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分稅制實施以后,地方政府獲得了明確的地方收益權,同時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獨立事權,并承擔相應責任,由此會出現調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變遷過程中無疑會產生正面效應,但也有負面影響。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關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眾利益的不一致性,據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變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并提出了對策措施。
關鍵詞:上海 產業結構 灰色關聯分析 三次產業
上海自1991年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深入,現已融入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基于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上海進行了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產業結構也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本文根據上海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定量化研究三次產業與GDP之間的關聯關系,計算各產業與GDP的關聯度并比較不同階段各產業與GDP的關聯度的變化,結合圖表分析上海產業結構的變化,提出實施不同產業政策的建議,因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灰色關聯分析原理
灰色關聯分析作為一種系統分析技術,是分析系統中各因素關聯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統計數列的幾何關系或曲線的相似程度來判別因素間的關聯程度。該理論已經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可以歸納如下:
(一)確定參考數據列和比較數據列
參考數據列X,O和比較數據列X,i
X0=(X0(1),x0(2)…x0(m)),Xi=(Xi(1),Xi(2)…Xi(m))T,i=1,2…m m為指標的個數。
(二)對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常用的無量綱化方法有均值化法(1)、

(四)計算關聯系數由(3)式,分別計算每個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對應元素的關聯系數
Li(k)=(△min+p△max)/(△+p△min)……(3),k=l,2,…m通常p取0.5。
(五)計算關聯序O,并根據Oi的大小排列關聯序的先后順序
關聯度越接近于1,說明關聯程度越大。γoi=(Li(1)+Li(2)+……+Li(k))/m i=1,2,……n。
二、上海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
根據上海經濟發展過程中實行不同的產業政策可分成四個階段: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到1983年部分農產品價格放開為第一階段;1983—1991年的浦東開發開放為第二階段;1992—1997年上海進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決定,確定“三、二、一”產業發展戰略為第三階段;1998年至今,上海提出了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結構調整目標,加快形成以高科技和深加工為特點的產業格局至今為第四階段。
以不同時期的GDP為參考數列,相應時期的各產業、行業數據為比較數列進行初值化處理計算并匯總計算結果如下表,并以圖1表示三次產業、行業與GDP的關聯度的動態變化。
產業結構的演進是順次沿著以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方向演進的,同時各產業內部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一般說來,主導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一般比較大。某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大,則這一產業對GDP的影響就比較大。

(一)圖1顯示,在上海經濟發展四個不同的階段中,第二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大于其他兩個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說明在上海的經濟發展中,第二產業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呈現同樣的變化趨勢原因也可以從統計數據中找到原因,1978-2006年工業增加值在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大于或等于90%(僅1998年為89%)。為何出現兩者的關聯度先下降然后上升的現象?因為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實行對外開放,外資經濟、鄉鎮經濟、私營經濟發展很快,上海直到1991年浦東開發開放時才實行對外開放,此前一直是計劃經濟占主要地位,舊體制約束下的經濟活
一直是主導產業,對GDP的影響較大。經濟全球化的影響,1998年上海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為分析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效果,考慮到政策時滯的影響,計算1999-2006年三次產業與GDP的關聯度,與1998-2006年計算相比(見表1),第一產業與GDP的關聯度系數(0.61655)變小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分別為0.94655和0.97011)都變大了,后者比前者大,且兩者都大于第一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說明1999年后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大于第二產業。
(二)圖1顯示,第一產業與GDP的關聯度總體趨勢是下降的,說明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總體趨勢是變小。這和上海獨特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有關,因而上海經濟有其特殊性,自1978年以來,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歷來在上海GDP總值的比重在5%以下,影響程度很小。但1992-1997時段與1998-2006時段相比,第一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有所提高,是由于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和都市農業的緣故。
(三)第二產業和工業與GDP的關聯系數呈現同樣的變化趨勢,關聯度分別由第一階段的0.95236和0.93512一直下降到第三階段的0.78067和0.7527,然后在分別上升第四階段的0.93380和0.94179。工業和第二力不能得以發揮,上海工業裝備水平落后,表現在第二產業以及工業與GDP的關系上關聯系數下降。自1991年以后,上海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進行了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確定“三、二、一”產業發展戰略,一方面對外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對內工業企業進行資產重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抓六大工業行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行業和產品的競爭力,為一、三產業提供技術支撐,表現在第二產業、工業與GDP的關聯系數上升。
(四)圖1顯示,第三產業與CDP的關聯系數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越來越大。第二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與第三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之差呈現明顯縮小的趨勢。1978-1982年第二產業與CDP的關聯系數高于第三產業與GDP的關聯系數0.33995,1983-1991年高出0.16730,1992-1997年差別縮小0.10599,直至1998-2006縮小為0.02835,進一步計算1999-2006期間則變為-0.02346。說明產業結構的調整正對上海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第三產業的地位正在不斷增強,對GDP的貢獻呈現不斷增大的趨勢。
三、政策建議
產業結構演進理論認為,工業化后期,第一產業占的比重很小,第二產業比重較大但繼續下降,第三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其中信息產業增長加快,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在三次產業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絕對支配地位。灰色關聯分析的結果在表1和圖1中顯示,上海自1999年以后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后期,因此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用高技術服務業改造傳統產業。上海城市定位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國際性大都市,因此上海服務業的發展應該從服務全國的角度來考慮。上海一方面應該發展通信服務、信息服務(包括技術信息服務和信息內容服務)、金融(銀行、證券、保險)、電子商務等知識密集型的高技術服務業,因為知識密集型的高技術服務業能產生高額利潤和高附加值,同時也可以利用上海知識創新和人才聚集的優勢。另一方面要積極運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高技術服務業改造傳統產業,特別是如物流、商貿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行業,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結構升級,最終帶動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
(二)制造業是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行業,發展先進制造業,用高新技術提升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上海經濟的發展。灰色關聯分析顯示上海工業和第二產業與CDP的關聯系數呈現同樣的變化趨勢,兩者的差值較小,顯示工業在第二產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統計資料也顯示上海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65%以上,制造業是上海國民經濟的支柱。
上海制造業應定位于先進制造業。隨著我國各區域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制造業同構化的現象日益明顯,特別表現在低端制造業上,這其中尤以長三角低端制造業同構化的現象嚴重。因此上海制造業定位于先進制造業甚至全國先進制造業的中心上,上海應利用其科技、人才、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一方面向長三角和內地轉移低端制造業,另一方面承接世界高端制造業向上海的轉移,同時強化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制造業信息化提高先進制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
(三)促進農業轉型,發展都市農業。當一個國家的城市經濟進入工業化后期,都市農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提供安全、鮮活、特色、優質農副產品,以及具有農業的生態環境與文化等功能;另一方面都市農業能利用都市的發展優勢,特別是利用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資本的大量投入和集約化生產,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
上海已進人工業化后期,信息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穩步上升,正在向后工業化時期過渡,另外,上海土地資源日益緊張,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不斷提高,具備了發展都市農業的條件。上海都市農業的發展應遵循服務城市、依托城市發展思路。依托上海在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等方面優勢,一方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大宗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另一方面,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農業,體現農業社會和農村傳統文化價值,不僅有利于擴大農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還為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空間和勞動力,為市民觀光、休閑、學習與體驗農業等提供場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