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祖兵在《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2期上撰文說,教學思維方式的轉換對教學的變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不同的教學思維方式將會導致人們對教學的“看作”結果不一樣,進而又會導致不同的教學行為方式,最后會造成不同的教學效果。就我國當前的教育實際來說,急需實現教學思維方式從“預成”到“生成”的轉換。預成性思維先在地設定事物本質和規律并按這種設定來認識和控制事物的發展。在這種思維的統領下,人們認為教學是有規律的,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對規律的把握和遵循程度。預成性思維方式下的教學排除了通過教學互動而“生成”新質的可能,它只是一種常規性的教學,是一種低水平的教學,是過于依賴規律與規則的“規律性教學”。我們提出教學思維方式要實現由“預成”到“生成”的轉換,實際上就是不再假定教學有先在的、不變的、唯一的本質和規律,其本質和規律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是內在于教學過程之中的。生成性思維關注的是一次次具體的教學行為,是一個個具體的教學過程,它注重學生的當下感受與表現,追求的是教師的選擇與創造,所以它更有利于教學的自然開展和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它認為教學是在復雜的背景中進行的,不能將其與背景分離開來進行研究;教學是由人參與的過程,不能完全站在教學之外進行所謂的客觀研究;教師進行教學,必須注意到教學情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在生成性思維視域中,教學便是動態生成的、依賴情境的、靈活機智的。這種依賴于具體課堂情境的教學可稱為“境遇性教學”。具體而言,境遇性教學是這樣一種教學:教學決斷不是完全依據“教學律規”作出的,而是依據教學規律、具體情境以及教學與具體情境的相遇狀態作出的。所以,要實現教學范式的轉型——不論是教學實踐范式還是教學研究范式,特別是要實現從“律規性教學”到“境遇性教學”的轉換,首先必須實現教學思維方式從“預成”到“生成”的轉換。
誤解與辨析:選擇底線評價的幾個實踐問題
楊啟亮在《江蘇教育研究》2008年1月號理論版上撰文說,基礎教育是否可以選擇合格性的底線評價,這在實踐中存在誤解,誤解需要辨析。底線合格是基礎教育的本分,也是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所必須的前提,因為它指的是合格的公民素質基礎,是全社會的人力資源的基礎,也是每一個人的一生發展的基礎。選擇底線評價當然與實施素質教育是一致的,這不只是在素質教育的目標全面性意義上一致,關鍵是在素質教育的“素質”目標的基本性意義上的一致。選擇底線評價也不與選拔性考試競爭必然沖突,它只是要澄清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誤解,矯正以底線坍塌為代價的選拔考試競爭,也即是說,不排斥精英選拔,只是要求必須以嚴格的底線合格為基礎。選拔底線評價并不缺乏相關政策與策略的支持,缺少的只是令行禁止的落實。諸如不準考試成績排名次、不準分重點與非重點校、不準以升學率高低評價學校的規定比比皆是,這從本質上說就是限制指揮棒的“政治指揮棒”,我們只需要令行禁止地落實。選擇底線評價并不缺乏相應的理論和思想觀念,缺少的只是認同和實踐。基礎教育選擇底線評價,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而法定權威的評價導向可謂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左右主流輿論。這種輿論如果能真正堅守“精英首先必須是平民”的底線,就應該更加珍惜學生的勞動素質而不只是炒作“狀元”高分,關心農民工子弟學習環境而不只是標榜窗口學校,尊重職業學校的學生或者務農做工的學生而不只是鼓吹精英,我們無法杜絕百姓輿論的旁枝斜出,但我們可以呼喚主流輿論和“法定權威”。在此前提下,有望期待全社會的覺悟。
超越群體的自私:全球化時代道德的新課題
高德勝在《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年第1期上撰文說,首先教育往往是指向個人的,對群體則視而不見。實際上,群體也有自己的德性。個體的德性需要涵養和教育,群體的德性同樣需要濡化與超越。群體生活是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自私始終是包括部落、種群、宗教、民族、國家在內的各種不同層次群體的本性之一。過去時代,人類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隔離,并沒有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之中,群體自私性的影響基本上是局部的、地方性的,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群體,尤其是超大群體的自私已經具有了全球效應,有導致毀滅人類的巨大風險。因此,如何克制、超越群體尤其是超大群體的自私,是時代賦予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課題。在全球化時代,人類成員需要有民族國家以外的更大的群體歸屬。當前,人類各群體面臨的共同任務越來越多,共同命運感前所未有地增強。因而,通過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協同努力,超越民族的人類共同體也許并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看,對超越民族國家的人類歸屬的建構,可以從幾個方面人手:首先,通過文化教育,激發人類成員的共同命運感;第二,培養本國公民對全球事務的參與意識和能力;第三,世界公民意識的培養;最后,普世倫理教育。
(責編 李景和)