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銀行業并購理論的比較,具體分析了銀行跨國并購因素的構成要素,解決了我國銀行業目前在跨國并購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關鍵字:跨國銀行 并購
一、銀行并購理論比較
(一)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指在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當企業能以低成本得到高產出的時候,企業就擁有規模經濟。從本質上說,規模經濟理論是描述企業規模變動與企業平均成本變動之間關系的理論。規模經濟的核心是適度規模經濟,即平均成本達到最低點時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小于適度規模,表明規模繼續擴大仍然可以使平均成本下降,收益率上升;反之則表明企業的現有規模不利于企業,此時只有縮小規模,才能使平均成本下降。
銀行規模經濟是指隨著銀行業務規模、人員數量、機構網點的擴大而發生的單位營運成本下降、單位收益上升的現象。銀行規模經濟可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兩種。內部規模經濟是指單個銀行由于通過銀行并購和跨國并購,提高銀行規模,增加新金融品種,擴大金融服務領域,獲得更多的利潤,在銀行內部引起收益的增加。而外部規模經濟則是指整個銀行產業規模擴大而使得單個銀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資金融通、聯行清算等服務而引起的收益遞增現象。銀行規模經濟的目的是通過控制經營規模,達到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的平衡,最終達到贏利的目的。
(二)范圍經濟理論
范圍經濟主要研究經濟組織的經營范圍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相互關系。
銀行范圍經濟與一般廠商的范圍經濟在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是指銀行經營品種的增減或業務領域的擴張或收縮所引起的邊際收益提高或者邊際費用降低的現象。如果銀行業務范圍擴大或收縮后,邊際收益增加或者邊際成本下降,則表明銀行實現了范圍經濟;反之,邊際收益下降或邊際成本上升。則表明銀行范圍不經濟。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銀行可以通過經營不同領域的業務以取得范圍經濟。銀行不僅可以經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而且可以經營證券和保險等投資銀行業務,甚至還可以經營房地產和貿易服務等非金融業務。同時,隨著銀行國際化發展,銀行實施范圍經濟的地域也得到了擴展。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銀行已經認識到范圍經濟在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方面的作用,通過并購和跨國并購等方式來追求范圍經濟。
(三)市場勢力理論
市場勢力理論認為,銀行并購的主要動機是為了減少競爭對手,增強對銀行經營環境的控制,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市場份額,并取得長期獲利的機會。企業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可以使企業獲得某種形式的壟斷,這種壟斷既能帶來壟斷利潤,又能保持一定的競爭優勢。市場勢力理論的核心是:增大公司規模將會增強公司實力。市場勢力理論近年來已成為國際銀行并購的重要理論依據。
對一般銀行而言,以下三種情況下通過并購活動可以增強市場勢力:首先,在需求下降、服務供給過剩的削價競爭的情況下,幾家銀行合并,以取得實現本產業合理化的比較有利的地位;其次,在國際競爭使國內市場遭受外資銀行強烈滲透和沖擊的情況下,銀行通過大規模聯合,對抗外來競爭;最后,由于法律變得更為嚴格,使銀行間包括合謀等在內的多種聯系成為非法的情況下,通過合并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內部化”,達到繼續控制市場的目的。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雖然作用機理不同,但都能達到擴大市場勢力的目的。橫向并購通過行業集中,減少了銀行數量,使并購后的銀行對市場控制力得以增強,形成某種程度上的壟斷;縱向并購使銀行業務范圍擴大,利潤來源增加,市場影響增強;混合并購則擴大了銀行的絕對規模,使其擁有相對充足的財力與競爭對手進行競爭,達到獨占或壟斷基本業務領域的目的。
(四)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又稱內部化理論。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企業的重要特征是通過企業家而不是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和組織經濟活動。并購是銀行這種企業組織以企業機制對市場機制的替代過程。也就是說,當交易費用很高時,就可以通過企業家將交易內部化——將原來較小規模的銀行與外部市場的交易轉變為合并后的大銀行的內部交易來節約成本。因此,節約交易費用是銀行并購的動因之一,銀行內部的協調管理費用越低,銀行并購的規模就越大,并購的最佳點應在降低交易費用與由于擴大規模而增加內部監督管理成本相等之處。
由于人的因素和不確定性等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市場機制失靈,企業只有用內部機制來代替市場機制,即通過并購重組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而企業組織中較強的合作意識加上有效的內部控制與決策,使得并購比市場機制更能有效地配置資源。交易費用理論用于解釋銀行縱向并購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業務相近的銀行合并往往伴隨著大量分支機構和人員的裁減,銀行組織機構更精干合理,既減少了硬件設施的耗費,又降低了各項管理費用,使合并后的銀行在成本較低的條件下擴大業務范圍,提高盈利水平。
二、銀行跨國并購因素分析
(一)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銀行跨國并購的內在動力
銀行通過銀行業務規模、人員數量、機構網點的擴大從而使得單位營運成本下降、單位收益上升。銀行首先在內部由單個銀行通過銀行本土并購和跨國并購,擴大銀行規模,增加新金融品種,擴大金融服務領域;其次在銀行外部招收良好的人才、收集相關經濟信息、進行資金融通等服務而引起的收益遞增現象。在范圍經濟理論下,銀行通過業務范圍擴大或收縮尋求邊際收益增加或者邊際成本下降,在這個動態的模型下,保持銀行利潤持續增長。
(二)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是銀行并購的外在動力
從目前現狀來看,那些高效的、常處于競爭環境中、富有經驗、已形成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并擁有經常進行國際貿易的國內用戶的銀行更容易成為并購者。研究通過衡量效率和利潤水平,發現大銀行并購中小銀行的優勢在于前者的資本更有效率、利潤更多、資本金更充足。在競爭的環境中生存可以使一個銀行更富有經驗(從而效率更高),這些經驗將促使銀行把產品、技術創新和管理技巧運用到新的市場,而并購是迅速實現這一目的的方式。一方面,在新市場的經濟結構的脆弱對比下能體現跨國銀行的成熟、高效;另一方面,若新市場的競爭程度遠高于此跨國銀行的本國競爭程度,那么此跨國銀行可以在激烈競爭中得到充分完善,并更高效地運作。
(三)主營業務的吸引力下降是銀行并購的直接驅動力
在招商引資的大環境以及建造開放、一體、便利的經濟政策的指引下,各國通過放松銀行金融管理政策,使得傳統的銀行信用中介業務受到極大的挑戰。融資手段的多樣化、金融信息快捷的傳達速度,使得銀行作為傳統的信用中介地位發生了動搖。銀行通過并購相關金融衍生公司,能夠直接接觸到這些不熟悉的領域,擴大自己的新利潤增長點。
(四)東道國的社會構成是銀行進行跨國并購時必需考慮的因素
目前,發展中國家主要呈現的特點是人口多而集中、消費能力低、主要業務還集中在傳統的儲蓄與貸款的業務中。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跨國公司更加注重并購已經在國內各地區建立分支機構的東道國銀行。這樣的銀行已經擁有完善的經營渠道,缺少的是先進的管理技術、更適合市場的金融產品,所以收購這樣的本土銀行有利于在短時間內實現跨國銀行的規模效益。
(五)區域經濟一體化對銀行跨國并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很大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快,并形成了對當代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歐盟以及NAFTA等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對于擴大區域性市場容量,促進貿易發展,解決區域性貿易糾紛,加快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立對銀行跨國并購有一定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區域經濟的政治穩定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各個國家對銀行的并購監管法律規定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或重新立法。
三、國際銀行跨國并購對我國銀行業的啟示
(一)明確發展戰略,走特色國際化路徑
走出去是好的,但不是每一個走出去的銀行都能成功地盈利。其本質區別就是銀行如果選擇自己的跨國之路。路線選擇錯誤,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工夫。選擇相應的風險運行模式、金融服務工具、金融衍生下具、銀行企業本土策略是成敗的關鍵。
(二)走海外新建與跨國并購相結合的道路
單單依靠海外新建不足以使銀行業真正邁入國際銀行業的行列。海外新建縱然設立方便,但若是真正融入當地經濟,在當地經濟建立品牌效應、快速適應當地的市場,還是需要通過并購這一手段實現本土化。海外新建事實上就是規模經濟中的內部擴張經濟,它通過在海外復制國內銀行的運營模式來擴大規模經濟效益;跨國并購則是規模經濟的外部擴張經濟,它不通過自身復制而是通過直接將外國銀行業轉變為本國經營模式擴張效益。
(三)跨國并購以提升銀行管理與風險操控水平,實現金融 手段創新為目的
對收購對象的網點分布、業務能力、風險操控等因素的綜合考察是跨國并購考慮的核心因素。并購還需要考慮收購對象的市場地位、品牌價值、產品優勢以及服務經驗等內容。事實上,對于那些業務能力低、品牌價值不高的銀行進行收購也具有很大的利潤提升潛力。以我國銀行獨有的管理經驗和金融服務手段對當地銀行業進行改造,會產生跨區域效應。
(四)盡快出臺銀行跨國并購法
目前我國的銀行業對外并購還沒有可依據的具體法規,這就使得當我國銀行對外進行投資并購時,一旦受到當地政府不合理或非法的征收、與當地銀行在并購過程中發生糾紛,就會讓我方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因為沒有可依據的準據法,使得我方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當地政府的法律管轄,因而,盡快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出臺相關跨國銀行并購法規勢在必行。
四、結論
在全球銀行業市場競爭的大環境下,只有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經營思想下才會在國際銀行業競爭舞臺上發揮優勢,取得核心競爭的地位。推動本國主營業務,推廣新的適應市場經濟和本土經濟的金融產品才會進一步取得區域經濟效益。不做并購并不意味著死亡,但沒有并購經營思想的發展路線只能是使得自營業務在外圍的打壓下,不斷萎縮。所以要明確并購發展戰略,在并購中吸收跨國銀行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實現銀行業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