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測算了全國31個省市城鎮服裝消費系數,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率不足導致總體服裝消費系數偏高。進一步研究發現各地區城鎮服裝消費系數分化明顯,但存在接近趨勢。通過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其驅動因素,證實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是重要影響因素。
關鍵字:服裝消費系數 恩格爾系數 人均可支配收入
服裝是人類生活基本消費品,國外關于服裝消費支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實證研究主要包括橫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模型,在兩種模型研究中都將家庭總收入和總消費支中作為重要自變量,此外恩格爾曲線分析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國內關于服裝消費支出的研究相對較多,卻較少有專門針對服裝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的研究。本文參照恩格爾系數的定義,定義各地區城鎮服裝消費系數(以下簡稱CIN)為各地區城鎮居民每年服裝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本文第三部分實證部分研究時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
一、我國各省市服裝消費系數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城鎮服裝消費系數總體偏高
與恩格爾系數類似,服裝消費系數(CIN)有其內在變化趨勢和規律,通過研究發達國家服裝消費系數的變化系數大致可以推測我國服裝消費系數的發展規律。根據美國勞動局的相關數據資料計算,1901~2006年美國CIN從0.14逐步下降到0.038,基本上每隔10年下降1%,前文提到Winakor(1962)表明1929~1958年CIN每年下降1%~3%,說明隨著時間推移,CIN下降速度趨于縮小,據此可以推測我國城鎮CIN未來總體變化趨勢也會是減速下降。但與美國歷史上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階段相比,我國城鎮服裝消費系數相對偏高,如2005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93.03元,CIN為0.1008,而美國198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當時匯率換算為10356.51元,CIN為0.06,其他時期也有相同情況。CIN可以分解為服裝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和總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居民消費率)的商,根據曾令華研究證明我國居民消費率太低。因此,我國城鎮CIN未來總體變化趨勢是下降,但數值比美國歷史同期水平要高。

(二)東、中、西部城鎮服裝消費系數分化明顯
利用《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我國1999~2005年31個省市城鎮服裝消費系數,并分析其歷年變化趨勢,發現東部地區(除河北、遼寧和山東外)城鎮服裝消費系數均小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區(除江西、廣西、四川、重慶和山西外)則均大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東部地區一般是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反之,可見居民服裝消費系數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相關性。此外,服裝生產和銷售水平、消費結構、居民年齡結構等也是影響因素,江西、廣西、四川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居民消費率較低,且住房、醫療、教育消費占據了大部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衣食等基本消費。

(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時服裝消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
從縱向來看,東部地區除廣東經歷了下降、小幅上升至基本穩定的變化趨勢,浙江經歷了下降至穩定又小幅上升的趨勢外,其他地區均是經歷了由下降到基本穩定的變化趨勢。中部地區除安徽和江西一直處于基本穩定的變化趨勢外,其他地區也經歷了下降至基本穩定的變化趨勢。西部地區除廣西、內蒙古、貴州、西藏處于無規則變化外,其他地區也經歷了下降至基本穩定的變化趨勢。CIN由下降開始轉變成基本穩定說明服裝消費性質及內部結構開始出現變化和升級,由生存型開始向享受型轉變,但由于東、中、西部生活成本不同,三大地帶服裝消費升級時所對應的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同。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
CIN:1999~2005各地區城鎮服裝消費系數,由于篇幅關系具體數值省略。
EIN:1999~2005年各地區城鎮恩格爾系數,利用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計算得到。

YD:1999~2005年各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來源各年《中國統計年鑒》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模型設計
設CIN=α+βEIN+γDY+μ 式2-1
(三)模型估計
1 總體效應檢驗
利用Eviews對式3-1進行混合加權最小二乘估計,以消除異方差的影響,結果如表1-1所示,自變量EIN、YD系數的t值都比較顯著,方程總體擬合程度為0.9491。恩格爾系數EIN上升1單位,服裝消費系數CIN下降0.3059單位,因為對于不發達地區來說,衣食是最基本生活支出,由于收入有限,用于食物支出多了,勢必用于衣服支出少了。另一方面,恩格爾系數反應了一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爾系數降低,代表該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于較發達地區來說,服裝消費已經一定程度上轉型為享受型,因而隨生活水平提高CIN出現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一個地區人民消費能力,YD每增加1單位,CIN下降0,0529%個單位,這說明我國總體來看目前服裝消費依然處于生存型消費階段。
2 個體效應檢驗
對式2-1進行隨機效應分析,結果如表3-2所示,隨機效應的結果證實了前述的理論分析,東部地區隨機效應的常數項系數是負的,中西部地區則大多是正的。這一隨機效應說明與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無關的因素對全國各省市的CIN的影響從大到小依次為:黑龍江、西藏、內蒙古、新疆、陜西、山東、吉林、安徽、遼寧、廣西、河南、河北、寧夏、貴州(以上系數都為正)、青海、云南、重慶、浙江、湖南、江西、四川、北京、江蘇、福建、山西、上海、天津、廣西、廣東、海南(以上系數為負)。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樣增加1元使各省市CIN減小的影響依次減弱,恩格爾系數每上升1單位使各省市CIN減小的影響依次減弱。而上述所列省市基本上也是目前CIN從大到小順序,因此我國各省市CIN存在接近趨勢。
3 動態效應檢驗
由于2002年開始部分省市CIN出現基本穩定或小幅上升趨勢,因此將模型分為兩個階段1999~2001年和2002~2005年,再次回歸后如表3所示。可見與前一個時期相比,后一個時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在減弱,而恩格爾系數的作用在增大,這是因為2002年我國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0.37,按照國際上標準已經達到富裕型社會,恩格爾系數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已經很小,下降的速度也會越來越慢,因此恩格爾系數每下降1單位使服裝消費系數上升的幅度更大。另一方面,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使服裝消費系數下降的幅度變小,進一步證實了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程度,服裝消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過渡的假設。
三、結論和建議
(一)我國目前城鎮服裝消費系數偏高,且與地區消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呈負相關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消費率不足導致服裝消費系數總體偏高。恩格爾系數可以反應一個地區(國家)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應一個地區(國家)消費水平,總體效應檢驗結果顯示CIN與YD、EIN呈負相關,
(二)我國各省市CIN分化明顯,但存在接近趨勢
個體效應檢驗結果顯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樣1單位,目前CIN大的省市,CIN下降的幅度也大,恩格爾系數增加同樣1單位,目前CIN大的省市,CIN下降的幅度也大;反之亦然。則我國各省市城鎮服裝消費系數存在接近趨勢。
(三)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服裝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過渡
動態效應檢驗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恩格爾系數對服裝消費系數的影響在變弱。說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程度,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服裝消費系數下降越來越慢,甚至會出現平穩或小幅上升,服裝消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過渡。
由于各省市服裝消費系數發展階段和服裝消費所處水平不同,針對各省市的服裝市場營銷需因地制宜。位于享受型消費區的應注重品牌和檔次,這些省市服裝消費系數下降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隨消費能力提高服裝消費總額將會再上一個臺階,這些地區服裝消費市場十分巨大;而位于生存型消費區的可以是注重實用,這些地區服裝消費系數進一步下降空間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