理、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共同來推進和完成電子政務建設。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電信等電信運營集團和IT企業等工商企業紛紛看好農業農村信息服務事業,采取多種模式多種形式進人其中,開展信息服務,拓展市場空間。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電信等四大電信運營商和聯想集團即將與農業部簽訂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戰略合作協議。所以,電子政務建設的社會化模式是一種基于政府主導下的集合社會多方力量的協同建設模式。
電子政務工程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它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中樞機構來協調各種矛盾,理順各種關系,也需要有政府中樞機構進行統一部署,做出整體安排。因此,這種社會化模式必須是在政府機關主導下進行的協作模式,政府的主導地位是不可缺少的。農村電子政務建設中,企業、社會團體和公眾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以彌補政府部門建設電子政務系統實力的不足,同時。功能完善的農村電子政務系統又為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眾提供行政審批、信息公開、信息反饋和監督商情信息等綜合服務,促進農村電子政務的健康發展。
(三)農村電子政務系統總體架構
根據我國農村電子政務的現狀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特提出以下的縣一鄉一村電子政務系統架構。如圖1:
1經濟富裕地區農村電子政務系統架構 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必須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縣鄉電子政務系統通過專線或VPN方式將村民委員會和鄉(鎮)政府以及縣政府聯接起來。以縣為中心。建立電子政務數據中心、交換中心和管理中心,縣、鄉、村網絡互連互通,在同一個政務平臺上采用不同的級別和權限的系統,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的實時處理與共享。縣級電子政務系統再通過專線或VFN網絡與市級政府相聯。實現政務外網互聯。
縣級政府通過集中的外網服務中心,對村民和公眾提供村務信息和政策公開、縣鄉級行政審批、在線投訴等各種服務,村民的接入方式可采用村民直接接人或通過信息站的方式訪問外網門戶系統。這樣就形成了縣-鄉-村辦公網絡。
在鄉村電子政務系統運行的是與鄉村相關的業務,通過縣-鄉-村這個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實現縣一鄉一村業務的集成與整合。在縣級政府電子政務建設中,建設電子政務管理中心、政務信息交換中心、政務數據中心和內網應用服務中心,以此來聯結、管理縣-鄉-村這一電子政務三級體系。
2在較落后的農村實施電子政務的方法
公共信息服務站模式。在鄉鎮設立信息站,設置幾名專業的服務員,配有幾臺電腦,在每一個行政村都設立信息員、信息點,基本的運作模式是提供計算機信息服務的開放性站臺,為農民提供政府、企業、家庭以及個人的各類信息服務。這一模式中,要注意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要重視在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協會、專業大戶和農民經紀人中發展農村信息員。
“農戶+基地+公司”的大戶帶動模式,也就是通過大戶或協會等來帶動農民實踐電子政務。利用“電子農務”把農民組織起來,通過農民的專業經濟組織之間的溝通,在農民之間形成統分結合的生產聯合,從而實現政府所不能做的或者效率比較低的一些事情。通過這些組織,使農民獲得信息的速度和辦事的效率更高。
借助一些聲訊、短信等其他手段實現信息咨詢。開展手機短信發送農業信息試點工作。近年來。農村的手機用戶增長速度快,利用手機發送農業信息是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的一個有效途徑。
總之,與其他任何新的技術和組織理念的出現一樣,電子政務的出現與發展也同樣會伴隨著多方面的制約因素。我國農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因素當中難免存在與電子政務發展不相適應的方面,并制約著農村電子政務的發展。為此,發展農村電子政務要充分認識農村電子政務的發展環境及制約因素,并找到克服制約因素的對策,讓農村電子政務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