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綠色GDP的概念出發,指出了綠色GDP核算的重要意又及中國實行綠色GDP核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目前在我國實行綠色GDP的現狀及存在的難題,并針對中國的實際提出了實行綠色GDP核算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GDP 可持續發展 環境資源 環境會計
多年來,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忽略了保護環境以及節約自然資源,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給環境和資源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因此,推動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管理問題,而以價值管理、資源環境核算來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形成是其重要手段之一。2004年,我國初步建立了中國綠色GDP的體系框架,這標志著我國綠色GDP經濟核算工作由理論向實踐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綠色GDP的概念
所謂綠色GDP,就是從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進行保護的費用,得到的經過資源、環境因素調整的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要求產品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要在一個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下進行;要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并且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際上,經濟的增長是GDP的增長,而經濟的發展是綠色GDP的增長。綠色GDP分清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的本質區別,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正效應,是真實反映可持續發展、社會福利和社會進步的國民經濟指標。
綠色GDP的計算公式如下:
綠色GDP=GDP-生產中使用的非生產自然資產
其中:生產中使用的非生產自然資產=經濟資產中的非生產自然資產耗減+環境中非生產自然資產降級
二、開展綠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自然資源如空氣、水、土地、礦產及原始森林是全人類及子孫后代所共有的“資產”,這些“資產”有的不可以更新,有的雖然可以更新,但其更新的周期很長,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資源總是有限的、稀缺的。這些資源應當被確切計量,賦予一定的價值。實施綠色GDP核算,將經濟增長導致的自然資源耗減價值和環境損失從GDP中扣除,有利于客觀反映經濟與自然資源的關系,準確真實反映人類經濟活動的結果。這對于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自愿選擇環境友好企業的產品,進一步促使企業由過去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變為追求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對企業來說,綠色GDP更能全面反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另外,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到國外投資,也應培養企業對外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意識,以適應投資所在國的要求。從長遠看,如果企業考慮了環境對其自身發展的影響,對自身發展的行為已作了規范,那么在將來便不會因環境成本費用大增而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明顯的優勢。
(三)國家引進技術和外資的需要
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不斷將污染嚴重、掠奪自然資源的生產項目搬到發展中國家,將發展中國家當成自己的“污染避難所”,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因此。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更應當加強綠色GDP的核算,不能僅僅看到外資企業給帶來的經濟利益,還應當考慮這些增加的每一份收入在多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未來子孫后代的利益、借貸將來的“資本”為代價的。這種對自然資源無補償地過度耗費及其不合理的分配,導致了不同國家、地區經濟不平衡的發展,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亦危及人類子孫后代的生存。為此,建立一種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的新國民經濟統計模式——綠色GDP勢在必行。
三、我國實行綠色GDP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實行綠色GDP的現狀
我國理論界、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及地方統計與環保部門都對綠色GDP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我國綠色GDP核算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政府層面來看,我國綠色GDP理論與實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2~1991年),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轉型階段。
第二階段(1992~1995年),1992年,我國正式啟用SNA核算體系,這與當時大多數國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與國際統計口徑相接軌。
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進行舊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改革和向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環境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過渡。其中,從200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環保總局聯合進行《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課題研究,編制了《中國資源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和《中國環境經濟核算體系框架》兩個核算體系的第一版本,于2004年9月1日在北京通過了專家論證,并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征集了北京等10個省市對此方案進行試點。這標志著我國宏觀環境會計研究開始從理論探索向實踐運用過渡。
(二)我國實行綠色GDP存在的問題
1 技術上關于資源耗減及其估價方法存在困難。聯合國SEEA核算手冊與各國宏觀環境會計研究實踐中對資源耗減及其估價方法研究比較成熟,形成了多種自然資源耗減的估價方法。這些方法主要針對對一國的發展有較大影響的地下資源而言,如石油、煤炭、礦藏等。從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看,對資源耗減的核算強調相對不足,不利于促進我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制度的創新。
2 觀念上對綠色GDP進行核算存在困難。在過去幾十年里,GDP的核算只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觀念,只反映出國民經濟收入總量。它不統計環境污染,不統計生態破壞,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而綠色GDP則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意味著全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綠色GDP要建立在以人為本,協調統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之上。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在此之上,才能順利推行綠色GDP。
四、開展綠色GDP的建議
事實上,企業通過綠色管理,既能夠降低單位產品的物質資源消耗,又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既節約了材料成本,又可以降低污染和治理污染費用;同時還可以順應綠色消費這一新世紀主流消費贏得市場份額,從而既提高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又促進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但我們不能過于依賴企業自身的覺醒,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恐怕難以用道德的力量來約束。因此,我們要圍繞綠色GDP實施相應的措施來保證綠色GDP的實現。
(一)用綠色GDP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推行環境——資源核算,是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和社會經濟增長評價方法的重大改革。這個改革意味著我國經濟建設指導方針的重大轉變,也是經濟發展道路的重新選擇。要實現這個重大的根本性轉變,不進行廣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不采取強有力的行政、組織措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的政績考核制度,放棄對GDP的片面追求,逐步采用綠色GDP作為對各級政府和官員的考核指標。端正各級領導干部的指導思想,排除領導干部中各種陳舊、落后的思想障礙,是推行環境——資源核算的首要環節。還必須開展廣泛的教育工作,使保護環境和資源意識深入人心。這樣,才能促使他們努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實現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執行綠色審計
綠色審計是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加強綠色審計,有助于綠色會計的創建和不斷完善。國際商業學會(ICC)給綠色審計定義是:“管理環境的工具,這是對與環境有關的組織、管理和設備等業績進行系統的、有說服力的、客觀的估價,并有助于對環境的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對公司有關環境規范方面的政策制訂,以求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綠色審計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有機結合始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是以內部審計的方式進行,旨在防范企業可能遭到的環境訴訟和由此帶來的巨大財務風險。而如今開展綠色審計不僅僅是因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也是因為能為企業帶來切實利益的環境經濟管理和對外開放發展經濟的需要。另外,綠色審計也是防范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的對策之一。
綜上所述,在中國開展綠色GDP核算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綠色GDP核算需要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及政府部門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最終用綠色GDP取代GDP成為衡量社會、經濟及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的主要指標,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對環境的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