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勢特色產業的地位分析
(一)優勢特色產業對自治區經濟的貢獻
2005年,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35億元,是2000年的3.8倍;優勢特色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55%提高到2005年的59.64%,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其中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自治區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達到20.62%、23.66%、18.55%、6.7%、4.1%和2.59%。
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對當地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就業吸納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農畜產品加:工業萬元增加值的平均勞動力吸納水平最高為15600人,其次是裝備制造和化工產業,其萬元工業增加值帶動的勞動力就業數分別達到1700人和1460人,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其知識性高的特點,使得其對勞動力吸納遠低于其他特色優勢產業和自治區平均單位產值吸納能力,其萬元工業增加值帶動勞動力就業數僅為250人。

此外從特色優勢產業利潤實現情況來看,2005年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利潤實現由高到底的排序分別為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其實現利潤分別為103.4億元、41.8億元、30.3億元、9.8億元、6.3億元和1.9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93.5’5億元,占自治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的利潤比為82.32%。
(二)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在全國中的地位分析
2005年自治區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增長速度從低到高的排列依次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和化工產業,其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45.28%、42.51%、35.51%、33.62%、30.88%和28.11%,分別比自治區平均工業發展速度快20.28%、17.51%、10.51%、8.62%、5.88%和3.11%;其中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化工、裝備制造業等方面的平均增長速度分別快于全國同行業8.53、4.44、11.05、6.18和21.7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慢于全國平均水平44.04個百分點。
優勢特色產業產值的快速增長,提高了內蒙古各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的相對地位,2005年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占全國同行業產值的比例分別為3.188%、3.088%、1.1752%、0.735%、0.435%和0.45%,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在全國同類行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這對于內蒙古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分:工體系,并進一步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價值鏈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特征及競爭力
(一)產業集聚特征分析
1 產業集聚類型特征
按照艾利森和格萊賽的研究結果,B>0.05表明該地區的產業集聚水平較高,0.02≤B≤0.05表示該地區的產業分布比較均勻,而B<0.02則說明該地區產業沒有形成集聚。按照以上標準,在自治區的特色優勢產業中,已形成較高集聚水平的是能源產業,其集聚系數在2005年達到0.073;冶金產業、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分布比較均勻,2005年集聚指數分別為0.034和0.022;集聚水平最低的產業為化工產業、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者的集聚指數分別為0.01、0.011和0.0005。
2 產業集聚地區分布特征分析
產業集聚既是一個產業范疇同時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產業在某個區域的集中所構成的完整產業系統。本文主要按自治區當前地區行政劃分為準,以內蒙古統計年鑒中的所屬不同行政區內的企業數目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產值最大的100家企業的企業數目區位商進行分析以確定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在自治區內部的空間分布特征。具體計算結果如下:

首先,從優勢特色產業的地區整體分布情況來看,冶金行業、裝備制造的地區分布最為集中,其中行業的地區集中度最大值分別為0.49和0.66;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的分別為能源、農畜產品和高新技術產業,其集中度的最高系數分別為0.25、0.27和0.29;化工產業的行業集中度相比較最低,集中度最高值僅為O.16。
其次,從各地區的產業分布情況來看,在已確定的優勢特色產業中,包頭地區的優勢特色產業相比較分布最多,包括了除化工外所有特色優勢產業;其次是呼和浩特和赤峰市,其中呼和浩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主要包括農畜產品、化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赤峰市的優勢特色產業則主要表現在能源、冶金和高新技術方面;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烏蘭察布市和阿拉善盟的比較優勢產業分布最少。
再者,從產業的地區專業化水平來看,包頭地區的裝備制造業的相對優勢度最高,其相對集中度為0.66;呼和浩特的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專業化水平最高,相對集中度指數達到0.27;鄂爾多斯則能源產業為主,其相對集中度達到0.25。
3 產業集聚結構特征分析
根據2006年內蒙古統計年鑒和2006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計算到的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的CR2、CR4、CR5和CR8數值如下表:

按照“貝恩分類法”標準,能源、農畜產品和化工產業的CR4<30%或CR8<40%,表明這些產業屬于競爭型產業,其中競爭程度從高到底的分別是化工產業、能源產業和農畜產品產業,其CR8的值分別為0.2、0.282和0.366;冶金、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CR4>40%,這些產業屬于寡占型產業,同時按照寡占型的類型劃分標準,冶金、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均屬于高集中寡頭壟斷型產業,壟斷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和冶金產業,其CR4值分別為0.74、0.739和0.544。
(二)優勢特色產業競爭力
本文對自治區產業競爭力的分析、評價,主要以國家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內蒙古統計年鑒為依據,選取了企業數量區位商、從業人員區位商、產品銷售收入區位商和占地面積區位商四個大類顯形指標對特色優勢產業整體競爭力概況與特征進行了分析。其中區位商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LQ=(某地區A產業指標/該地區全部工業產值(或相應指標))/(全國A產業指標/全國全部工業產值(或相應指標))
對于指標權中主要專家意見法(德爾菲法),通過5名專家的3輪匿名打分,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以上確定的區位商指標進行相應的初步賦值,最后確定的各區位商指標的權重如下表:

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的綜合區位商整體處于低水平狀.態,優勢特色產業的地區專業化水平比較低;從各特色優勢產業的具體綜合區位商情況來看,能源產業的綜合區位商最高,其綜合指數達到1.0013,其數值大于1,地區專業化水平高于全國能源行業平均水平;冶金、農畜產品、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的綜合區位商指數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綜合指數值分別為0.989、0.8802、0.6176、0.2116和0.581,其中裝備制造業的綜合區位商水平最低,僅為0.2116;從各產業綜合區位商指數的排序結構中可以看出,傳統產業的地區專業化水平較高,其綜合區位商指數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是能源產業、冶金產業、農畜產品加工和化工產業,而對發展地區經濟具有戰略意義的現代產業部門如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專業化水平較低。
三、分析結論
(一)產業集聚條件逐步完善,優勢特色產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從自治區產業集聚供給條件看,隨著國家、自治區整體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步伐的加快和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作為自治區重點發展的六大主導產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增強;隨著我國及自治區整體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擴大了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的需求范圍;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高和特有的資源與地域優勢特點,則為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同時產業集聚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對自治區經濟的整體帶動能力和在全國同行業中的相對地位,特色優勢產業占全國同行業產值的比例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特色優勢產業整體集聚水平較低,特色優勢產業資源依賴程度較高
從集聚水平來看,特色優勢產業的整體集聚水平比較底,行業受資源稟賦約束條件較明顯,六大特色優勢產業中,只有能源產業實現了高度的集聚,冶金產業、農畜產品也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分布比較分散,但當前這些行業產業鏈條比較單一,產業關聯度較低,一旦失去資源基礎優勢,就會導致整個產業的衰敗;而受資源約束條件較低、產業關聯度高及對相關行業帶動作用強的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水平較低,而這些行業的集聚水平恰恰同國民經濟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存在著最為緊密的關系,是當前及今后提高地區競爭力的關鍵行業。
(三)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形式比較單一,地區差異特征明顯
從自治區特色產業集中度來看,能源產業、農畜產品和化工產業的競爭程度較高,其中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比較強,而能源、化工產業在產業布局、產業規模之間存在很大雷同,比較分散,核心企業較少,從而難于形成產業公平有效的競爭機制和產業核心帶動優勢;冶金、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的壟斷程度較高,但中小企業相對發育不足,難于形成有效的合作與競爭的企業關系網絡;已有的研究表明,產業內中小企業應該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但從自治區特色優勢產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來看,當前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高,而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比較缺乏,從而降低了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從特色優勢產業的地區分布特征來看.呼和浩特、包頭、赤峰地區產業分布特征比較明顯,其中包頭地區產業分布最多,但這些產業相對被限制在狹小的地方行政邊界內,集群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尤其在聚集產業的旗縣內,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的引進非常困難。
(四)特色優勢產業整體競爭力較弱,產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低
在特色優勢產業形成過程中,許多產業的轉移是在政府各種優惠條件下促成的,形成的基礎不夠穩固,在當前的地區行政界定下,產業主要以當地的專業化市場為依托,因而對外擴張能力有限,同時產業的資源依存度較高,而對于品牌、企業文化等核心競爭力等方面重視程度較低,使得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指數最低,特色優勢產業整體競爭力比較弱。在產業相關配套建設方面,當前產業內部中介組織建設滯后,即使已有的中介組織由于要素市場的缺乏,其整體運行質量也比較低,使得產業內部缺乏具有約束力的中介服務,從而難以促進產業內成員的交流與合作,降低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