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和浩特地區一直著力于“中國乳都”的打造,乳業已成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該地區乳制品生產、流通、加工、銷售情況如何,是否能夠適應乳業發展的需求,還存在哪些問題,對其乳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呼和浩特地區乳制品供應鏈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整個乳制品供應鏈中原料奶生產、收集,乳制品加工、銷售環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對策,希望可以對該地區乳業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乳制品 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一、引言
從1999年開始,呼和浩特市政府對農業產業結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從面積上縮減糧食作物,增加經濟作物,擴大牧草種植,突出發展奶業,全面實施“奶業興市”戰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在伊利、蒙牛兩大乳制品加工企業的帶動下,呼和浩特市奶業迅速發展,奶牛數量急劇增加,產奶量、人均奶類產品占有量等指標都有了很快的提高。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指企業通過改善上、下游供應鏈關系,整合和優化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以獲得企業的競爭優勢。近年來。隨著乳制品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液態奶市場的競爭,大型乳制品企業在供應鏈中的核心作用也日益凸顯。大型生產企業在乳制品供應鏈上架起了農牧民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是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起到了重要的帶動作用,也引導了供應鏈的方向。
二、呼和浩特乳制品供應鏈管理現狀
從以伊利、蒙牛為核心的乳制品供應鏈看,呼和浩特地區乳制品供應鏈系統的基本模型結構見圖1。
按乳制品供應鏈結構圖流程可以把乳制品供應分為以下環節:
(一)原料奶生產環節
呼和浩特目前的奶牛飼養以小規模生產、分散農戶飼養為主。戶均飼養規模為3頭~5頭,飼養奶牛的數量在20頭以上的規模經營不到1/5。在奶生產組織上較松散,奶農與企業之間的利益、信用機制還不穩定和完善。上述現狀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原料奶質量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
(二)供應鏈加工環節
呼和浩特乳制品企業生產加工的乳制品主要有液態奶和固態乳制品兩類,其中液態奶包括飲用鮮奶、酸奶和其他花色奶。固態乳制品主要是全脂和脫脂奶粉,黃油、乳酪等深加工產品比例較低。目前呼和浩特市乳制品供應鏈中幾家加丁企業均屬大型乳制品加工企業,在管理水平、技術設備、包裝檔次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均能夠滿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兩大乳制品公司伊利集團、蒙牛公司都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牛奶加工設備,并先后通過了IS09000、9002質量體系認證,蒙牛公司還獲得了英國本土NQA質量體系認證,伊利公司正在公司所屬各事業部全面推廣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即HACCP體系,產品逐步實現在線化驗。因此,從加工環節看,乳制品的安全生產是有保障的。

(三)銷售環節
從原料奶物流的銷售來看,呼和浩特地區的原料奶配送中心(即奶站)大多為私人承包奶站,在原料奶進入到加工企業的物流過程中對乳制品原料把關并不很嚴格,容易影響到乳制品質量。從產品物流來看,呼和浩特大部分企業使用乙方物流,大型企業一般具有較高物流整合度,擁有專門的物流部門,甚至較為獨立的物流公司,其中存在一些問題。加工企業與下游的整合在本地市場定位很廣泛,從超市到零售店規模不等,面向終端用戶的物流一般由代理商完成。
三、乳制品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供應鏈源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呼和浩特乳制品生產企業為了鞏固品牌地位、搶占市場份額,競爭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奶源、價格、質量方面。但其中大企業從單體出發,強調的是對資源的占有甚至壟斷,做法是依靠投資牧場或者與農戶簽約來控制源頭。然而在企業與農戶的合約中,農產屬于弱勢一方,原料奶的收購價格與數量絕對掌握在生產企業手中,生產企業將市場風險轉嫁給上游農牧民,其中不乏在同一條供應鏈結點企業間的利潤轉移,這也是典型的中國式供應鏈存在的問題。這與國外(主要是美國)倡導的供應鏈概念有所差距,美國的供應鏈管理理論強調的是從源頭到末端所涉及的所有企業的整體,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強調供應鏈中所有結點企業的合作與共享以及供應鏈各環節有效銜接。
在源頭,呼和浩特的奶源本身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因大量的散戶飼養導致飼養管理方式落后,飼養環境不合要求,飼料配比不符合科學飼養規定,疾病防疫、治療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的出現,這些都容易影響到原料奶質量。
(二)原料奶運輸環節存在的問題
從原料奶被擠出到運往加工工廠車間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微生物污染會降低原料奶的品質,從而影響到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原料奶被擠出到運往加工工廠的這些環節幾乎全都發生在奶站,所以奶站作為原料奶物流的中轉環節,對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據Jasmina和王茂祥研究,奶牛受微生物的污染主要有三個途徑:1 來源于牛乳房內;2 來源于牛乳房表面;3 來源于擠奶和儲藏設備。這些途徑都與奶站有著密切的關系。牛乳房內的微生物需要奶站加以檢驗,乳房表面和擠奶、貯藏設備中的微生物都由奶站直接控制。目前呼和浩特地區奶站環節中的擠奶設備、貯奶設備、運奶沒備對原料奶質量的影響不是十分明顯,出現問題較多的是,首先,擠奶時奶牛乳房的清潔,絕大多數的奶站只提供熱水清潔,這樣奶牛乳房所沾有的各類細菌不能被徹底清除,極有可能被帶入原料奶中,而且多頭奶牛共用一塊毛巾,極易造成奶牛疾病的交叉感染;其次,奶牛剛擠出的奶含菌量明顯高于之后的,屬不潔奶,按照原料奶生產規定應該丟棄,但據筆者調研發現有63%的奶站不舍棄前三把奶,而是在清潔乳房后直接開始擠奶,這樣牛奶中的細菌含量就會增加很多,影響原料奶質量;再次,在收購時多數奶站因原料奶供應不足不對原料奶含菌量、微生物等指標進行檢測,也使原料奶質量無法保證。
(三)乳制品供應鏈分銷商管理庫存存在的問題
乳制品分銷鏈中由分銷商管理庫存,每個分銷商根據市場需求預測向上一級供應商定貨,由于存在提前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產品才能送到分銷商手中;而為了有效滿足顧客的需求,各個分銷商不得不增加預測加大庫存來應付,同時制造商為了縮短提前期也不得不增加庫存來滿足客戶要求,這就產生了整條供應鏈上的需求放大效應。無論是分銷商還是制造商,對于一個突然到來的訂單只有通過增加庫存和人員來滿足客戶需求。在需求旺季,核心企業、各級分銷商采用壓貨的辦法加大庫存應付顧客的需求;在需求淡季,對于庫存即將到期商品,核心企業采取降價促銷、分銷商采取甩貨、躥貨的方法銷售,不僅使乳制品供應鏈條成本增加,而且破壞了整個鏈條的正常運轉。
(四)配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 乳制品物流信息傳遞手段落后。乳制品供應鏈的物流管理信息傳遞手段落后,產品流通時間拉長,難以快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目前呼和浩特乳制品分銷鏈配送中需求信息的傳遞采用電話、傳真等方式,由于銷售通道的層級較多,統計數據報送到上級配送中心速度慢,且數據不夠準確。于是經常發生有的店已經沒貨可賣,而有的店卻有余貨不得不在產品到期前回流廠家另作處理的情況,造成同一時期供應鏈上斷貨和壓貨并存的現象。信息傳遞手段落后、缺乏準確性和及時性的數據,嚴重影響整條供應鏈上各主體的正確決策。
2 乳制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這是因為乳制品的保質期短,而每一個終端的要貨都是小批量,比如個別大型超市零售商,自己不設倉庫,而把物流成本轉移給了供應商,對于牛奶這樣的快速消費品,早上要5箱,就只能送去5箱,晚上又要5箱,只好再送去5箱,這必然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加。另外,乳制品中絕大多數必須用冷藏車運輸,冷藏車的成本肯定比一般卡車高,如果終端沒有冷鏈條件,還要提供冷鏈系統。越是保鮮程度高的產品,物流成本越高。
四、乳制品供應鏈物流管理的建議
(一)從借鑒的角度出發,呼和浩特乳制品供應鏈應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要本著系統性、全局性、長遠利益的原則加強供應鏈各環節有效銜接、加強合作。二是加強安全保障和追溯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奶源是供應鏈的起點,也是后續生產和銷售環節的保障,同時,對牧民而言,生產企業也是其生存的依靠。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關系,按供應鏈管理的原理來講,這兩個環節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互利的聯盟關系,至少不能因為短期或者個體利益損害到另一方的利益。如果生產企業完全不承擔風險,并將市場風險完全轉移給上游源頭,則危害巨大,長期以往供應鏈的穩定性就會降低,相應的質量不能保證、成本增高、效率也會降低,也就更談不上有效銜接和長期發展。因此,處于供應鏈核心地位的生產企業應該與上游的牧民形成更緊密和穩固的關系,加強供應鏈間不同環節的協作性,這在整個供應鏈控制中顯得十分重要。
從安全角度講,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源頭質量的控制,政府應當加大對奶戶的培訓力度,通過請專家深入農戶講解、組織養殖戶學習參觀、分發科學養殖手冊等方式對奶戶進行科學養殖培訓,從產前棚圈的建設、奶牛的購入、犢牛的生產到飼養技術、疫病預防、疾病的防治、新技術的推廣進行系統培訓,轉變農戶對原料奶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原料奶質量。
(二)針對奶站環節易造成的對原料奶質量安全的影響,企業應加大獎懲力度,使奶站主動把控制原料奶質量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
奶站自身應加強經營者及管理、工作人員的原料奶食品安全意識,只有認識到其重要性。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控制原料奶質量,保障其安全。
(三)提高物流信息管理效率,消除需求放大效應
乳制品供應鏈的各參與主體可積極獲得需求信息并實現需求信息的適度共享,提高物流的有效性和需求預測的準確性,降低庫存水平和無效回流物流水平,采取有效的補貨戰略。乳制品供應鏈中的經銷商、大賣場、超市、直銷店以及有條件的分銷商等需求方在銷售產品中可運用條碼技術進行單品的數據采集,需求方將采集到的數據匯總后通過EDI或IN7ERNE7等傳給相應的供應商和生產商,供應商和生產商將實時需求信息分析后做出預測,根據需求信息安排補貨計劃、生產計劃、輔助生產和調度業務,消除需求放大效應,降低各級供應商的庫存水平,提高對消費者需求的反映度。
(四)提高物流信息技術水平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軟件,開發利用獲取的有價值信息,利用信息提高物流的效率。乳制品供應鏈的供應方利用供應鏈管理的相關軟件對下游參與單元提供的實時數據分析,合理確定配送時間和配送數量,并對所提供的數據進行深度開發,以分析需求的變化規律,適時的對需求方的變化做出反應,滿足顧客的需求。由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軟件的投資較大、使用及分析信息技術含量高,作為乳制品供應鏈中最大受益者的核心企業可加強這方面的投資,對收集到需求信息集中處理,或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統一管理,為供應鏈上其他參與主體的預測、庫存、營銷等管理提供支持。
采取供應商自營配送與第三方物流相結合的配送方式。隨著乳制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和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乳制品供應鏈的配送中心附近、需求量大的配送可采取核心企業直接配送的方式,對供應鏈上的其他配送可采取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共同配送的方式,運用這樣的方式可以降低生產企業的物流成本。另外,還應注重供應鏈綠色配送,減少損耗。由于乳制品的生物性,對配送的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乳制品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可根據所經營產品的特性配套發展整條供應鏈物流中不中斷的冷鏈化綠色配送,保證乳制品的質量,減少配送中的損耗,適應消費者對高質量乳制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