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次級債危機的成因和后果著手,對比了中美兩國住房貸款和金融市場基本情況,利用部分統計數據,較為直觀地描述了兩者的異同點,分析了中國房貸市場現狀。列舉了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經濟和金融方面產生的諸多影響,分析了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的風險。中國如何防范風險,從次債危機啟示的角度,提出了建議。
關鍵字:次級債危機 中國 影響 啟示
一、次級抵押貸款(次級債)危機
美國金融機構向信貸評級低的購房者提供非優惠利率貸款,再將這些貸款證券化,賣給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這些按揭抵押債券簡稱為次級債。次貸利率通常比優惠利率高2%-3%,美國次級房貸市場(Sub-prime Market)總規模大致在13000億美元左右。2005年7月后的24個月內美聯儲17次提息,利率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同期住房市場降溫,很多購房人無法按期還款,按揭抵押債券的評估價下跌,次貸公司向銀行出售資產來抵押債券,銀行又向保險公司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提供流動性強的擔保債券憑證換取流動資金。但由于次貸公司受違約房貸的拖累,其抵押資產價值縮水,次級債危機開始顯現并愈演愈烈,最終波及整個金融業鏈條。由于全球眾多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因此次級債危機不斷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場。
在次級債危機爆發后,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從5.3%跌到4.7%,反映金融市場波動程度的VIX指數也從正常的10-12的水平,一度上升到30。歐洲和東亞多個資本市場指數均在短時間內迅猛下跌。金融體系的動蕩接近甚至超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程度。因此,次級債危機對全球的沖擊和暴露的問題是相當嚴峻的。
二、美、中住房貸款和金融市場基本情況比較
據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MBA)的數據,美國次級房產抵押貸款占抵押貸款總額的比例從2000年時的2.4%上升至2006年的13.6%,其中一半案例無法按時償還。次級抵押貸款評審不嚴格,貸款增長過快,無法還貸人數急劇增加,是導致次級債危機的直接原因。
瑞銀國際(UBS)的研究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達10.5%,但次級抵押貸款占總抵押貸款的份額僅為13.6%,去年美國房貸違約總金額只有約400億美元,即不良房貸占總房貸額的1.3%時,就引發了危機,不能不讓中國的金融及房產業引以為戒。目前美國全部房貸5萬億美元左右,房貸壞賬金額高達2250億美元,不良貸款率占7.5%左右。
目前我國個人房貸額達3420億美元,個人房貸已占GDP的10%;房貸總規模(含房產開發機構貸款)5650億美元,占銀行總資產(43萬億元人民幣)的10%。這些比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并不算高,發達國家住房按揭貸款占銀行總資產比重高達30%-40%,因此房貸業務對中國金融行業整體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大的影響力。
4大國有銀行公布的個人住房不良貸款的數據都在1%左右,優于發達國家銀行的水平。但銀行界也承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還不起房貸。事實上,自2004年9月以來央行頻頻加息之后,5年期貸款的年利率已達7.83%(第一套住房購買者),購房者還貸壓力增加。數據顯示,2006年不良房屋貸款年增4.5%,全國顯性房貸呆壞賬達160億元,隱性呆壞賬更是突破200億元,預計2007年不良房貸增長率將高于6%。因此,由美國房貸市場中的還貸違約問題引發的次級債危機,對我國金融銀行業和房地產業都有很強的警示作用,我國經濟、金融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沖擊和影響。
三、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一)對外匯儲備的影響
我國外匯儲備大部分用于購買美國債券,涉及美國按揭貸款債券約1300-160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是優質貸款,次級債比例很少。外匯儲備損失的具體數額取決于次級債問題的發展。如問題嚴重,估計未來3年外匯儲備損失在100-120億美元之間。
(二)對國內股市影響
美國次級債問題也間接增加了國內A股市場的波動性,但我國經濟仍將持續快速增長,上市公司業績也在增長,同時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改,因此A股市場格局的實質性基礎并沒有因次級債危機而改變。
(三)對我國貨幣流動性的影響
次級債危機本身具有抑制流動性的作用,即危機會使債券價格走低,企業難以通過正常利率水平的債券融資,這將推升整個市場利率水平升高,對全球流動性有抑制作用。受全球流動性收緊的影響,短期內流入中國的國際資金速度可能放緩。
(四)對我國銀行海外業務的影響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6家銀行在次級債券危機中可能損失49億元人民幣,盡管各銀行有關負責人聲明對次債沒有涉足或投資很少,影響屬非常輕微。但是此次危機對正在高速增長的海外業務無疑是一個沖擊,至少銀行必須在海外市場放緩前進步伐并謹慎選擇業務。
(五)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
次債危機對于人民幣來說,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從匯率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步伐可能受到抑制。但隨著歐美巨資救市,這筆新增巨資的一部分會通過FDI及資本市場等渠道流入中國,這樣人民幣又可能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

(六)對我國利率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反映出了貸款獲取人在低利率時期的過度貸款行為,因此中國政府在數次調高利率后,仍然會維持貸款的高利率水平,貨幣政策也會相對緊縮。特別在經濟過熱、通脹加劇的時期,貨幣政策更不可能放松。
(七)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目前次債危機未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產生太大直接影響,但已引起了政府部門的警覺,近期出臺的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新政策就規定:商業銀行對申請抵押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貸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而貸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也將隨套數增加而大幅提高。次債危機使政府將更謹慎地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
(八)對國際資本流出的影響
如果次級債問題嚴重,國際資本將會選擇流出中國,回撤到歐美金融市場以應付危機,這樣在我國的國際資本存量將大大減少,可能會使歐美的通貨緊縮傳遞到我國。
(九)對進出口的影響
次級債危機的惡化會拖累美國經濟,導致美國消費減少,給中國出口產品造成壓力。
四、次級債危機給我國金融業的啟示
(一)必須加強房貸市場的監控
我國的監管部門應密切監視房貸市場,要在危機發生前向相關部門發出警示,使政府和市場參與者未雨綢繆,避免危機發生或有效應對危機。
(二)樹立和恢復金融市場信心
市場信心是金融資產價值運行的基礎,我國必須重視樹立金融市場信心。政府必須在金融危機發生后,積極引導投資者,恢復市場信心,避免危機的進一步擴大和市場的過度反應。
(三)應調整外匯儲備結構
在美國經濟增速減緩、美元疲軟的情況下,我國理應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增加堅挺的歐元和英鎊等貨幣的比重。
(四)保護個人住房信貸市場的消費者利益
如急劇收縮信貸規模和大幅提高信貸成本,將減少買房人的融資渠道和增加融資成本,導致房價大幅波動。保護住房信貸市場個體消費者的利益是保障房地產市場需求,因此我國在住房信貸問題不應使個體消費者承受更大的還貸壓力,應當以對房地產投資商的調控為主。
(五)發揮大型住房信貸機構的護市能力
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和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協會,在次級債危機發生后都制訂了救市計劃,前者還推出了“援救貸款計劃”。向無力償還貸款的美國人提供貸款幫助,保住他們的房子。在我國住房貸款證券化之前,境內的大型住房信貸機構就是銀行,因此政府必須培養國內銀行的護市能力,并在關鍵時刻引導其發揮作用。
(六)調控貨幣流動性問題
既不讓流動性問題導致房貸市場出現泡沫,又不使流動性出現急速緊縮、市場迅速疲軟,是流動性調控的目標。保持一定余地的流動性是必要的,尤其在今年宏觀經濟指標偏熱、通脹壓力顯現時,央行的緊縮政策更應循序漸進。
(七)監控國際資本的流入和流出
目前東亞金融市場相對健康,因此歐美投資者在遭遇流動性緊縮時,會優先從損失小的東亞撤資,這樣東亞市場的變現成本就會升高,這個過程就是歐美危機向東亞轉嫁的過程。因此在次債問題解決之前,應對國際資本流人和流出采取謹慎態度,不應鼓勵資本流出。此外,對外國要求在華設立獨資的投資銀行、特許信用評級機構、會計師和律師事務所等,需持警惕的態度。
(八)利用國際金融市場共擔風險
金融市場具有全球聯動性,因此在本次危機中,歐盟、日本等積極協調,大力干預市場,幫助美國市場的恢復。我國政府也應當建立利用國際金融市場共擔風險的機制,這對迅速緩解危機、穩定市場會很有效。
(九)謹慎對待住房貸款證券化
美國次級債危機波及面如此廣泛,主要是因為在房貸證券化方面把關不嚴格,將不良的次級房貸也放到證券市場,最終拖累了整個金融市場。我國要實現抵押貸款證券化,政府需要衡量資本市場的承受能力,要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健康,并對申請抵押貸款者的誠信有強力約束,避免將不良貸款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