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流通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可以主導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農村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本文對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模式進行研究,對發展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的模式進行了概括分析,認為通過發展電子商務,開展經濟合作等形式,可以降低農村商品流通成本,提高農民福利,帶動農村經濟更快發展。
關鍵詞: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 流通現代化模式 電子商務 區域專業化
流通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特別是買方市場占市場主導的情況下,如何將商品銷售出去,實現商品價值就成為占據市場主動的一個有利條件。建立暢通高效的市場流通渠道是實現資本高效周轉、創造社會財富的一個重要途徑。
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簡單地說就是在農村的廣大地區,建立以先進流通技術和管理理念為基礎的完善的流通體系,以實現流通成本的節約,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的變革過程,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包括三個層次的涵義: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的前提是先進的流通技術的發展和具備先進管理理念的人才,其過程是降低農村商品流通成本,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國的國情比較特殊,由于各地地理位置的差異和自然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的基礎本身就存在差距,加上過去二元經濟的影響,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是很快就可以消除的。但是我們可以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改善這些不足,發展農村的現代化流通。筆者認為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模式,加快農村商品流通現代化進程。
一、“三位一體”發展模式
在農村地區流通的商品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農產品、生活消費品和農資產品。農產品大部分是從農村流通到城市,而生活消費品和農資產品大多是從城市流向農村。所以,農村發展現代流通也不是孤立的,而應當將農村和城市的流通融為一體。在發展農村流通時,可以以農產品、農資產品為主發展農村的現代流通企業,從事專業化的經營,開發新產品、新品牌,與生活消費品的流通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目前,我國生活消費品的流通市場相對比較成熟,各地超市林立,往往是同一地區多個零售企業進行激烈的競爭。在農村,連鎖超市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有遠見的連鎖企業在很多年前就開始從城市到農村的進軍,并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但是,在農產品和農資產品的銷售方面就相對發展緩慢,品牌相對較少,連鎖經營更是不多。
農產品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產成品。各地農村應當結合自身的地理和自然條件,開發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加快農產品產業化進程。這樣,不但會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還可以給農民帶來更多的財富。現在很多農產品還是沒有組織的銷售,農民往往是將自己生產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挑到城里來賣。有些商販干脆自己不生產,直接從蔬菜批發市場批發,然后在城鎮銷售。這樣,農產品的附加值并不高,而且還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如果能通過鄉鎮企業進行初步的加工再進行統一銷售,就可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農產品也有了固定的銷路。
再就是農資產品。農資產品的銷售與農民的生產息息相關。過去經常有農民購買到假農藥、假化肥等坑農害農事件。假冒偽劣商品通過不正常的渠道銷售給農民,給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由于農資產品渠道不暢,還經常造成“有價無市”的狀況,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給農民造成巨大的損失。所以,發展信譽好。產品質量有保證,渠道暢通的農資連鎖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保證農民購買質量過硬,價格實惠的農資產品。也可以依托農村郵政系統,建立廣泛的農資連鎖店。將農資連鎖店開在郵政營業廳內,直接通過郵局向農民銷售農資。
所謂的“三位”,指的就是這三方面的商品流通;“一體”不但指整個農村流通是一盤棋。更重要的是不應當把城市的發展與農村的發展割裂開,而應當把城市和農村連為一體。通過農村和城市的互通來改善農村的流通,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經濟發展也是有利的。
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
所謂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遠程通信技術,實現整個商務(買賣)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電子商務在我國城市地區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特別是B2B、B2C、C2C幾種模式發展十分迅速。電子商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在農村地區實現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更具現實意義。農村地區一般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發展電子商務,可以克服農村流通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實現現代化流通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也在加緊電子商務的建設。如河北的“好日子”就是結合農村實際發展起來的電子商務平臺。這一電子商務平臺將實體網絡和虛擬網絡相結合,集電子商務、連鎖終端、自有體系規模配送為一體,服務于農村的新型商業服務體系。其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連鎖超市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鄉、鎮、村的“三農”服務站,以店養站,并作為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實體終端直接扎根于農村服務于“三農”,真正使“三農”服務落地,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受益者。
隨著農村電信網絡建設的加快,更多的農民成為互聯網用戶,農村電子商務將會發展更快。而且我國涉農網站正呈增長的態勢,今后將會有更多的網站為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滿足他們的生產生活需要,真正使現代科學技術服務生活。
三、農工貿一體化發展模式
所謂農工貿一體化是將農業生產與工業加工及產成品銷售連結起來,以龍頭公司為中心帶動散戶進行農業生產,并幫助農戶銷售產成品的一種發展模式。目前,農工貿一體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農戶+企業
農產和企業相結合就是農戶在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幫助下,進行農業生產。生產的農產品由生產和流通企業負責回收、銷售。這種形式克服了農業生產分散的缺點,降低了農民的經營風險,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二)農戶+中介組織+企業
這種形式是在“農戶+企業”的形式上發展起來的。企業專門從事生產活動,如果又要尋找農戶來幫助其生產就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中介組織的出現就會克服這一矛盾。生產企業負責提供種源、技術,中介組織負責對外聯絡。這樣農戶可以通過中介組織尋找適合自己的生產方式,而企業就專門從事產成品的回收和生產加工。從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中介組織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起的作用非常關鍵,甚至向前控制生產,向后控制銷售。這種生產模式大大提高了農村流通的效率。
(三)農戶+基地+企業
這種形式是進一步鼓勵農民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的建設過程中,相關企業給予農民一定的扶持,然后,企業負責回收產品,進行生產和銷售。種植生產基地的產品銷售后的利潤除去企業扶持的部分,剩下的就是農民所得。如果農戶經營得好,就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企業在其中起到了技術指導和負責銷售的作用。
農工貿一體化是農產品流通的一種好的思路,但是在農業產業化、農工貿一體化的過程中要真正使農民群眾得到實惠,不能將太大的風險轉嫁給農民。如果產品銷路通暢,那么企業和農民都可以獲得好處,實現雙贏;但如果產品銷路不暢,企業也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甚至做一些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而企業一旦倒閉,所有的風險都要由農民自己承擔。因此這一模式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保障機制作為補充,降低農民群眾的經營風險。
四、農村現代化合作經濟組織模式
合作經濟組織是勞動群眾聯合起來、自愿結合、使用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共同勞動的經濟形式,其目的就是維護自身經濟利益,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合作經濟組織既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生產企業或經營企業,又是勞動群眾組合起來的服務性社團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增強農民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農民收入的一種重要形式。合作經濟組織不但可以為農戶的生產提供技術指導,還能為農戶銷售農產品提供信息。另外,如果可能,還可以建立合作社內部的金融系統,為農民生產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一旦遇到經營風險,整個合作社成員能夠團結一致,克服困難,通過建立自己的保障體系,幫助社員分擔風險,減少損失。
可以看到,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協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金融服務,社會保障的作用。
五、區域專業化發展模式
區域專業化是指在區域分工的基礎上,按照比較利益選擇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組織生產,使一定區域某產品的區內商晶率比其他產品趨于更高,并逐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格局。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大的區域范圍內,集中生產某一種或幾種農產品,這些農產品主要用來銷售。區域專業化有很多的優勢,如可以采用相同的農業生產設備進行集中的耕作和收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勞動成本和交易成本;容易實行標準化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等等。
制度經濟學認為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可以降低流通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在區域專業化條件下,農民可以通過農業經濟合作社和專業協會,收集信息,直接同買方接洽,買賣農產品。專業化、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可以節省大量的流通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美國的農產品專業化生產舉世聞名,荷蘭的花卉生產也極其專業化,而且與其發達的運輸條件相配套。可以說,全球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是形成規模化、特色化與專業化的產業區。目前,我國農業正在由綜合經營向專業化生產轉變,但從整體水平看,我國農業區域專業化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生產區域格局基本建立,但農產品生產區域分散和相對集中并存。所以我們在發展農業生產區域專業化時,要結合我國國情,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