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工貿易并不是導致發展中國家貧困化增長的根本原因,但如果不注重加工貿易適時地轉型升級,它將演變為貿易貧困化增長的助推器。因此,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是規避貿易貧困化增長的關鍵。
關鍵字:貧困化增長理論 加工貿易 經濟增長 政策措施
加工貿易在擴大出口、促進就業、帶動關聯產業發展等方面功不可沒,但是從世界其他各國發展加工貿易的情況來看,發展加工貿易比較成功的實例主要是東亞的“四小龍”,他們均通過加工貿易逐步走上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然而,拉丁美洲的部分國家,則陷入了“貧困化增長”的困境之中。為什么加工貿易會給不同國家帶來不同的效應,其影響產業升級的機制何在,是中國今后發展加工貿易應該清楚的關鍵問題。
一、貧困化增長理論
20世紀50年代,普雷維什、辛格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自由貿易條件下,以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其貿易條件從長期來看有不斷惡化的趨勢。印度經濟學家巴格瓦蒂在“普雷維什一辛格命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貧困化增長”理論,認為處于分工低端的發展中國家所生產的初級產品,由于需求缺乏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出口數量的大量增加必然會造成價格大幅下跌,這樣產量提高的收益將由于貿易價格條件惡化而抵消,從而造成本國的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比增長前下降。出現福利惡化的“貧困化增長”。林德在《國際經濟學》中進一步總結了貧困化增長的三個前提條件:國民經濟增長必須在很大程度上傾向于增加該國的出口品供給;國家必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貿易;國外對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必須是無價格彈性的。國內學者王如忠補充第四個條件,即該國必須是貿易大國,只有貿易大國的進出口數量變化才會影響世界商品價格。
二、導致貿易貧困化增長的原因分析
(一)貿易結構方面的原因
出口貿易依靠初級產品作為主要支撐是造成貧困化增長的直接原因。作為占世界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以后,都面臨著發展國內經濟的戰略任務。由于他們普遍面臨發展資金匱乏,生產技術落后等困難,吸引外資成為發展中國家突破瓶頸制約的一般做法,也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的浪潮。發達國家分別將污染嚴重、技術水平落后的產業或國內面臨淘汰的夕陽產業紛紛向發展中國家遷移,使初級產品的生產從飽和走向過剩。初級產品的價格大幅度回落,使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條件惡化,因出口而帶來的社會福利水平下降。由于加工貿易增長迅速,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所以極易將加工貿易與貧困化增長關聯起來。
(二)技術水平方面的原因
技術水平落后是造成發展中國家貿易貧困化增長的根本原因。發達國家技術實力強大,自主研發能力強,幾乎控制著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牢牢控制和把持著市場的主動權,在生產過程中占據了價值增值的最高端,生產利潤豐厚。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加之資金和體制上的原因,企業普遍缺乏科技研發投入,如我國的紡織行業之所以整體技術含量不高,就是因為我國紡織企業研發費用平均占銷售收入的不足1%,國內最好的企業可能達到5%,而歐洲的企業平均達到8%~12%。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著名企業都有國家級的紡機新產品試驗中心,而我國紡機行業至今沒有一個企業有國家級的技術開發中心,企業級的技術開發中心也很少。大部分企業習慣于短期的“拿來主義”,經過簡單的加工生產后就進行粗放式擴大出口。一方面,產品檔次不高,產品質量和性能落后,造成國內企業國際競爭手段單一;另一方面,國內企業目前尚不掌握國際市場的批發零售等主要渠道,只能被動接受國外渠道商的訂單,在行業過度競爭的情況下,企業競相壓價很難避免。
(三)貿易政策方面的原因
導致貿易貧困化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貿易政策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在重商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重出口輕進口,采取一系列促進出口的措施,其中,以發展加工貿易標志的鼓勵出口政策,推動了出口規模的擴張。但由于忽視了出口產品結構的不斷提升,引發了初級產品和低端產品的在國際市場上的惡性競爭。
三、加工貿易與貧困化增長的辨析
從貧困化增長的條件來看,造成貧困化增長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大量初級產品的出口。因為初級產品具有需求彈性小、產品的差異性不明顯等特點,一旦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的數量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價格下跌的幅度大于出口數量增加的幅度,其結果是出口數量增加給本國帶來的福利被價格下降所沖銷。出口得越多,福利減少得越多,最終陷入了貧困化增長的困境。
由于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有限,跨國公司將生產過程中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和工序安排在發展中國家,而自己則控制著技術含量高、價值增值大的過程和環節,然后再經過組裝整合的成品銷售到世界其他國家。發展中國家加工貿易出口的產品從整體上看,不一定就是初級產品,甚至是中間產品或高新技術產品,因為其中也包含了發達國家技術密集生產的環節,只不過這種環節所發生的順序不同而已。如果技術密集的生產環節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進口之前,那么出口的產品應該就是中間產品或最終的制成品。例如我國的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是加工貿易(在我國主要表現為: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2002年,全國各地區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為606.26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9.54%。其中進料加工貿易503.54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74.37%,超過以其它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總額一倍多;來料加工裝配貿易102.72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15.17%。從以上情況分析,它的出口并不滿足貧困化增長的條件。所以,加工貿易并不是導致貧困化增長的根本原因。
從政策的層面上講,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是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現實選擇。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發展加工貿易的問題。發展加工貿易應該在不同的時期作相應的調整,特別要注重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從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逐步向高端演進,推動出口貿易結構的日益優化。否則,隨著加工貿易在出口貿易的比重迅速抬頭的情況下,加工貿易將演變成為貿易貧困化增長的助推器。
四、我國加工貿易規避“貧困化增長”的戰略選擇
(一)以外向型發展為主的格局向內外并重的方向轉變
從長遠來看,夯實內需擴大的經濟和社會基礎是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要切實加快基礎工業,特別是原料工業發展的步伐。引導投資向原料工業聚集,突破原料:正業對國民經濟制約的瓶頸。提高原料工業的裝備水平,淘汰落后老化的生產設施,使我國的基礎工業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上游工業的發展增強國民經濟發展的源動力。我國擁有13億人口,國內市場十分龐大,而且經濟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潛在的市場需求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適當調低外貿依存度,調整我國需求結構和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的比重,使內需具有長期良性循環和擴張機制,開發國內市場,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二)以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的格局轉變
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從對國外技術依賴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技術引進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趕超發達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但從長遠和戰略的高度看,最根本的問題要解決我國對引進技術的消化能力,最終形成自主創新的實力和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要將重大技術研發項目與企業真正地融合,克服技術創新體系在體外循環的弊端。要在體制上進行改革,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切科研活動在企業的主導下進行,包括專利的申請,科研項目的申報與投入均以企業的身份進行,遵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融合。建立健全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優化創新環境,特別是要建立知識產權制度,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促進技術合理、有償地擴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創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創業風險投資市場體系建設,使創新者能夠及時得到與其風險和收益相對應的資金支持。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三)從出口市場單一向出口市場多元化格局的轉變
當前,我國的出口市場過于向美國、歐盟和日本市場集中,導致貿易摩擦不斷,為這些貿易伙伴施加政治壓力增加了籌碼。出口市場越集中,出口產品的價格彈性越低,要素貿易條件降低,貿易貧困化的可能性上升或貿易貧困化程度更深。因此,開辟新市場,減少對美歐日市場的依賴程度應作為國家戰略調整的重要環節。
(四)從鼓勵產品出口向區別對待的格局轉變
適當抑制初級產品的大量出口,鼓勵高新技術產品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范初級產品出口的無序競爭,防止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摩擦。商務部和海關總署于2007年7月份聯合發布增加限制類出口商品的政策,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減少貿易摩擦,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