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化發展。本文對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現狀與趨勢及其理論進行論述,著重對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內在動力進行分析,對我國參與經濟一體化組織有一定的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經濟一體化組織 深化進程 內在動力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加強,各個國家以主動或被動的姿態加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積極參與經濟一體化組織。所謂經濟一體化組織,是指一些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和加強經濟聯系與合作,通過契約和協定,在區域內逐步消除成員國間的貿易與非貿易壁壘,進而協調成員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形成一個跨越國界的商品、資本、人員和勞務等自由流通的統一的經濟區的組織形式。
一、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現狀與趨勢
經濟一體化組織產生于二戰以后,但在以后二三十年里,大部分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進展緩慢,有的甚至處于癱瘓狀況,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高漲勢頭。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量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全球經濟聯系進一步增強。其中最有影響的有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及非洲聯盟。目前,WTO所涵蓋的貿易量大致占全球貿易量的90%左右,而區域性貿易集團所涵蓋的貿易量已占全球貿易量的50%以上,經濟一體化組織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國際經濟競爭趨于激化和國際經貿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明顯提高,更促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一體化組織不僅在數量上猛增和規模上擴大,而且在體制、機制等方面顯示出內涵和實質的變化。首先,呈現跨洲性的發展趨勢。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所接納的成員包括亞洲、北美、拉美和大洋洲,還有政治中心在歐洲的俄羅斯。第二,實行多層次,成員交叉重疊。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一些較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內出現若干較小范圍的“次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了“大圈套小圈,圈圈相套”的格局。第三,突破單一契約型,出現平等協商型趨勢。過去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總是建立在一種契約之上,而APEC打破了這種模式,采取了新型的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方式開展貿易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不建立在超國家的規章制度和機構,實行自愿承諾和協商的原則,為國際經濟合作關系開拓了一種新型有活力的單邊行動和集體行動結合的模式。第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一體化組織中的作用逐漸突出。如南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高,發達國家與發展國家的合作加強,實現優勢互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綜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狀態。是指組成貿易集團的成員國間逐步取消所有歧視性貿易壁壘和其他非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進而實現生產要素在成員國間的無障礙流動,并最終協調成員國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從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分析,經濟一體化組織可分成5種類型,即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
(一)關稅同盟理論
關稅同盟理論早在二戰以前就存在了,但真正發展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瓦依納在《關稅同盟問題》提出了關稅同盟理論,奠定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基礎。瓦依納指出了這些早期關稅同盟理論的不確定性,區分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認為關稅同盟得益與否取決于二者的最終結果,從而將定量分析應用于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研究,奠定了關稅同盟理論的堅實基礎。繼瓦依納之后,米德,維納克,科登、瑞澤曼等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國三商品(3×3)模型,麥克米蘭和麥克蘭和勞埃德進行了總結和歸納。關稅同盟理論經過許多經濟學的補充,日益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經濟理論。
(二)共同市場理論
共同市場理論主要探討的是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消除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后成員國所獲得的經濟效應,從動態角度來分析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取得的經濟效應,其代表人物是經濟學家西托夫斯基和德紐。這一理論以共同市場為分析基礎,主要論述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競爭效應。西托夫斯基和德紐分別從“小市場”和“大市場”的角度分析了大市場理論的經濟效應,西托夫斯基認為“小市場”的經濟會出現“惡性循環”,因此建立共同市場之后,大市場的經濟會出現“良性循環”;德紐認為大市場建立后,“經濟就會開始滾雪球式的擴張”。
(三)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
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有三個條件:1 實行協議性分工的兩個(或多個)國家的要素比率沒有多大差別,工業化水平等經濟發展階段大致相等,協議性分工對象的商品在各國都能進行生產;2 作為協議性分工對象的商品。必須是能夠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商品;3 對于參與協議性分工的國家來說,生產任何一種協議性對象商品的成本和差別都不大,否則就不容易達成協議。協議性國際分工原理的內容是,在實行分工之前兩國都分別生產兩種產品,但由于市場狹小,導致產量很小,成本很高,兩國經過協議性分工以后,都各自生產一種不同的產品,導致市場規模擴大,產量增加,成本下降。協議各國都享受到了規模經濟的好處。
(四)工業偏好理論 這種觀點主要是庫珀、馬賽爾和約翰遜(H.Johnson),他們在修正瓦依納的關稅同盟理論過程中提出了“32業偏好生產”的假說。他們認為,對工業產業的偏好促使這些國家以關稅或其他貿易政策來保護工業生產,如高關稅、出口補貼、獎出限入政策等,偏好程度相近的幾個國際結成關稅同盟等經濟一體化組織后,就形成了地區間的國際專業分工,并通過增加互惠貿易來擴大本國的工業生產規模。成員國一旦享受到國際專業分工的好處后就更有提高同盟的工業偏好傾向,他們往往通過直接補貼、成員間關稅減免及對外貿易保護等措施引導資金向本國工業生產轉移,使之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從而進一步增加公共福利,使區域間的一體化程度越來越緊密。
三、經濟一體化組織深化進程的內在動力
(一)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是經濟一體化組織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歐盟在這方面是最成功的。歐盟的前稱是歐共體,從歐共體成立初期,政治因素一直伴隨它發展和深化。為了適應二戰后西歐內外形勢的急劇變化,維護自身利益,擺脫超級大國的控制和威脅,恢復進而提高西歐的國際地位及影響,西歐各國只有倚重集團性力量的發揮,聯合起來發展,才是出路。因此,“確保歐洲在世界事務的發言權”,曾是“推動歐洲統一運動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當一體化確實給各成員國帶來實際利益后,各成員國政府和人民堅定了走一體化道路的信心,使一體化進程獲得了新的動力。
(二)經濟生活國際化和國家間相互依賴的加強
進入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經濟生活國際化趨勢和相互依賴關系的迅速發展與加強。經濟生活國際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直接結果,是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生活社會化、生產專業化協作發展超越本國界限而實行國際安排的表現。正是生產力這一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不斷發展,推動生產的社會化越出了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進而把現代社會的整個經濟生活推向了國際化。經濟生活國際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國際化、市場國家化、資本國際化、金融國際化、科技國際化和經濟調節國際化等方面。經濟生活國際化加強了國家之間在經濟技術領域的相互依賴。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任何國家的經濟活動必然會以某種渠道或某種方式“傳遞”到其他國家,同時也接受其他國家對自己“傳遞”的影響。
(三)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升級的過程就是成員國試圖逐步降低交易成本的過程
區域組織經濟一體化組織是國與國之間在分工基礎上不斷加強彼此聯系的過程。這種日益緊密的聯系是競爭和合作關系交織而成的。其實,這是一個交易的過程。經濟一體化組織意味著企業交易空間的擴大和交易關系的多層次。為了規范交易活動,減少交易的成本,各成員國需要在新的擴大了的交易市場范圍內,制定統一的交易規范。這種規范意味著各國主權的部分讓渡主權,這樣,形成了超國家組織。
(四)經濟利益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發展
經濟一體化組織給成員國帶來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第一,成員國尋求規模經濟利益的推動。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存在壟斷資本和技術比較強的跨國公司,利用他們的優勢。從而更加追求規模經濟,占用別國市場。但是在市場結構不完全的情況下,難以在一個自由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所以就需要國家出面形成一個制度安排,形成一個統一市場實現利益,這樣加速了經濟一體化組織的進一步發展。第二,優化經濟結構的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市場結構改善。加入一體化組織會導致成員方之間的貿易壁壘降低,競爭加強致使某些產業的壟斷和寡頭市場結構被動搖,從而改善市場結構。另一方面,投資結構優化。貿易轉移導致投資創造,一體化組織的形成造成區域外國際競爭力下降,不得不繞開區域保護對區域內直接投資;貿易創造也引起投資轉移效應,貿易創造來源于規模經濟與專業分工,規模經濟要求成員方加大產出、對外投資,使產業在區域內的國家間進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